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河北省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古人对文化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开篇就写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意思是说文化、文章、文采太重要了,它是与“天地”一起诞生的啊。而且他还洋洋洒洒地写道:日月星辰是上天之文。山川草木是大地之文,它们与“肇自太极”的人之文,鼎立为三,合而为一。它也就是“道”。刘勰突出了“人文”、也就是文化的崇高性、永恒性,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文化观念来自儒家,自从“独尊儒术”之后,它就占了主导地位。自古以来,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甚至有点神圣化,如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之类。古人不仅相信文化的崇高和永恒,而且把它视作民族凝聚纽带。世界大多数地方依靠种族或宗教的认同作为民族凝聚纽带的,而我们则主要靠文化。所谓“《春秋》之法,中国而夷礼则夷之;夷而中国则中国之”。就是说按照《春秋》大义:哪怕你是“夷”人,一旦采用“中国(中原王朝)之礼”,就按国人对待;如果你是“中国”人,用了“夷礼”。则按照“夷人”对待。可见是否进入中国文化成为判别人群归属的决定因素。在儒家看来,“礼”是文化的核心。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或者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士人都有充分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他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上通于天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这些名句就是这种意识生动的概括。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可以说在地球上所有的农业文明中它是发展得最精致、最详密、最完美的一个。然而,近百年来我们又处在社会转型和革命振荡之中。传统文化因为代表既往而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原有的敬畏心,自然会随之衰减。上个世纪从60到70年代,极“左”思潮高涨,扫荡文化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此时“文化”乃是一个负面词汇了,传统文化更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遑论敬畏!这时的传统文化成为妖魔。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虽有根本改变,但并非“复旧”,而是被纳入孔方兄的营垒。因此“渎经热”、“古董热”、“收藏热”,乃至种种弘扬“国粹”热都不免与“赚钱热”有或明或暗的瓜葛,与文化关系不大。看到一幅字画,一款文玩,第一判断都是“值多少钱”?过去被“政治的正确”打压扫荡,进而妖魔化;现在是被金钱任意驱使,日益庸俗化。两者虽不同,对文化的蔑视则是一样的。因此,现在人们干的许多事关文化的事,让旁观者看来最没文化。大约都是金钱在当家作主的缘故。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他指的是上面所说永恒不变、天人合一的道或文化,正是这种兢兢业业的态度,肇自孔孟的“道统”延续至今。现在我们努力建设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对“道”、“文化”的理解和定位,我们自然会与朱子有很大差别,但文化重建不能完全脱离本土资源也是不争事实,特别是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那种质朴的精神、敬畏的态度是我们重建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自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1.下列说法不属于“文化至上”的一项是()A.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B.儒家的信徒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C.司马迁、曹丕等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D.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的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2.下列说法或行为,不属于文化自觉行为的()A.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B.曹丕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C.李白写文章追求的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D.朱熹认为对文化要有“君子之心,常存敬畏”的态度。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刘勰把人文、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三者合而为一,突出了人文的重要性。B.“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判别人群归属的唯一标准。C.上个世纪将文化妖魔化和庸俗化都是对文化的蔑视,谈不上对文化的敬畏。D.当下,我们应该学习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质朴精神和敬畏态度,进行文化重建。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史记•陈丞相世家》)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宰:治理B.行功爵邑,重之爵:封爵[C.久之,汉王患之患:担忧D.