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答案模拟精编大考卷(三) 历史1.A 根据材料“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和“凡为人子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收入,尽归父母,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与”可以看出家庭中的尊卑等级观念,A项符合题意;在材料中没有提到政治隶属关系,B项错误;材料只是体现家庭收支的管理权和使用情况,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D项结论.2.C 儒家思想丧失正统地位是在近代新文化运动开展后,排除A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是在明清之际出现,排除B项;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面临挑战,出现了政治对文化的干预弱化的局面,故C项符合题意;D项与史实不符.3.D 重农抑商政策是从政府到民间均通行的思想,故A项错误;B项“皆”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明显错误.通过解读材料可知,当时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出现法律与实际背离的现象,所以选择D项.4.C 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和所学知识判断,经济作物的种植是以粮食生产为基础的,故C项正确.宋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为重农抑商,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发生于1840年后,这与题干中“宋代”不符,故B项错误.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是经济作物种植的有利条件,而非基础,故D项错误.5.D 结合材料中“官狱多事,苟趋省易”可知,隶书的出现与“官狱多事”有关,答案为D项.6.C 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家”“亲”“私”以及“不能免”等信息可知,顾炎武认为私有制下产生的私欲、人情是合情合理的,由此可以推断出他反对“灭人欲”的程朱理学思想,答案为C项.7.A 根据材料“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等信息,说明了中国虽然遭到了西方的侵略,但清朝统治者仍“盲目自大”,符合材料信息的是鸦片战争,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开始,不符合“继续沉睡”的意思,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开展,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开始“新政”,D项错误.8.B 解读材料可以看出,发展军事工业是仿效西方的第一步,而不是直接应用西方的成果,B项正确,A项错误.由发展军事工业→重工业→轻工业→新式教育的进程可知C项错误.由“不得不”的表述不能体现循序渐进、逐步深入,D项错误.9.D 材料中的厘金和关税收入上升是诸多因素的结果,并不能表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故A项错误,田赋的下降也不能说明清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提到税收田赋下降,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上升,说明这一时期的自然经济不断瓦解,近代工业和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10.D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影响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体系及中国历史的走向,故选D项.A项不全面,B、C两项说法错误.11.B 分析材料可知,该学者所说的道路是指通向新中国成立的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答案为B项.12.C 材料中“亟组织完善政府,欲完善政府”即采用改良的方式推动政府的成熟与国民革命不符,故A项错误;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月10日在北京就职,这标志着中华民国史上北洋政府统治的开始,材料中“组织完善政府,欲完善政府”是支持袁世凯的统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须有政党内阁”“今国民党即处此地位”,论述政党政治的必要性,宋教仁,是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故C项正确;材料中“今国民党即处此地位,选举事若得力”,故D项错误.13.D 由题干材料分析可知,乔治凯南主要谈论的是美苏关系和对苏政策,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它狂热地坚信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对苏政策”“坚定与耐心”等可推理出,他主张美国对苏联采取长期的不妥协的外交政策,即遏制政策,故答案为D项.14.B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58年”和毛泽东对粮食生产情况的总结与预测可知,当时中国正经历“大跃进”运动,故B项正确.材料记载与当时粮食实际生产情况不符,排除A项.仅从粮食数据变化不能体现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且当时农民的积极性并不高,排除C项.材料只是叙述,没有表明态度,排除D项.15.C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希腊人缺乏对集体和国家的权力应该受到限制的概念,认为共同体利益至高无上,为维护此种利益,希腊实行“陶片放逐法”,对危害集体安全的个人进行放逐,C项符合题意.公民大会、陪审法庭、十将军委员会都不能体现“共同体是至高无上的”,A、B、D三项不正确.16.D 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普罗米修斯是爱护人类、不屈服于暴力的英雄人物.他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宙斯进行顽强的抗争.题干信息反映了当时雅典人强调人的价值,D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不出当时雅典人宗教意识淡薄、反对神灵崇拜和注重物质生活,故排除A、B、C三项.17.B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明孔子反对盲目崇拜鬼神,更反对不把人世间的事情做好而把时间、精力、金钱都花费在敬奉鬼神上面,提倡以人为本.B项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强调人自身的重要性,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所以二者观点最接近.A项强调知识与道德合二为一;C项是马丁路德的主张,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但主要体现在反对教皇权威方面;D项是南宋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的主张,强调内心的反省,压抑了人性.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项.18.D 材料中没有涉及法律的内容,故A项错误;从材料“伏尔泰在针对各种形式的镇压、狂热、偏执的‘丑行’”可知,不仅仅是针对天主教会的束缚,而是针对一切限制自由的行为,故B项错误;材料针对的是对自由的压制,没有体现人人平等,故C项错误;从“因为意见不同而迫害他人的人与怪物无异”可知,宣扬人们应该有思想自由,故D项正确.19.