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华侨城中学(高中部)一、(一)论说文司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遣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显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目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已,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漫透在回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主,更完美的境地。《酒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油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流父又问他:“举世浑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洗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渔夫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选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世,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分,固将愁苦而终穷”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辨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避远之何伤!”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亲的患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实,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选自袁行需《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节)1.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求与苏世漫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B、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C、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道打击面不动据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等。D、“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隐者截然不同的人格:隐者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第最后投身泊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楚国国君没有理解他重用他,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B、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C、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而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可以让人看出屈原自己祟高的人格D、全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丰富内酒,结构道严。3.以全文看,下列表述歹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虽体解吾犹未变分,省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压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由而毫不动摇的精神。B、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千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C、文中引王逸和司马迁关于《渔父》相关资料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渔夫和屈原对话是真实的,史料价值是不可忽视的。D、屈系“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项》《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走正门王春迪①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②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骨瘦如柴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③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高立着贺家的祠堂,迁又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④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⑤海爷却说,不可。⑥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⑦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惟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甚至有的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⑧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⑨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也挺了起来。⑩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带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惟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⑪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⑫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⑬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⑭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⑮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⑯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⑰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⑱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原文有删节)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3分)A.小说开头以老街上“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B.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这说明贺家人的祭祖观念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C.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D.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5.小说第③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5分)6.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6分)二、(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陶渊明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郡遺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候潜,值其酒热,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其娄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管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躬耕自资,遂抱赢疾躬:亲自B.吏白应束带见之白:禀告C.聊欲弦歌聊:无聊D.毕,还复著之著:戴8.以下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B.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C.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D.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港自幼志向高远,但因家境贫困,父母年迈,不得不去做官又因无法容忍官府的束缚,所以不久便又辞官。B.陶渊明有志过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怎奈身体瘦弱多病,不得不再次出来做官。C.文中“欲弦歌”,意思是调弄素琴;三“径之资”意思是隐居生活之乐。D.江州刺史王弘想结识陶潜,但未能达到目的。在陶潜前往庐山的途中,王弘便派陶潜的老朋友庞通之在半道上邀请陶潜。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5分)泽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舞可去。”(5分)泽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之二虫又何知?B.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C.背负青天,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