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捐:捐献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奇谋的一组是()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④宣言……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⑤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⑥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④⑥D.③⑤⑥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B.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C.亚夫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D.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①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译:②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译:(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钗头凤陆游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注释】:唐琬,原是陆游的妻子,后因陆母反对而分开。陆游独游沈园,无意中遇到唐琬和丈夫赵士程,不由感慨万分,写下了著名的《钗头凤》一词。红酥手:形容女性手的柔软光滑细腻8、全词多用对比的手法,试找出两处并做简要赏析。(5分)9、后人评论陆词“一扫宋词纤艳之风”,居然也写出了如此缠绵绯侧之作,未免有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之惑。试简析词中作者的情感。(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若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3)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选做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那年,我高考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高招工作开始在即。随着高招工作的开始、进行和结束,许多学子会被各大院校录取,成为新一年的大学新生,而另一些人则不得不重新回到中学校园,走上复读的道路。我曾经是复读道路上的一员。二十多年前,我曾经四次参加高考。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才使得我对高考有了更深的理解。“一次有效沟通对学生的学习究竟能产生多大效果?”就是我的亲身体会。我之所以写这些,是希望能对高考落榜的同学和家长有一点帮助。那时候,不像现在,尤其是作为农家子,出路非常少。要想离开贫穷的农村,只有两条路。一个是当兵,另一个就是高考。我理想是当兵,因为我从小都对军人有特殊的感情。“解放军”对我的理想形成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影响了我的一生。我能考上大学,而且还是重点大学,则纯粹是“逼上梁山”的结果,也可以说是一次有效沟通的结果。我在家里排行老大,祖父和父亲两代单传。祖父担任过山西临汾战役和刘邓大军过黄河时的民工队司务长,亲眼看到过战争。但他比较乐观、坦然。虽然心里会有想法(我现在的理解),但从来不干涉我的自由。用他的话就是,三辈不管两辈的事。父亲是个教师,刚好又赶到国家恢复高考的年代,他当然希望自己的子女能金榜题名。一方面可以光宗耀祖,更重要的是有个“铁饭碗”。但是他从来不给我主动沟通。由于他的威严,我一看到他,就把所有心里话咽到肚里。就这样,我们父子一直僵持了三年。三年高考,我每年“预选”(那时高考要先过预选这一关)都顺利过关,每年高考都差三、四十分。我就这样水涨船高地混了三年。1982年高考结束,我又差了三十多分。这次父亲终于坐不住了。他主动召开家庭会议讨论我的问题。当时我的回答是,只要让我当兵,我就不再考大学,而且我有信心留到部队。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家庭负担,另外还有机会上军校(因为当时部队招的大多是初中兵)。而父亲的结论是,我不考大学也不能去当兵。并且说,今后盖房子、娶媳妇都要自己承担,家里一概不管;如果想考大学,家里可以再供养我一年。其实我心里非常清楚,他不想让我去当兵,就想让我考大学。眼看当兵无望,我又不愿意在农村呆一辈子,只有背水一战,考上大学再作打算。纵观几年来,我的高中同学,凡考上大学的,无一不是努力的结果。应该说,我心里非常清楚,只要努力,一定能考上,但究竟能考到哪个档次,心里确实没数。就这样,我再次走上复读的道路。这一年,由于目标明确,自己又非常努力,我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那年九月,我再次回到学校复读。我校共有两个应届理科班和两个复读理科班。每个班大约60余名。当时我的成绩在班里只有40多名。年末考试前,我的班主任给我定的目标是前10名。尽管自己很努力,但我深知自己的水平高低,没敢答应他。结果我考了班里第十八名。第二年三月,在学校组织的统考中,我考进了前十五名。五月份预选时,我考了个第五名。预选后,学校放假一个月,我回去尽情地玩了一个月。开学后,学校老师见到我,感觉明显不一样,连学校体育老师见我两眼都放光。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你用什么办法能进步这么快?高考时,我考了个全校第二名。就在大家为我高兴的时候,我是怀着悔恨的心情走进大学校园的。因为我知道,我能考上大学是“逼上梁山”的结果。我的高考经验,有几点可以借鉴。一是学生愿不愿意学(兴趣问题)?二是学生又没有其他出路(专心问题)?三是学生是为谁学习(目的问题)?四是学习努力否(毅力问题)?五是学习方法(效率问题)我认为,家长和学生只要弄明白这几个问题,树立必胜的信心,高考成功就不算难事。最后,祝各位学生都学业有成!(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这篇小说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