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分享QQ群:141304635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2号和盛大厦1912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答案解析2015.4东学堂语文高中组语文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72分1.【答案】“清明节”既是天文学上的重要时间节点——节气,又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解析】分析文章,文章大体上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清明在时间节点上的意义;另一方面是清明在节日上的意义。能概括到这两方面内容的只有第一段,也就是开篇的第一句话。需要注意的是,冒号前的内容在本题中属于无效信息,无效信息无需填写,多写反而可能扣分,筛选概括题不能仅仅照抄原文,必须体现出筛选、概括的过程。2.【答案】“清明”吸纳融合了寒食、上巳二节的习俗,从节气演变为兼有“节日”内涵的文化符号。【解析】分析文章,文章是总分结构。文章可以分成三层:1;2~3;4~6。第一层也是第一段,概括文章主旨:清明节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第二层:清明节作为节气的意义;第三层:清明节对寒食节和上巳节的吸纳。第三层内部同样是总分结构。第4段是对文章第三层的总体概括。第5段是说清明节的由来。第6段是说上巳节和寒食、清明合在了一起。所以第4段是概括文章第5、6两段的中心句,也就是文章5、6段想要证明的。3.【答案】春:立春。夏:立夏。秋:秋分【解析】如图所示,季节变更应该是按照顺时针方向。所以春季应该是立春点到立夏点之前;夏季应该是立夏点到立秋点之前;秋季是立秋点到立冬点之前;冬季是立冬点到立春点之前。按照24节气歌,第一句第五字是“清”,和文中“以立春为起始,清明是第五个时间节点”相吻合,因此可以推断出第一句开头的春字是春季的起始点,也就是立春。以此类推,加点的夏是夏季的第一个点,也就是立夏。加点的秋是秋季的第四个点,也就是秋分。24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4.【答案】C【解析】清明雨在本文中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在清明节前后所降的春雨,其次,作者认为清明雨带有凄厉、忧伤的意味。A选项出自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内容是描绘夏季望湖楼上的美丽雨景。季节和意境都不符合,所以A选项错误。B选项是谌祜的诗句,描绘的是秋雨过后月色朗朗的景象,季节和意境都不符合,所以B选项错误。C选项是出自《清明祭诗》,内容是清明时节是断肠时节,雨是断肠雨,符合文中清明雨的意味,所以C选项正确。D选项是出自僧志南的《绝句》,内容是描写冒着微雨出游的场景,其中蕴含着喜悦的资料分享QQ群:141304635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2号和盛大厦1912心情,意境不符合,所以D选项不正确。5.【答案】(1)清明时节,我国江南、华南上空冷暖空气往来频繁、相持交锋,因此多雨,北方也有降雨概率。(2)①从生理层面看,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故清明雨令人忧郁不悦。②从心理层面看,心怀悲戚的人会赋予清明细雨悲凉之意,清明冷雨又加剧悲凉的心理体验。【解析】第一问“为什么多雨”问的是天气,和文章的第3段有关,“四月初的江南、华南上空,是冷暖空气往来频繁、势均力敌的相持区域。冷暖空气在此交锋,因此这一带出现绵绵细雨便不足为奇。”第二问:雨为什么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对象,根据文章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来作答。生理上,在文章的第4段的上半部“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霪雨霏霏则令人忧郁不悦”;心理上,在文章第5段的下半部“更有心理上的……更加剧了悲凉心理的体验。”6.【答案】清明时节,古人有亲近自然、游艺踏青的习俗。【解析】此题要求对信息进行整合,需分析出这三句话有什么相关性。①句是说清明时节,多有丽人出游;②句是在描绘清明的时候,苏堤那一带的繁华景色和各色游春节目;③句是在说清明的时候游子出城踏青。这三句表达的都与清明出游有关。所以从这三句话可以看出的结论是清明时节,古人亲近自然、出游踏青的习俗。7.