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仪陇中学2019年春高二历史期末测试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梭伦改革前,有人这样描述当时的雅典:“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者是替富人耕种土地,缴纳5/6的收成,因而被称为‘六一汉’;或者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六一汉”制度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B.是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C.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D.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2、梭伦语:“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既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段话体现了梭伦在改革中坚持()A.民主原则B.公平原则C.财产原则D.中庸原则3、梭伦上台后宣布的第一项法令就是“解负令”,“解负令”颁布的重大意义不包括()A.废除了雅典城邦的债务奴隶制B.使不少因欠债为奴的平民重新获得土地C.雅典城邦的居民都成为享有公民权的公民D.使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4、某位雅典公民因欠债而被债主卖往外邦并沦为奴隶,梭伦改革后,他不仅回到了雅典,而且获得了人身自由。其获得自由的方式最有可能是通过()A.所属家族出资赎回B.所属部落出资赎回C.由城邦出资赎回D.由原债主出资赎回5、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其主要意义在于()①沉重打击了依靠血统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②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③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④满足了所有雅典公民参政的要求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③④6、亚里士多德说:“梭伦政体在三方面最具民主色彩,一是允许以人身自由作担保的借贷,二是任何人都有权保护被欺凌的人,三是可以向陪审法庭提出申诉。因此群众有了力量。民众既然在表决方面是主人.也就是政体的主人”。材料认为梭伦政体的突出贡献是()A.强化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B.发展了雅典公民的平等观念C.冲击了贵族相互保护的习俗D.增强了剥削奴隶及异邦人的意识7、商鞅认为:“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显然,在商鞅看来工商业的发展()A.与农耕生产相辅相成B.有利于国富兵强C.妨碍耕战政策的实施D.易助长奢靡之风8、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9、有学者指出:“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能够支撑这一论述的是()A.周王“授土”“授民”B.秦国的商鞅变法C.汉武帝实行“推恩令”D.北魏孝文帝改革10、商鞅携其家人仓皇出逃至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遭到拒绝。商鞅怅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变法中与之有关的是()A.推行县制B.法令严酷C.奖励军功D.“燔诗书而明法令”11、春秋时期,管仲制定了“兵器赎罪”的条款,价码是:重罪,一副犀牛皮盔甲,一柄戟;轻罪,一副普通牛皮盔甲,一柄戟;小罪,罚款;打官司,诉讼费为一束箭。管仲制定此条款的主要目的是()A.博得仁慈和王道美誉B.减少杀人和动用刑法C.充实兵备,节省军费D.加强法制,强化专制12、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②拓跋硅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③实行宗主督护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④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⑤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A.①②③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13、“(孝文帝改革)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之所以会“海内安之”,主要原因是均田制()①没有改变地主的原有土地②限制了土地兼并③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4、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有()①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②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③促进农业生产发展④政府的收入增加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5、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A.鲜卑B.匈奴C.羯D.羌16、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整地碎土工具更加复杂B.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C.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D.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17、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德B.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C.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18、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人家纷纷让已成婚的儿子独立门户,分家而过,这是为了()A.逃避农田水利法的义务B.逃避保甲法的义务C.逃避免役法的义务D.逃避方田均税法的义务19、苏轼对青苗法评论道:“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之弊。”以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青苗法实现了最初目的B.农民解除了高利贷负担C.反映了青苗法的实效与初衷相背离D.守旧官僚群起反对王安石变法措施20、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并将其中的两项改革措施分别评价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这两项措施分别是()A.青苗法保甲法B.均输法保甲法C.市易法将兵法D.免役法保马法21、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两个著名的领导人物,他们的共同点()A.《基督教原理》B.先定论C.《九十五条论纲》D.因信称义22、之所以称德国为“教皇的奶牛”是因为()A.德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B.德国为教皇喂养了很多奶牛C.教皇从德国劫走大量财富D.德国处于分裂状态23、作为同是传导型的现代化国家,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近代化与1861年到19世纪末的沙俄近代化存在的相似问题中,说法错误的是()A.现代化发展不平衡B.整体经济落后C.仍然是一个农业国D.政治上是封建君主专制24、一个俄国官员在《1861年2月19日宣言》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该评价()A.客观地反映出废除农奴制对农民的影响B.是一种完全否定客观事实的溢美之词C.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影响D.站在封建主阶级的立场上诋毁改革25、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26、在一次历史活动课上,小路同学向全班介绍了1861年改革,你认为对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改革主要原因是农奴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它是沙皇实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C.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D.它是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7、明治维新时期,政府大力扶持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扶持的对象主要是()A.投资新兴工业的华族和士族B.资金缺乏的私人企业C.从事近代交通通信事业的企业D.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28、推翻幕府后建立的明治新政府实行“废藩置县”措施的作用是()①彻底打破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②有利于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③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④有利于各项改革措施的施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9、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上述两个改革都遇到这个难题。下列关于中日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是处理这个难题的表述,正确的是()A.日本明治维新前,通过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大大减轻了阻力B.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进行舆论宣传,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大大减轻了阻力C.两国都是利用皇帝的绝对权威,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化解阻力的D.两国都通过思想宣传,积极发动社会民众参与,以减轻改革的阻力30、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打击了守旧势力的措施有()①裁汰冗员②废除八股取士制度③设立农工商总局④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二、材料分析题(共2小题,共40分)31、近代各国改革都关注教育,教育改革也是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材料二1885年森有礼就任文部大臣以后……转而采用德国的由政府实行监督的方式。课程大部分仍然用于讲授“实科”亦即西方的学科,……同时,又蓄意大力灌输国民的忠诚和服从精神。由于1890年发布了教育敕谕,这一倾向更为加强。这一文件的词句清楚地表明,此后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要为一个专制国家培养有用而守纪律的公民。----《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材料三今此次设立学堂之意,乃欲培植非常之才,以备他日特达之用,则其教法亦当不同。……其言中学者,荟萃经子史之精要,及与时务相关者编成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言西学者,译西人学堂所用之书,加以润色,既勒为定本。除学堂学生每人给一分外,仍请旨颁行各省学堂,悉遵教授,庶可以一趋向而广民智。—1898年5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代总理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特点。(2)据材料三,指出康、梁主张开办京师大学堂的目的及“教法”。结合所学指出维新变法还有哪些教育改革措施?(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目的。32.【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①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历史答案选择题:31、(1)重视基础教育(普及小学义务教育);推行全民教育(女子与男子同样享受教育的权利);注重专业技术教育;推行军国主义教育(忠诚和服从教育)。(2)目的:培养人才和开启民智。教法:将中学与西学相结合。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各地设中小学堂;选派留学生等。(3)教育改革推动改革顺利进行;教育强国。32、(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2)描述者的立场不同。若认为①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若回答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使农民获得了“自由”,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也可给分)若认为②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若认为③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