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中学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历史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1至29题每题2分,30至33题每题3分,共70分)1.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在形成风貌迥异的古代文明时,一开始直接起制约作用的是()A风俗习惯B地理环境C民族心理D文化素养2.文明.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的长时段中才能凸现,站在今天,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A.谷物种植B.房屋建造C.陶器制作D.牲畜饲养3.后人研究伯利克里,下列材料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A.伯利克里的演讲稿B.《荷马史诗》C.希罗多德的《历史》D.油画《阵亡将士葬礼上的伯利克里》4.下列属于古代罗马帝国疆域图的是()A.B.DC.D.5.西欧中世纪庄园中设有教堂.法庭。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B.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经济组织C.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社会组织D.庄园是领主统治农奴的工具6.右图(亨利四世在卡诺沙)反映了当时西欧()A.教权一度胜过王权B.王权胜过教权C.教权王权平等D.政教合一7.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从积极的意义来看,主要是有利于()A.劳动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暴政B.规范社会的等级秩序C.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D.促进儒家思想的发展8.南宋理学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封建纲常伦理C.社会发展规律D.天人感应理论9.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是()A.仁义道德B.追功逐利C.清静无为D.兼爱非攻10.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相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有关,这场战争发生于()A.公元前2世纪初B.公元前2世纪末C.公元前3世纪初D.公元前3世纪末11.主张治学者不可以“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的中国古代史学家是()A.司马迁B.司马光C.刘知几D.章学诚12.中国历代王朝都采取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其中创设刺史制度巡察地方是在()A.秦B.汉C.唐D.元13.下列北朝政权更迭正确的一组是()A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西魏北齐西魏B北魏东魏北周C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西魏北周D北魏东魏北齐14.唐太宗在位期间,魏征经常对朝廷草拟的诏令提出修改意见。据此,魏征供职于()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政事堂15.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给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朱熹笔下的孔子C.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陈独秀的孔子16.西方耶稣会某位传教士将孔子的儒家学说介绍到西方的同时,还特别注意详细介绍儒学对社会的影响。此人是()A.利玛窦B.罗明坚C.金尼阁D.伯应理17.在下列洋务企业中,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的企业是()A.轮船招商局B.江南制造总局C.发昌机器厂D.安庆内军械所18.近代在上海创办的报刊杂志有()①《申报》②《时务报》③《民报》④《青年杂志》⑤《每周评论》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⑤D.①②④19.“天演”.“物竞”.“天择”.“淘汰”.“适者生存”等新名词很快充斥于中国各种大报小刊,喧腾于各派人物的口中,成为最流行的字眼,这个时代应是()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末20世纪初C.20世纪中期D.20世纪末20.“昔吾倡新学,乃保中华之大体;今人尚新学,或言暴力,或言革命,无君无父,本末倒置也。”上述言论属于中国近代哪一派()A.顽固派B.洋务派C.维新派D.革命派21.从1916年起中国开始了一场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论战。首先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的是()A.杜亚泉B.章士钊C.梁启超D.梁漱溟22.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参观考察了黄道婆墓.江南制造总局原址(江南造船厂内)和大新公司原址(第一百货商店)三处历史文物建筑后,讨论拟定一个研究课题。能完整体现本次考察内容的课题是()A.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上海经济B.上海由手工业向工业的渐进C.近代向现代变迁的上海社会D.上海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历程23.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与日本”一章中写道:“1911年10月10日,在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这场“兵变”的地点是()A.西安B.武昌C.南昌D.南京24.“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这种情况在上海出现的时期最早在()A.18世纪中期B.19世纪初期C.19世纪末期D.20世纪中期25.“‘来’是‘康母’(come)‘去’是(go)”,一个铜板叫‘文到来’(onedollar)曾经是近代风靡上海的“洋泾浜”英语。这种现象是当时上海()A.崇洋媚外心态的反映B.殖民同化政策的结果C.中外文化交流的需要D.英语教育普及的体现26.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主要是因为()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大众传媒的变迁C.思想领域的变化D.民主政治的发展27.“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引起上述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28.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其“过火”思想指的是()A.实业救国论B.民主思想C.科学思想D.马克思主义29.历史学家对一件历史事件的评述,最不会涉及他个人主观意识的是()A.历史事件的背景B.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人物C.历史事件的经过D.历史事件的影响注意:以下试题为3分题30.