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一2018学年度安陆一中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小呀嘛小儿耶,背着书包上学堂”欢快熟悉的旋律响起,往昔岁月一一浮现,少年时代的回忆展开了它温馨美好的画卷。现在的孩子同样也会唱着歌长大。可是词曲稍有不同,是“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快使用双节辊,哼哼哈嘿”。当年的歌曲能令我们的回忆纯洁而幸福,一生难忘,这是因为A.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行为B.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特点C.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深远持久的特点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通过文化活动来进行的2.古代中国依赖以丝绸为代表的具有人文价值的商品对西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现代欧美通过汽车、迪士尼等商品与服务来让全球消费者认知或者融入西方文化。这一事实说明A.文化功能的发挥要以消费为媒介B.文化竞争力决定着综合国力的强弱C.商品的文化价值比实用价值更重要D.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作用3.冰桶挑战、埃博拉病毒、房祖名、反垄断、砳砳、云南鲁甸地震、昆山工厂爆炸事件、拉日铁路、脸基尼、日本石猴入选2014年8月十大热词。这些词语代表了一定的民意和情趣,反映时代特色、记录社会形态,表达人们对社会的感受和生活的态度。这表明A.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B.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于一定的文化C.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D.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4.手机、平板电脑等通讯设备以及阅读类电子设备的普及,动摇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遥远’的你坐在我身边玩手机”成为常见现象,可见A.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B.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C.科技进步不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D.文化传播手段的革新对人的行为有着深远影响5.“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无论是民居建筑、寺院建筑、园林建筑,还是宫殿建筑、祭祀建筑和道路桥梁建筑,世界各式各类的建筑遗产都反映了异彩纷呈的世界建筑文化。我们尊重2和保护世界建筑文化遗产的主要原因在于A.它是先进建筑技术的集中体现B.它是维系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基础C.它是人类共同的物质与文化财富D.它具有重要的经济开发价值6.东巴文化是纳西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纳西族在本土信仰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与之发生关系的喜马拉雅周边族群、民族的一些文化因子而形成的宗教文化。这表明①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②没有东巴文化,就没有世界文化百花园的绚丽③东巴文化是纳西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东巴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7.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已正式发布,2014年已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主要是因为①教育是人类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径②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④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A.②③B.①④C.③④D.①②8.慕课(MOOC)是新近涌现出来的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公开课程,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有力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慕课的出现及发展表明①文化传播的途径发生了重大变化②现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③大众传媒优化了文化资源的内容④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9.“我没有擦去争吵的橡皮,只有一支画着孤独的笔”,北京小伙用一首歌画一幅画;“我相信海的对岸,一定有个你”,内蒙神奇小子看到的是科尔沁,写下的是“爱情”海……首次3聚焦原创作品,《中国好声音》让音乐创作人成为主角,为华语乐坛输送新生代创作力量,重塑音乐生命与原创精神。这说明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②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③创新可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④创新源自创作者过人的天赋和灵感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10.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指出,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传统之中,传统好比如来佛的手掌。这意味着①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打着传统文化的印记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③人们能否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关乎自身的全面发展④打破传统的桎梏才能提高文化创新的质量和水平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11.《浮生六记》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作品,被文学届称为“小红楼梦”。其中《海国记》“册封琉球国记略”中的文字清晰地记载了黑水沟为中国(清廷)与琉球国的分界线,钓鱼台(岛)明显在中国领域内的事实。可见A.文学作品记录了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奋斗足迹B.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C.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D.史书典籍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凝聚力12.某市在坚持送文化下乡的同时,充分挖掘当地民间文化资源,把专业团体当作“种子”,培育、引导、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让农村“少了麻将台边客,多了文化场上人”。这一从“文化下乡”到“文化在乡”的过程①是优秀文化消灭落后文化的过程②是文化主体不断自我选择的过程③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④有利于发掘民俗文化的地域性价值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3.《亮剑》、《潜伏》、《喜洋洋与灰太狼》、《秋喜》、《下南洋》等一系列文化产品是广东省4“认真研究文化市场,不拘泥于资源的地域属性,实行有效的资本运作”的做法的真实硕果,也是该省文化群体繁荣的重要原因。广东省发展文化产业的特点在于①利用先进传媒技术提升作品的创造力②把握文化消费导向彰显文化的影响力③合理借鉴增强文化市场辐射力④紧扣主旋律突出精品文化的政治宣传力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4.中国首部茶文化大片《茶颂》,不仅全景呈现了普洱茶的魅力和各民族人民团结一心,以茶抗敌的壮丽史诗,而且融合了白族、彝族、纳西族、满族、藏族等民族的元素,不同民族的建筑、服饰、风俗、节庆尽收于剧中。