【答案】答题要点:清明节踏青、修禊等习俗反映了人们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和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清明节祭奠祖先先贤的活动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敬祖意识、感恩心理、天人观念以及人们以懿行嘉言留名传后、追求生命清明的理想;人们对安定祥和的社会生活、君圣臣贤(官清吏廉)的清明之治的渴求。【解析】首先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以人为本,指对人类尊严、价值、命运的关注和维护。三则材料蕴含了哪些人文精神,可以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得来。材料一:对清明节由节气变成节气和节日的综合做了一个阐述,写出清明、上巳、寒食的由来。材料二:清明节融合了时令、风俗和文化,是怎样融合的。材料三:清明节出游体现“人们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以及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清明植树体现了人们感到“生命之树长青”;清明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清明节扫墓等传统仪式感念“先人生我育我的恩泽”“缅怀先贤英杰”;“清明还有政治清明的含意”;“清明之世”“追求一种安定祥和的社会生活”。其实从分析中可以得知,有关人文精神的部分基本都出现在材料三中。二、本大题共11题,共42分8.【答案】C【解析】鉴:借鉴9.【答案】①赞扬美好的;②美好的心灵;③喜欢(爱好)阅读【解析】①善善,第一个善是动词赞扬,第二个善是名词,作宾语,指美好的事物。②善心,善应为形容词美好的。③善读,善应为动词喜好。资料分享QQ群:141304635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2号和盛大厦191210.【答案】(1)穷神尽相:《水浒》描写人、事、物和日常生活细节,摹形传神,淋漓尽致。(2)不可枚举:《儒林外史》刻画的人物数量多、类型多样(性情心术多样)。【解析】穷神尽相所在句的翻译是“至于《水浒传》则是拿强盗行径来教导人,长久地触犯条例中所明令禁止的内容,谈论者竟然兴味浓厚夸赞它章法奇特、用笔精妙,并且说它描摹叙述人物、事情,即日常生活、繁杂琐碎,都极其生动逼真,绘画精巧、自然技巧合为一人手笔,从来野史小说没有能超过它的。”从中可以看出,穷神尽相的含义。不可枚举所在句的翻译是“文中所记载的人无法一个个列举,然而他们的禀性情感、思想居心,都跃然纸上。”从中可以看出不胜枚举的含义。11.【答案】A【解析】A选项对应在文章中的第2段“至于《水浒》诲盗诲淫,久干例禁,乃言者津津夸其章法之奇,用笔之妙,且谓其摹写人物事故,即家常日用米盐琐屑,皆各穷神尽相,画工化工合为一手,从来稗官无有出其右者。”这句话的翻译:至于《水浒传》则是拿强盗行径来教导人,长久地触犯条例中所明令禁止的内容,谈论者竟然兴味浓厚夸赞它章法奇特、用笔精妙,并且说它描摹叙述人物、事情,即日常生活、繁杂琐碎,都极其生动逼真,绘画精巧、自然技巧合为一人手笔,从来野史小说没有能超过它的。显然并没有赞扬《水浒传》,更没有说《水浒》是野史小说之冠。B选项在“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意思是读到它的人无论是什么人品,无不可取来照镜自审。所以B选项正确。C选项在文章的第2、3段。第2段举例《西游》《水浒》《三国》的特点和缺陷以及世人对着三本书的误判了,然后提出《儒林外史》的种种优点。最后将《儒林外史》和《水浒》作比较,再次阐释《儒林外史》的优点。所以C选项正确。D.《范进中举》是同学们学过的课文,内容是范进醉心仕途,中举到发疯的过程。所以范进是心艳功名、痴迷富贵的一类人。所以D选项正确。12.【答案】富贵非吾愿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解析】从“不慕富贵”和给出的下句“帝乡不可期”可以判断出,上句是“富贵非吾愿”。从“傲视权贵”、“张扬个性”、出自《梦游天姥吟留别》可以判断出应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13.【答案】略【解析】首先写出要评价的作品以及作者对这部作品的评价,然后是否同意作者的评价,为什么?你对这部书是怎样的看法,结合要评价的书中内容,分析证明你的看法。14.【答案】余尝为诸子弟言/士生于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余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解析】:我曾经对众子弟说:“读书人生于世,什么都可以做,只是不能流于庸俗,庸俗就不可救药了。”