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在于()A.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B.孔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C.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和发展的特性D.其它思想不能对儒家思想构成威胁3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是为了()A.使儒学成为统治思想B.以思想上的一统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C.禁止儒学以外各派的流传D.为汉武帝的“儒表法里”政策披上外衣32.有学者认为:回顾中国两千余年的历史,即是一部从“嬴政”走向宪政的历史。这里的“嬴政”是指()A.秦始皇B.“大统一”专制政治C.秦皇朝的中央官制D.秦朝确立的地方体制33.2011年3月,新开馆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根据史学界对“司母戊鼎”内壁铭文的重新解读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史学界解读的依据和方法可能是()A.进一步研究古代文献B.青铜器的纹饰与功能C.与同期青铜铭文对照D.研读古文字构造方法二、非选择题:(80分)34.人类早期文明(8分)材料:“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地上,把它卷入无限的依赖里面,而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圈子。——黑格尔《历史哲学》问题:(1)黑格尔从什么角度阐述哪两种文明特点?(2分)(2)这两种文明在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上各有什么不同特点?(6分)35.中世纪时期的东西方(9分)中世纪千余年间欧亚大陆上最惊人.最有意义的变化就是西欧从贫穷落后和默默无闻中崛起。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西方都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然而西欧的这种不发达较之中国的发达反而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反过来成为抑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西欧人却恰恰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他们渴望学习,并积极创造。他们拿来了中国的文明,竭尽全力发展它们,并将其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致更大的技术进步和更多的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成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这一转变的先锋和受惠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问题:(1)叙述中世纪西欧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的主要特征。(3分)(2)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说明“古代中国的发达反过来成为抑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3分)(3)简述中世纪西欧人“拿来了中国的文明,竭尽全力发展它们”的具体事例(3分)36.从“公天下”到“家天下”(10分)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以己。……是谓小康。”——《礼记·礼运》材料三:传说,禹在早年克己为公,全力治理黄河,晚年暗中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启杀死公举的继承人伯益,夺取权位,尧舜以来的禅让制至此遭到破坏。——摘自高中历史教材第二分册问题:(1)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变化?你如何认识这一变化的。(3分)(2)从上述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如何?为什么?(3分)(3)用上述文献和考古资料说明为什么夏朝已经进入阶级社会?(4分)37.社会转型(12分)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互相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美〗斯塔夫里阿诺《全球通史》问题:(1)东周包括哪两个历史时期?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多事的时期”(4分)?(2)“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表现有哪些?(4分)(3)这一时期呈现出的哪些趋势决定着此后的“中国发展进程”?(4分)38.政治统一与文化整合(10分)国家的统一,使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加快,而整合后的一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又反过来推动政治统一。我国秦汉时期学术思想的变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问题:(1)战国秦汉时期学术思想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4分)(2)以秦汉事实为例,说明思想文化对政治的巨大影响?(6分)39.从洋务到维新(10分)材料一:臣等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忧也;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也。——奕《请设总理衙门折》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材料三: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洋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艰难勉强地跟着走),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问题:(1)从材料一看,洋务运动推行的背景是什么?(2分)(2)材料二李鸿章的思想主张是什么?这种主张的实质是什么?(2分)(3)材料三反映中国近代哪一派别,哪些思想?(3分)(4)郑观应对洋务派的批评是否有道理,为什么?(3分)40.近代思想潮流的进步(21分)材料一:如下图:abc材料二:A.“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者变者,变之权操诸已,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B.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族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C.“青年入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法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此时正是我们中国用德先生的意思废了君主第八年的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