透过该剧观众可以领略到①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因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②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③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④我国各少数民族间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5.在一个“读首诗再睡觉”的微信公众号上,常有几万人一起读诗。优美的图片、悦耳的声音,再配以雅俗共赏的解析文字,让人们重温诗的美好,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这表明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②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③大众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6.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色。对内实现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友好往来,创造良好外部环境,都必须以和谐文化为支撑。中华文化中的“和谐”表现在①兼收并蓄,促进不同民族文化融为一体②求同存异,各民族文化能够和睦相处③沿袭传统,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④海纳百川,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17.央视热播剧《大掌门》讲述了“七七事变”前后“年画之乡”杨家埠的民间艺人和爱国志士,为保住木版年画艺术瑰宝与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拼死抗争的故事。这一影视剧作再次向我们展现了5①民族精神熔炼于救亡图存的抗争之中②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坚毅勇敢的民族品质③以自强不息为核心的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④爱国主义主题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8.人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凡一个民族的崛起,无不伴随着民族精神的崛起;凡一个民族的衰落,无不伴随着民族精神的衰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应该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复兴。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①体现了世界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③必须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④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A.②③B.③④C.①②D.①④19.回首三十多年来的神州大地,许多人远离故乡,漂泊打拼于异地他乡,乡愁何寄?乡愁是不可泯灭的记忆,是挥之不去的乡音缭绕,是故乡的风土人情在灵魂上的烙印。由此可见[①乡愁的影响深远持久②乡愁增进了文化归属感③乡愁是乡土文化的标志④乡愁是民族文化的灵魂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0.古人削桐为琴,纳万物之声,琴音松沉旷远,能让人雪燥静心,琴乐洁净清澈,能让人感发心志,升华心灵意境,古琴名曲《流水》表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被录入特制唱片,搭载美国太空飞船向茫茫宇宙转达人类智慧和文明,回答问题。古琴音乐①因其古老性,方成就其世界性②通过人们的自觉欣赏,主动接受,能转化成人的精神力量③不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能满足人类共同的文化需要④《流水》成为人类文化符号的代表,增强了中华文化影响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1.盘龙藻井变身雨伞,飞檐角上的瑞兽蹲踞在铅笔上,朝珠成了时尚耳机……北京故宫博物院一改人们印象中的“正襟危坐”,以管藏文物和古典建筑为元素创作了多款热销产品。这说明:A.文化继承的核心是发掘其经济价值6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需要保持稳定C.文化遗产与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可以对接D.应当通过市场运作,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2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物日益增加,数字化资源在图书馆馆藏中的比例不断上升。2014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向读者提供了大型数字化产品——《中华经典古籍库》,为读者查阅古籍,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方便。由此可见A.科学技术发展决定文化的性质B.史书典籍印证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C.传统文化的内涵能够因时而变D.文化传播手段的丰富有助于文化的传承23.“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能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教育你……”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打开尘封的英雄家书,依然能读到民族的硝烟和苦难,读到英雄对家人的思念与牵挂,读到英雄慷慨殉国的悲壮和毅然。英雄家书赵一曼烈士家书①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②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能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③凝聚着不屈的民族精神,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追求④根源于多元化的大众文化,反应了人们的文化需求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4.有学者认为,传统戏曲在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扔投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因此,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这一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①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②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具有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③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来源:④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共52分。)25.“金城千里,天府之国”,这是《史记》对西安的描述。7以“保护文物、传承文明、弘扬文化、改善民生、提升城市”为目标,西安市将城市建设与公共文化相融合,对渗透至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文化表达敬意,使其惠及人民。近些年来,西安市加大投资力度,建成了包括大雁塔文化景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在内的遗址公园群落和公共文化空间12000亩,成为市民文化休闲的主要承载区;建成运营文化场馆100余个,吸引了大批国际一流音乐家和乐团的造访;培育了1100多家文化企业,为市民文化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说明西安市上述举措对改善人民生活和推动城市发展的现实意义。(10分)26.纵观历史,从先秦《周礼》的“荒政十二策”,到南宋的《救荒活民书》,再到清代的《荒政辑要》,中国古代在贫困救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贫困人口的认定方面,清代汪志伊在《荒政辑要》中将“产微力薄,家无担石,或户倾业废,孤寡老弱,鹄面鸠形,朝不谋夕者”定为极贫,将“田虽被灾,盖藏未尽,或有微业可营,尚非急不及待者”定为次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