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15世纪的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把人放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这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唤起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创造了辉煌的文学艺术,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故选D项.20.B 工业建设上采用非国有化措施可以促进工业化发展,但不能促进工业化进程,故A项错误;材料中“固定的粮食税”“非国有化措施”“商业上允许恢复自由贸易”的措施均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苏联经济结构仍属公有制为主,故C项错误;措施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但不能说牢固,故D项错误.21.A 第二次工业革命就经济组织而言进入大企业时代,伴随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发展为垄断性,故A项正确;在工业革命之前,工场手工业生产分散在家庭里生产,具有无序化的特点,故B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生产力飞速提高,新型工业部门涌现,城市化进程加快,故C项错误;工业化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工业化最初只是一种自发的社会现象,—101—详解答案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化伴随工业革命开始的,故D项错误.22.B 材料反映了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干预,A项错误,故本题选B项.凯恩斯主义出现于新政后,C项错误.因为新政只是缓解了经济危机,因此不能说根本改变了美国经济.23.D 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它强调的是在国际关系中更能发挥作用的是“外交、国际法”和“权力平衡”而不是“干预”,这体现了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维护世界的稳定,答案为D项.24.B 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对形状的猛烈歪曲”等可知,该艺术派别为立体画派,答案为B项.25.(1)因素:欧洲从亚洲获取了市场和原料.途径: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活动(或殖民扩张、掠夺)等.(2)条件:降低了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节约了土地,提供了劳动力.(3)现象: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推动了思想解放;科技的进步.(4)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特点:整体性或全面性.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进行分析;第二小问从新航路的开辟、对外殖民扩张等角度分析.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当时充分利用了美洲的土地、劳动力等.第(3)问,从政治、经济、思想、自然科学等角度分析.第(4)问,材料一和材料二强调了世界的整体性,属于全球史观,分析全球史观的特点即可.26.(1)特点:道德教育和功利性教育并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和西方文化教育并举);强调综合人才培养并适应国家需要;仿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学具备教育自主权.(回答任意三点即可)背景:辛亥革命时期思想启蒙不足,对封建文化批判不彻底,民国初期国民教育水平低下;西方文化和高等教育制度不断传入并深刻影响中国;19世纪末以来,日本、美国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学习西方高等教育的重要对象.(2)变化:中国共产党确立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权;高等教育面向工农,为社会服务;借鉴苏联经验,专才教育逐渐取代了通才教育;重理轻文,理工科院校大幅度增加;教育权集中于教育部门.(回答任意四点即可)原因:新中国成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外交上实行“一边倒”,强调学习苏联;大规模工业化展开,急需相关建设人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回答任意两点即可)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注意道德教育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教育’‘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设评议会负责评议大学的一切重大问题.这个高等教育体系完全抄袭自邻国日本被美国式的学制所代替”等关键信息,可从教育宗旨、教育管理、教育体制渊源等方面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缺陷、西学东渐等方面分析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高等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方向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明确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工业院校由28所增加到38所1958年又建立了一批新的工科院校高等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均应执行”等关键信息,从教育领导权、教育方向、学校类别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角度分析.27.评分细则:12—9分,观点明晰,史实准确,能充分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逻辑严谨.8—5分,观点明晰,史实准确,能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比较清晰.4—0,能摆出观点,相关史实运用不够准确合理,论证不足,逻辑关系不明.(示例一)中华文化在近代逐渐从传统向现代化过渡.传统文化核心为儒学,强调伦理纲常,植根于自然经济,主要为封建专制服务.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传入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华文化逐渐增添了民主、自由、法治、宪政等现代化因素,传统文化中强调尊卑等级和血缘关系的成分逐渐减少.中华文化走向进步.(示例二)近代以来,中华文化以自身传统和西方近代文化逐渐交融、结合,呈现兼收并蓄的发展趋势.鸦片战争以后,西学在中国广泛传播,从林则徐、魏源、曾国藩、李鸿章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重视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立足于传统,兼采中外,贯通古今,以批判性态度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指出其自身局限性,用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