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考试语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南通市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考试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纰缪./未雨绸缪.露.脸/出乖露.丑抹.布/转弯抹.角B.稽.首/稽.订辞章辟.谣/开天辟.地偏裨./大有裨.益C.诧.异/叱咤.风云契.约/提纲挈.领糜.烂/望风披靡.D.觊.觎/光风霁.月悲怆./满目疮.痍伉.俪/沆.瀣一气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各大商场纷纷举行促销活动。看到价格比平时降了四到五成的名牌服装,许多顾客慷慨解囊....,大量抢购。B.晚年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因为眼疾,只能述而不作....,由他的助手记录下他口述的内容,最终完成了学术专著《柳如是别传》的创作。C.奥运火炬在南通传递时,热情的市民纷纷到大街上去观看火炬接力的盛况,很多居民小区都十室九空....了。D.让许多美国民众感到难以接受的是,美国一直强调风险自负的投资原则,但现在危机的始作俑者....——华尔街投机者却需要纳税人来为他们的过错埋单。3.请以“崔龙喜的紫砂壶作品”为开头,重组下面一句话。(4分)把中国艺术“诗境”和“画境”融入紫砂壶的创作中,在艺术美的层面表现物象的思想深度,并赋予中国紫砂艺术哲学旨意的崔龙喜紫砂壶作品,深受国内外收藏家的喜爱。崔龙喜的紫砂壶作品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答题。(5分)新华社12月12日电,日本宣布,“变”字成为反映日本2008年世态的年度汉字。理由是日本首相短期内不断变换人选,日本人表示希望看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中广新闻报道,“乱”字成为2008年台湾的年度汉字。理由是台湾社会政治动荡,金融危机使人心混乱。2008年,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雪灾、地震、三聚氰胺、奥运、神七飞天、两岸三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燃油税改革等等。请写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2008年中国年度特点的汉字,并结合上述重大事件,说明理由。(不得选“变”和“乱”字)汉字:理由: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耶律屋质,字敌辇。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遇事造次,处之从容,人莫能测。会同间,太宗崩,诸大臣立世宗,大后闻之,怒甚,遣皇子李胡以兵逆击,遇安端、刘哥等于泰德泉,败归。李胡尽执世宗臣僚家属,谓守者曰:“我战不克,先殪此曹!”人皆相谓曰:“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河,隔岸相拒。时屋质从太后,世宗以屋质善筹,欲行间,乃设事奉书,以试太后。太后得书,以示屋质。屋质读竞,言曰:“太后佐太祖定天下,故臣愿竭死力。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太后曰:“我若疑卿,安肯以书示汝?”屋质对曰:“李胡、永康王皆太祖子孙,神器非移他族,何不可之有?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太后乃遣屋质授书于帝。帝遣宣徽使耶律海思复书,辞多不逊。屋质谏曰:“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帝曰“彼众乌合,安能敌我?”屋质曰:“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借曰幸胜,诸臣之族执于李胡者无噍类①矣。以此计之,惟和为善。”帝然之。始相见,怨言交让.,殊无和意。太后谓屋质曰:“汝当为我画之。”屋质进曰;“太后若能释怨,臣乃敢进说。”太后曰:“汝第.言之。”太后复谓屋质曰:“议既定,神器竞谁归?”屋质曰:“太后若授永康王,顺天合人,复何疑?万口一辞,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乃许立永康。天禄二年,耶律天德、萧翰谋反下狱,刘哥及其弟盆都结天德等为乱。耶律石刺潜告屋质,屋质遽引入见,白其事。刘哥等不服,事遂寝.。未几,刘哥邀驾现樗蒲②,捧觞上寿,袖刃而进。帝觉,命执之,亲诘其事。刘哥自誓,帝复不问。屋质奏曰:“当使刘哥与石刺对状,不可辄恕。”帝曰:“卿为朕鞫之。”屋质率剑士往讯之,天德等伏罪,诛天德,杖翰,迁刘哥。保宁五年五月薨,年五十七。帝痛悼,辍朝三日。(选自《辽史•列传第七》,有删改)[注1①噍类: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着的人。②樗蒲:赌博的一种活动。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始相见,怨言交让.让:责备B.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夺:强取C.太后曰“汝第.言之。”第:只管D.刘哥等不服,事遂寝.寝:停止6.下列句子中,都能反映耶律屋质“善筹”的一组是(3分)①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②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③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④臣愿竭死力⑤屋质率剑士往讯之⑥当使刘哥与石刺对状A.①③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宗驾崩后,太后不同意诸大臣让世宗继承王位的主张,派皇子李胡起兵,骨肉相残的局面险些发生。B.在矛盾调解的过程中,耶律屋质秉持“惟和为善”的观点,先说服太后接受了和议,后说服世宗放弃了坚持敌对的想法。C.和解开始时,双方各不相让,最后通过耶律屋质的调解,太后终于答应世宗的要求,同意立永康王。D.刘哥和他的弟弟勾结耶律天德叛乱,后来因为耶律石刺将计划暗中告诉了耶律屋质,叛乱才没有能发生。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河,隔岸相拒。