有人问不俗的情状是什么样的。我回答说:“很难说。看他平时与俗人没什么不同,在生死关头却能够坚持理想、坚贞不屈,这种人就称得上是不俗之人。读书人处世,或出世或处世,或刚强或柔弱,按常规不容易看出他的底蕴。但大致可用这个方法观察资料分享QQ群:141304635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2号和盛大厦1912他。15.【答案】A【解析】A选项首联中的“太行天党气萧森”虽然写出了萧森的气氛,但那是在回忆辛弃疾早年聚义起兵的气概,并不是在描写秋云笼罩的墓地或阴郁的氛围。阴郁萧森作为对意境的概括是错误的。所以A选项错误。16.【答案】D【解析】题干中“英雄已尽中原泪”表达的情感是壮志难酬。A选项出自辛弃疾的《水龙吟》,表达的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与题干相同,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出自辛弃疾的《破阵子》,表达的是壮志未酬人已老的悲愤,与题干相同,所以B选项正确。C选项出自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的是壮志难酬,壮士暮年的悲愤,所以C选项正确。D选项出自辛弃疾的《贺新郎》,表达的是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心态,与题干不符,所以D选是错误的。17.【答案】略【解析】长啸、秋云、雄剑、老龙等意象都能体现出一种苍凉的意境,再结合辛弃疾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可是直到英雄迟暮,仍然壮志难酬的经历和心境,对全诗进行分析。18.【答案】终刚强兮不可凌横槊赋诗樯橹灰飞烟灭【解析】题目中给出了上下句,背诵即可。三、本大题共6小题,共21分。19.【答案】C【解析】C.斑斓牵绊(bàn)20.【答案】D【解析】从文中推测,笔笔不爽应该是每一笔都很清晰清楚的意思。不爽是没有差错,爽:差错。A.爽约:没有履行约会;失约。爽,没有。所以A选项不符。B.直爽:直接痛快或言行坦率直接。爽:痛快。所以B选项不符。C神清气爽:形容人神态清明,气质爽朗。爽:舒服。所以C选项不符。D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的意思。所以D选项符合。21.【答案】D【解析】A.耿耿于怀:不能忘怀,牵萦于心。从文中课看出作者对于“那些附庸风雅的人”轻慢宣纸的态度是不满的,所以耿耿于怀是正确的。B.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从文中“抚琴和挥毫都有一种疏离感”、书家在琴声中书写、“琴音笔调附着了萧疏淡远的韵味”可以看出抚琴和挥毫是相辅相成的。C.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文中“那是一个生活节奏缓慢的时代”是表资料分享QQ群:141304635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2号和盛大厦1912述宣纸还是主流的年代和“而在物品包装越来越华丽,文化作秀现象……的现在”应该是对比的关系。节奏缓慢对应层出不穷是正确的。D.无声无臭: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文中宣纸放在柜台上到蒙上尘泥是因为被人遗忘,并不是因为宣纸没有名声。所以D选项错误。22.【答案】C【解析】作者对“今人不恪守笔墨之道心怀不满”并不是因为“作者的内心停留在对古雅之物的怀旧上”。此处是强加因果。23.【答案】作者认为琴师抚琴和书家挥毫都有一种萧疏感(琴师抚琴的冲和疏淡映衬书家挥毫的清旷飘逸),以琴声随风而逝来反衬书法可以留存的魅力,突出书法可以让书家忘怀俗事,深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带给书法家自由独立而快乐的享受、成为书法家精神上的倚重)。【解析】分析第4段,第4段说的是书法可以让书家进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忘怀俗世。先是说抚琴和书法的共同点都是有萧疏感,然后二者怎样的相辅相成。最后琴声随风而逝,笔墨得以保存。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在说书法的好处,所以文章中的内容都应该是为主旨服务的。那么琴师抚琴也应该是为了衬托书法而做的。特别是最后琴声和书法的最后结局不同,这就是反衬出书法可以留存。24.【答案】(1)作者从宣纸的精良素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