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19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高中生物练习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B.种群内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C.两个池塘内的全部青蛙是一个种群D.一个树林中的全部杜鹃是一个种群解析:种群是在一定地域内(即同一地点)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总和,而C项为两个池塘,属于两个种群。答案:C2.下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解析:本题考查物种形成的知识。a离形成两个种群a1和a2,又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所以A错。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对。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但是产生生殖隔离的种群,基因频率一定会变化。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离存在,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种。所以C不对。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他们仍是同一物种。答案:B3.下列关于基因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2A.一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生物个体会死亡,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C.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解析:种群中的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中的部分基因。答案:C4.突变对绝大多数生物个体是不利的,但它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你认为这一说法()A.正确。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它为定向的自然选择奠定了基础B.正确。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基因突变的方向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C.不正确。突变不利于个体的繁殖,会导致物种的灭绝D.不正确。突变导致个体死亡,不利于生物进化解析:突变虽然对大多数个体是不利的,但一方面某些有利的变异可能被自然选择而保存,另一方面突变的有害与有利是相对的,一旦环境发生改变,原本不利的个体可能转变成有利个体,也同样可被自然选择所保存,以适应环境。答案:A5.在一个进行无性生殖、个体数量庞大而又被充分隔离的自然种群中,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基因突变、自然选择B.基因重组、自然选择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D.遗传演变、迁移解析:因为是无性繁殖群体,并且被充分隔离,因此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变异的来源主要是基因突变,突变个体则通过自然选择作用得以保留或淘汰。答案:A6.转基因抗虫棉可以有效地用于棉铃虫的防治。在大田中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同时,间隔种植少量非转基因的棉花或其他作物,供棉铃虫取食。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维持棉田物种多样性B.减缓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C.使食虫鸟有虫可食D.维持棉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解析:在棉田里种植少量非转基因的棉花或其他作物,供棉铃虫取食,主要目的是减缓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否则,抗虫棉将很快失去抗虫效应。答案:B37.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C正确。只要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就引起生物的进化,故A错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是不同的概念,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就是生物进化,只有达到生殖隔离才能形成物种,故B错误。由环境引起的性状的改变,并没有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会引起生物的进化,故D项错误。答案:C8.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错误的是()A.经过长期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导致原始地雀物种形成现在条件下的地雀物种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很快进化形成不同的物种C.这些地雀原先属于同一雀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布在不同的群岛,出现不同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渐出现生殖隔离解析:物种的进化是十分缓慢的,往往要成千上万年才能实现,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答案:B9.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新物种的形成往往要有隔离存在B.地理隔离是指由于地理障碍,使不同区域种群彼此无法交配C.生殖隔离专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常见的物种形成方式解析:不同物种之间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叫做生殖隔离。答案:C10.研究表明,鲤鱼和鲫鱼虽然共同生活在同一水域中,但鲫鱼的精子和鲤鱼的卵却不能形成受精卵,合理的解释是()A.生态隔离B.行为隔离C.机械隔离D.配子隔离解析:隔离有很多种,常见的是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配子隔离是生殖隔离中的一种,配子隔离是指非同种个体配子不能结合的现象。4答案:D11.昆虫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说明()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解析:生物的进化不是孤立的,而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答案:D1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包括的内容的是()A.物种多样性B.基因多样性C.生存环境的多样性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解析: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C13.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为20人,患者3人,男性患者10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A.6%B.4.5%C.11%D.7.5%解析:某基因的频率=(种群中该基因数/种群中相关等位基因的总数)×100%。由于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因此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总数是XB+Xb=200×2+200=600;色盲基因Xb=20+3×2+10=36。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36/600)×100%=6%。答案:A14.下列形成了新物种的是()A.二倍体的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B.桦尺蠖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灰色)95%变为s(黑色)95%C.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D.克隆多利羊解析:判断是否形成新物种的标准是新形成的种与原来种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说明已形成了新物种,否则还没有形成新物种。A项中,四倍体西瓜自交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四倍体西瓜属于一个物种,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三倍体西瓜高度不育说明二者存在生殖隔离,则四倍体西瓜是一个新物种。B项中,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生物进化了,但未突破种的界限,仍属于同一物种。C项中骡子不育,不是一个物种。D项中多利羊是无性繁殖产生的,其遗传组成基本不变,仍属原来的物种。答案:A515.狼和鹿是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从进化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狼在客观上起着促进鹿发展的作用B.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进化D.鹿的进化速度比狼的进化速度快解析:狼和鹿互为对方的生存环境,对对方进行着选择。相互选择的结果使双方都朝着快速奔跑的方向进化,对双方都有利,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它们的进化速度是相当的,不能说谁快谁慢。答案:D二、简答题(共20分)16.(5分)阅读下列三个事例并回答问题: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1974年为18.7%,1981年仅为8.35%,并且因遮盖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裸实等珍贵药用的植物已经绝迹。事例二: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面积在1967年为4万多公顷,30年后已有一半被挖尽,我国的野马已经绝迹,野骆驼等野生物种也濒临灭绝。事例三: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乏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13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1)事例一说明造成这两种野生生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事例二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或绝迹的原因是对自然资源的________和________开发利用造成的。(3)事例三说明由于________入侵或扩展到________的地区,使得这些地区原有物种受到威胁。答案:(1)生存环境的改变或破坏(2)滥捕乱猎和滥采乱伐掠夺式(3)外来物种缺少天敌17.(8分)桦尺蛾是一种栖息在密林中、白天停歇在树干上的昆虫,一般为浅色,它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躲避鸟类天敌。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为证实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因环境不同而数量比例不同,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1)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步骤:1)选择工业污染区A和________________地区B;62)收集桦尺蛾,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黑色蛾和浅色蛾若干;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一段时间后用诱蛾灯诱捕,记录、统计结果。(3)实验结果:如表1。根据表内数据绘制A、B两地区不同体色蛾回收率...的柱形图。表1桦尺蛾释放数和回收数地区项目浅色蛾黑色蛾工业污染区A释放数400500回收数52150B释放数500600回收数6030(4)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析与讨论:1)人们观察到工业污染导致树皮变黑,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已知桦尺蛾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进一步探究桦尺蛾的黑色与浅色的显隐性关系,有人将一对黑色蛾与浅色蛾杂交,F1中黑色蛾与浅色蛾的数量比为1∶1。请利用F1的蛾,在此基础上设计遗传实验完成探究。①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结果与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桦尺蛾的体色与环境颜色差别越小,被鸟类捕食的几率就越小,所以在工业污染区的树木颜色深黑色蛾被捕食的几率降低,在释放后被回收的比例更大。为了证明这个结论,可以在工业污染区和非工业污染区中释放黑色蛾和浅色蛾,然后进行回收实验进行验证。在探究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时,可以采用假设法。如果黑色是显性性状,则F2中黑色雌雄蛾交配后会出现性状分离;如果浅色是显性性状,黑色雌雄蛾交配后代中不会出现性状分离,均为黑色。答案:(1)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合理即可)(2)1)非工业污染区3)将标记的不同体色的蛾分别释放到上述两地区(3)见下图7(4)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蛾数量占优势(5)1)不同污染程度区域的树皮颜色不同,使停歇在树干上不同体色的蛾被鸟类捕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