(3分)(2)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3分)(3)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4分)三、古诗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戎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不应有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汩余若将不及兮,(届原《离骚》)(4)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登高》)(5),檐牙高啄。各抱地势,。(杜牧《阿房宫赋》)(6),。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坚硬的荒原[乌拉圭]何塞•恩里克•罗多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的,朴实得连一条皱纹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似的穹隆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然后将他那战栗的身体放下。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爹,”孩子抽泣着,“到处都是光秃秃的,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用牙啃。”又是下冰雹似的声音。他抬起一只脚,放在那孩子软弱无力的脖予上。可怜的孩子,牙齿咔咔作响,啃着岩石的表面,宛似在石头上磨刀。如此过了许久,许久,那孩子终于在岩石上开出了一个骷髅大小的坑穴。然后又啃啊,啃啊,带着微弱的呻吟。可怜的孩子在老人脚下啃着,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像那坚硬的荒原一样。当坑穴达到需要的深度,老人抬起了脚。谁若是亲临其境,会越发心痛,因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是满头白发。老人用脚把他踢到一边,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这孩子已颤抖着目睹了全部经过。“给种子攒土。”老人对他说。“爹,”孩子怯生生地问道,“哪里有土啊?”“风里有,把风里的土攒起来。”老人回答,并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孩子迎着风,用舌头和喉咙将风中飘扬的尘土收拢起来,然后,再将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又过了许久,许久,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荒原上。当坑穴填满了土,老人撒下种子,将第二个孩子丢在一旁。这孩子像被榨干了果汁的空壳,痛苦使他头发变白。老人对此不屑一顾,然后又提起最后一个孩子,指着埋好的种予对他说:“浇水。”孩子难过得缩成一团,似乎在问他:“爹,哪里有水啊?”“哭,你眼睛里有。”老人回答,说着扭转他两只无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顿时刷刷落泪,干渴的尘土吸取着,就这样哭了许久,许久。泪水汇成一条哀怨的细流抚摸着土坑的四周。种子从地表探出了头,然后抽出嫩芽,长出几片叶片。在孩子哭泣的同时,小树增加着枝叶,又经过了许久,许久,直到那棵树主干挺拔,树冠繁茂枝叶和花朵洋溢着芳香,比那冷若冰霜、纹丝不动的老人更高大,孤零零地屹立在坚硬的荒原上。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天上的鸟儿都来到树枝上筑巢,它的花儿已经结出果实。老人放开了孩子,孩子已经停止哭泣,满头白发。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但是那又瘦又高的人抓住了他们的脖子,像抓住幼崽一样,取出一粒种子,把他们带到附近的另一块岩石旁,抬起一只脚,将第一个孩子的牙齿按在地上。那孩子在老人的脚下,牙齿咔咔作响,重新啃着岩石的表面。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默不作声,站立在坚硬的荒原上。(选自2008年第11期《名作欣赏》,有删改)11.请分析文章开头对荒原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6分)12.请简要分析文中三个孩于“刨坑”、“攒土”、“浇水”等具体行为和过程的象征意义。(6分)13.文章最后一段,老人为什么还要残忍地役使三个孩子继续到附近种树?(5分)14.文章题为“坚硬的荒原”,而大量的文字写老人和小孩。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15分)甲、论述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重返经典阅读之乡声讯时代,大多数人追求的是流行阅读,快餐式阅读。这些阅读使我们获得的是感官上的轻松,表层上的享乐,而不可能进入大脑,沉淀于心。有许多人已经看到了,流行阅读只能使人们获“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真正的文学和文学阅读,都应该是进入一种境界,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和本能化的交流。即如目前被宣扬得沸沸扬扬的“网络文学”,其实大多数并没有给我们的社会和人生带来什么严肃和深刻的思考,而只是一些私人话语的无序展示和群体语境的重复交流。那种网络文学必将取代传意义的文学写作和文学阅读的说法,只是声讯时代的一个神话。事实的确是,声讯时代的大部分与流行、时尚相关的阅读,都与精神、灵魂、思想、哲学、生命、本质等等无关,甚至背道而驰。对我们来说,这同样是一场“瘟疫”。总之,我们的文学在这个时代面临着危机。每一个有点文学修养和文学良知的人其实都感了这种危机。文学其实正在远离文学。当所有的文学成了“速成”的东西,也就同时决定了它“速朽”的命运。惟一的抵抗方式,就是应该重返经典阅读之乡,应该“重读经典”。苏联曾经是一个充满书香的国度。据说,不同的年代里(即使是战争期间),人们从未放弃经典阅读,甚至集体农庄的农妇,都可以为你背上一段普希金的诗或契诃夫的剧本台词。国民素质一直很高。然而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后,这么好的阅读传统在苏联却日趋式微了。流行阅读代替了经典阅读。结果是,人们的精神状态日趋萎靡,社会风气急剧败坏,到最后,整个国家也解体了。有识之士总结说,毫无办法,这是必然的结果,意料之中的事儿。流行阅读提供给人的东西,哪能和普希金、果戈理们提供给他们的精神养料相比呢?那是一种天壤之别!美国人是聪明的。他们也许正是从俄罗斯的经历中得到了启发,引起了警惕,所以他们这些年一直在倡导阅读经典。我从一份资料上看到,美国教育机构仅为高中学生求学期间列出的必读经典书目就有20部之多,而且教育部门规定,这些书目数十年不变,且要学生参加相关内容的考试。当然,在这种经典阅读的同时,他们也并不排斥对流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