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解析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马克思这番话没有涉及秦朝官僚政治,故C项错误;秦朝的统一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缺乏把各地域联系起来的组织力量,因此秦朝的统一掩盖不了经济上“分散”的现实,故D项正确。25.B解析“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说明了农业生产不误农时,才能获得丰收,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故A项不符合题意;“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的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属于对农业开发的非理智状态,故B项符合题意;“方夏,长养、鸟兽孳育之时,不得纵火于郊”体现了人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表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属于对农业开发的理智状态,故C项不符合题意;“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说明人们必须按照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作物生长规律发展农业,属于对农业开发的理智状态,故D项不符合题意。26.C解析两宋时期并没有相较以往的朝代更明显的社会危机,故A项错误;科技的发展并不会导致画家对生活体验的变化和艺术风格的变迁,故B项错误;在两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创立和普及,文人更加重视对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在“格物致知”思想的指导下也更加注重对生活的观察,故C项正确;两宋时期的统治阶级并没有对绘画风格直接倡导,故D项错误。27.B解析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它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正确;奴儿干都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它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而不是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D项错误。28.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台湾黑旗军和义军与日军的斗争,没有体现清政府出卖人民抗日活动,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日军伤亡很大与材料“此役日军死亡人数超过甲午战争”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台湾黑旗军和义军自发反抗日军侵略台湾,给予日军沉重打击,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台湾人民抗击日军,没有体现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故D项错误。29.B解析由材料“清政府在1893年正式承认海外华人归国”,可知民主革命尚未对中国造成影响,故A项错误;“承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之后十年又陆续出台了许多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对华侨富商授予一定官职功名”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内容不属于外交的举措,故C项错误;材料中清政府的做法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对清朝统治的冲击作用越来越大,故D项错误。30.C解析1948年底至1949年初,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未取得胜利,故A项错误;1949年初,解放战争的决战阶段即将结束,故B项错误;“北上计划”参观的地点吉林、长春、抚顺、鞍山、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哈尔滨是东北解放区,辽沈战役后,东北全境解放,解放区社会发展欣欣向荣,故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主人士所做的努力,故D项错误。31.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叙述应为1956年中共八大的内容,当时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故A项正确;“一五”计划胜利完成是在1957年,故B项错误;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是在1964年,故C项错误;D项是在1958年提出的,故错误。32.A解析苏格拉底主张“根据自己的爱好或高尚或卑贱地生活”,强调个人的自由,苏格拉底以死捍卫的也是个人言论的自由,故A项正确;苏格拉底死于过度直接民主制的弊端,他批评而非捍卫直接民主制,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与法治和平等无关,故C、D两项错误。33.B解析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得救,否定了罗马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地位,但A项没有体现出其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影响,故错误;马丁·路德的主张不仅否定了教会的权威,还发展了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救赎的自主权,故B项正确;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没有针对专制王权,故C项错误;马丁·路德主张虽然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们获得宗教信仰的自主权,但让个人获得了与教皇同等的宗教地位不符合实际,故D项错误。34.A解析根据材料“欧洲国家应在诸如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同苏联相互交流和接触”,可知戴高乐希望欧洲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B、C两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提及与日本的实力对比,故D项错误。35.C解析经济大危机首先爆发于金融领域,整顿银行是让银行停业整顿而非紧缩银根,故A项错误;首先整顿银行不能够打击投机,故B项错误;整顿银行是为稳定金融秩序,故C项正确;整顿银行并非新制度,故D项错误。41.参考答案(1)作用:否定神学国家观念;阐释了新的国家观念,如国家来源,社会契约,国家归属;提出了人民主权和三权分立等内容;构建了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的两类国家政体。(2)相同之处:反对专制;主张实行代议制民主。不同之处:欧洲的国家观念基于反教会神学,而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基于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原因:中世纪欧洲宗教神学阻碍社会发展,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甲午战后,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通过学习西方转变国家观念,探索强国之路。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可知西方原本是神学国家观念;根据材料“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可知启蒙运动思想家否定了原有的神学国家观念,阐述了新的国家观念,如社会契约;根据材料“洛克……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可知新的国家观念里面存在人民主权和三权分立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启蒙运动思想家们思想的指导下,近代西方形成了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政治体制。