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县中学1月期末考卷高二政治(理科)2019.1第I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人说,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下列属于文化生活中所讲的文化现象的是①绚丽多彩的雨后彩虹②学校举办校园艺术节③某地开展寻找最美教师活动④参加党的十九大选举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2.创意产业是文化与经济全面融合的产物,知识经济出现以后,文化和艺术经济开始成为全世界发展的新趋势。文化的力量总是无声地融人经济、政治和社会中,孕育无形的凝聚力、向心力及亲和力。这说明A.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B.文化产业创造了物质财富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D.文化消费更加丰富3.巴西里约奥运会期间,很多商家都适时地推出了各类展现巴西传统文化的体育纪念品,深受世界各地游客的喜爱,这同时也让巴西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巴西体育纪念品的热卖说明①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③商业贸易可以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④文化传承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4.有人说:“人生是一场负重的狂奔,需要不停地在每一个岔路口作出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将通往另一条截然不同的命运之路。”从文化角度看,对人的选择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影响的是A.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B.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C.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教育环境D.家庭经济基础和所在地区经济状况5.“要想剪除狂野的杂草,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这启示我们A.文化对社会实践的发展起促进作用B.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特点C.美德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D.应该主动、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6.2018年五一期间,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图书馆阅读书籍,走进美术馆欣赏艺术品,走进博物馆参观历史文物。这表明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活动②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③人的文化素养是与生俱来的④文化决定人生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7.茂腔是山东独特的地方戏曲。由茂腔经典剧目《墙头记》改编制作而成的茂腔动漫剧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又不乏时尚元素,深受观众喜爱。这表明A.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B.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C.大众传媒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D.不同地方文化存在着共性和普遍发展规律8.印度佛教自汉代传人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9.春节贴窗花、换春联、放鞭炮等,都是民间的零散的生活化的节庆活动。有专家建议设计古老又有现代气息的传统节日仪式体系,在国家层面上举行公众庆典,以展现中华文化的尊严和气派,对文化传承起更大的作用。在传统节日举行公众庆典有利于我们A.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B.感受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C.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D.集中展示民族文化和表达民族情感10.各国民众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迎接新年,如:韩国的穿草鞋登山、敲新年钟,英国的传统新年巡游活动,欧洲的冬泳,葡萄牙的斗牛比赛......透过世界各国不一样的跨年习俗,我们可以感受到①不同民族文化特有的韵昧②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③不同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④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1.苗族女子的头饰反映出浓郁的民族习俗和古老的文化传统,是图腾文化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土族妇女斜襟上衣的袖子是用五色彩布圈缝制成的,远看如同两道美丽的彩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②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④民族文化不属于本民族,只属于全世界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12.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原生性信息资源大量涌现,如网络动漫、网络游戏、虚拟艺术创作等,以网络为载体的当代信息革命,丰富了人类的社会实践,催生了全面创新的形态―网络文化。这说明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B.文化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D.文化创作灵感来自社会实践1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其最主要的见证是①汉字②文学艺术③史书典籍④科学技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14.遵义播州海龙屯遗址与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遗址联合代表的中国土司遗址成功列人世界文化遗产清单。我们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15.在唐代,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融人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从而形成我国元宵节观灯习俗。这表明①开放与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②元宵观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西域佛教燃灯礼佛的习俗取代了中国原有的元宵节④中华文化起源于西域佛教文化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16.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人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未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17.我国有许多抒发爱国情怀的诗词格言,下列不能体现这一风格的是A.“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C.“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D.“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18.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对祖国最深厚、最高尚的感情,它培育了无数的爱国志士。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孙中山的“救国图存、振兴中华”;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们的伟大思想和光辉实践都说明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②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内涵③民族精神产生于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中④以上这些名人的文化修养程度高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近年来,文艺市场“乱花渐欲迷人眼”,庸俗、低俗、媚俗作品“你方唱罢我登场”,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等等,据此回答19-20题。19.种种文艺怪相的出现①表明我国当前的文化生活存在令人忧虑的一面②表明文化生活色彩斑斓、令人喜忧参半③是因为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④是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使然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0.针对种种文艺怪相,文艺工作者的创作要彰显中国精神,需做到①提高眼力,拒绝腐朽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污染②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化③弘扬主旋律,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④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挖掘感人事迹、塑造典型人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1.为响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许多地方的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向游客和市民免费开放,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这一举动旨在A.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我国文化市场B.发展公益文化事业,保障人民文化权益C.扶持公益文化旅游,转变文化消费方式D.展示民族文化多样,吸收外来优秀文化22.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全国各地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并注重用“阵地”留着“雷锋”,让服务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A.有利于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B.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C.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D.有利于形成文明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23.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华盛顿指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喻指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这一古语给我们的启示是①崇德向善,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②以文化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③修身律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立德树人,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4.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下列选项体现文化自信的事①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穿着特色鲜明的中式服装,出席荷兰国王举行的盛大国宴②教育部探索高考改革方案,拟对外语科目社会化考试,增加语文在高考中的分值③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群众积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④我国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社会正在形成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氛围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工程是A.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C.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D.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法治文化是指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中生长出来,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积淀下来的,人们对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包括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法律价值取向等内容。法治文化意味着法治精神得以普遍化地实戏和实现,社会活动是按照法治精神实戏的方式、过程和实现的结果。法律只有经过与之相适应的、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的解读,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从历史上看,中国社会长期受封建统治,其后果是造成了法治基拙相对薄弱。反映在文化上,人治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较为深远。从传统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变,不仅是法律制度不断健全的过程,也必然是人们的政治、文化观念转变的过程。只有形成了与现代法治要求相适应的文化观念,才能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才能以新的观念、道德推动法律的执行和发展,从而为法律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知识,分析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艺术实戏中,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促进了京剧艺术的繁荣。在传承梅派艺术中,梅葆玖先生始终保持原汁原味:尖团字,五工四法,一个都不能错。京剧本体的东西,一点都不动。诸多程式,规规矩矩地去完成。经过多年苦练,梅葆玖先生终于继承了父亲梅兰芳先生的衣钵。在改良新戏方面,梅葆玖先生也不遗余力,在其代表剧目中加入了西方歌剧、交响乐等元素,运用了虚拟影像、立体音效、LED展示等现代科技方式和手段。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梅葆玖先生是怎样促进京剧艺术的繁荣的。2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试图改变历史共识、颠覆英雄形象,说到底,就是要用所谓的“再发现”“再思考”“再评价”瓦解精神、消解价值。雷锋成了“自拍狂魔”、邱少云“违背生理学”、张思德“是烧鸦片时窑塌致死”......凡此种种,以崇尚英雄为耻、以抹杀英雄为荣、以否定历史为乐。如果不辫真伪、有意歪曲,再厚重的历史都会失去应有的重量;不负责任的“解构”、罔顾事实的“揭秘”,伤害人民的感情,动摇民族的根基。一个有温度的时代,必然致敬英雄;一个有历史感的民族,必然铭记传统。只有牢牢维系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才能凝聚国家的魂魄。只有全社会更加尊重英雄、致敬英雄,才能让英雄安息,让英雄精神代代相传。(1)结合材料,运用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谈谈让英雄精神代代相传的意义。(10分)(2)请你就如何让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