第(2)问,第一小问两者相同之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西方启蒙运动时期和近代中国维新时期都是主张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的国家,都反对君主专制;第二小问两者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可知近代欧洲的国家观念是反神学国家观念的,也就是反教会神学的,根据材料二中“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可知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是基于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而言的;第三小问产生的原因,分别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在近代欧洲,宗教神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欧洲国家观念反教会神学,而近代中国在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才掀起了维新运动,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国家观念需要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内容,需要强国御侮。42.参考答案示例:示例一:赞同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是人类的福祉这一肯定的、乐观的观点。(结合几次科技进步的进程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加以论证)如: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科技进步也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现代化进程;科技进步的传播也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加速其现代化进程,从而为整个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了持久的动力。示例二:赞同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是人类的灾难这一否定的、悲观的观点。(结合几次科技进步的进程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加以论证)如:科技进步拉开了人与环境的距离,认为可以凭借科学和技术的力量认识、控制、改造整个世界。对能源的浪费性使用,对环境造成毁灭性破坏。从煤烟污染、工业“三废”污染、石油化工污染、毒气污染,到农药污染、核污染和噪声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科技进步虽然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矛盾,但从长远来看,体制性的矛盾和危机是无法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根除的。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从中找到关于科技进步的观点,其次选择一个观点,以“赞同科技进步是人类的福祉”为例,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别从生产力、现代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市场)等角度进行分析;或者以“现代科学技术是人类的灾难”为例,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别从环境、殖民主义、全球化的问题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根据论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45.参考答案(1)特点: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实行校长负责制;逐步推行,逐渐改革;高校改革各具特色,依法改革。(2)意义: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个性化人才;改善和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有利于学校决策的民主化;推动了学校发展的专业化与科学化,提高了办学质量;顺应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现代化进程。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方面的联系”可得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旨在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和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根据材料“国家教委下发《关于高等学校逐步实行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校长负责制意见》”,可知高等教育改革推行的是校长负责制;结合材料中颁布的一系列法规且循序渐进的原则,可知改革要循序渐进,依法改革;材料中提到了武汉大学、华中工学院等的改革特色,因此这也体现了改革是各具特色的。第(2)问,根据所学可知,首先,高等教育的改革有利于培养人才;其次,根据材料中“高校党委集中力量抓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可知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有利于改善和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第三,材料中提到“要求建立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这一措施可以促进高校决策的民主化;第四,材料中武汉大学等高校各具特色的改革方向,有利于推动学校发展的专业化与科学化;最后,结合改革的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可知,高等教育改革是顺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46.参考答案(1)原因:协同美国对抗苏联的需要;美国经济援助的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美苏冷战开始后,欧洲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2)影响:促进了美英法三国的德占区的合并,加速了德国的分裂;客观上有利于联邦德国的建立与复兴。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法占区协调经济政策,统一对外贸易,实行币制改革并参加马歇尔计划……法国也放弃了分离莱茵兰(莱茵河左岸地带)的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对抗苏联、美国经济援助、法国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美苏冷战等方面分析法国改变对德国政策的原因。第(2)问,根据材料“规定美英占区与法占区协调经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美英法三国的德占区的合并、德国的分裂、联邦德国的建立与复兴等方面说明法国对德国政策改变的影响。47.参考答案(1)废除一切反动法律;改造旧法律;以变通方式填补立法和司法空白;领导大规模的立法活动;推行新型的法律教育。(2)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治国方略提供了制度和行动基础(有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法律制度的建立);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和社会秩序;造就了大批的法律教学研究和法律工作者。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针对旧的‘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及其一切反动法律’,作为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的董必武指出‘旧的必须彻底粉碎,新的才能顺利成长’”得出要废除一切反动法律;根据材料“而对既有旧的法律从业人员,他的办法则是改造”得出要改造旧法律从业人员;根据材料“在新的法律不能立即制定出来之前,董必武一方面指示:‘各级司法机关办案,有纲领、条例、命令、决议等规定的从规定;没有规定的,照新民主主义的政策办理’”得出要以变通方式填补立法和司法空白;根据材料“在1949年至1953年间,他直接‘参与和领导制定的各种法律、法令和条例就达到3000多种’”得出要领导大规模的立法活动;根据材料“在1949年到1951年间,相继成立了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政法干部学校等,逐步创建了一套适合中国当时客观需要的多层次、多途径培养各种法律人才的法学教育系统”得出要推行新型的法律教育。第(2)问,根据材料“‘没有规定的,照新民主主义的政策办理。’使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之初,国家各层面的运行都做到了‘有法可依’”得出董必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治国方略提供了制度和行动基础;结合所学,董必武在法制建设上的贡献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