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论辩家。他义正词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他的文章总流露出“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舍我其谁也”的凛然正气,让人肃然起敬。美字体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赏美文孟庙的苍鹭孙继泉苍鹭为什么选择了孟庙?它们是什么时候来的?它们还要在这儿住多久?没有人知道。其实,不用到孟庙,在邹城市的周边——田野里、公路上,抑或在自家的庭院里,只要抬一下头,不经意间你可能就会看到苍鹭在空中翩飞,一只,两只,十只八只。它们像从《孟子》中飞出的一粒粒文字,又在平展展的空中组合成一句话,却没有人读懂。这不过是我的一个形象的比喻。你看到的这些苍鹭此时正行进在采食的路上,它们到就近的大泽中捞取鱼虾和幼蛙,以便回家饲喂雏儿。远的是微山湖,近的是西苇、尼山水库、九里涧水库……孟庙里居住的苍鹭有三千多只。你如果到孟庙那茂盛的柏桧树下走一走,就能够亲身感受到苍鹭家族的气息,能够听到它们发出的一声声虽不婉转却清脆响亮的鸣叫,甚至能听到它们在树丛中飞动时翅羽相互摩擦或拍打空气的唰唰声,还有翅尖触碰到树枝的簌簌声。平时,孟庙里游人不是很多,你可以静心观察苍鹭在树顶轻轻地落下又无声地飞起的娴熟动作,可以静心观看它们伏在窝边里看看外看看的温柔媚态。这些看似柔媚的大鸟,对子女的教养却是残酷的、严苛的。据在“习儒馆”讲学的朋友讲,成鹭采食回来之后,并不是将口中含着的鱼蛙轻巧地送进幼雏张开的口中,而是将食物一样样地甩给它们,让它们接,以便训练它们的反应能力和速度。接不住的由成鹭捡起来再甩、再接。所以,游客在树下经常能发现一条条小鱼,一只只小虾,那是成鹭用力过猛甩出窝外的,而一旦落到地上,它们就不再拾取了。也有不少幼鸟在忽闪腾挪的时候不慎落巢而摔到树下。从树顶到地面遥遥数十米,非死即伤,九死一生……不少文物古迹都伴有生物奇观。古树长藤是最常见的,此外,有的地方住满燕子,有的地方飞满蝙蝠。而孟庙的一大生物奇观,则是住满了一只只灰色的苍鹭。孟庙里为什么住满充满豪气的苍鹭?为什么不是白鹭和绿鹭?让我们打开《孟子》,把这样的话语找寻出来:“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哪一句不是铿铿锵锵,哪一句不是掷地有声。这样锋芒毕露饱含英气的话语燕子不能比拟,蝙蝠也无法理喻。只有苍鹭。就让苍鹭在广阔的天际慢慢展示《孟子》这部浩浩长卷,就让苍鹭在幽深的孟庙默默地陪伴寂寞却坚定大气的孟子吧。岁岁年年。永永远远。【课内挖掘】课内素材孟子的“四心”“四端”说在人类发展史上,一切有利于善性的扩展、良知的培养、正气的周流、道德的提升的思想,都应该得到尊崇和发扬。孟子的“四心”“四端”,就是这样的思想。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基本的价值尺度,假如没有同情恻隐之心,羞恶知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褒是伐非之心,那他就是一个心性有缺陷的人,一个麻木的人,一个不合格的人。孟子认为,“四心”“四端”是先天潜在的本性;但他同时认可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四心”只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比较脆弱。如果不用心加以培养扩充,就很容易夭折。孟子的“四心”“四端”说,穿越两千年时空,在今天仍然具有启迪和指导意义。运用角度【课外应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的极大解放,激活了人们的欲望,孟子“四心”说的论述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今天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物质欲望极大地膨胀。这种强烈的物质欲望也极大地冲刷了人本身具有的“仁、义、礼、智”的善良本性。这是当今社会外部环境因素致使人们内在“善”的基本属性失落的社会根源。由此,人们为了在经济活动中盈利,就制造出了一系列欺诈性的假、冒、伪、劣产品来危害他人的利益。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认为:当人的行为举止与他人的审美情绪相悖、引起他人的痛苦、造成他人的损失时,这就是恶的行为,“人性善”就被彻底扭曲。但是,一旦整个社会的“人性善”都被扭曲,道德的大厦就会坍塌。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借鉴孟子“人性善”的理论观点,有效地引导广大民众培养这些道德品质,以促进我国当前公民道德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一、基础达标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交:结交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乡党:家乡、乡里C.强.恕而行强:竭力、尽力D.旷.安宅而弗居旷:空旷解析:D项,旷:空,使空闲。答案:D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行不忍人之.政B.仁,人之安宅也.辞让之心,人之端也.C.知皆扩而.充之矣舍正路而.不由D.明于.庶物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解析:B项,均为判断句的标志;A项,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D项,介词,对/介词,跟。答案:B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仁,人之安宅也”相同的一项是()A.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B.万物皆备于我矣C.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D.富哉言乎解析:A项与例句同为判断句。B项,状语后置句。C项,省略句。D项,主谓倒装句。答案:A4.对下列句子中“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有事焉,而勿正语气助词,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B.盘盘焉,囷囷焉助词,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然”“……的样子”C.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D.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语气助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解析:D项,“焉”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此”,翻译为“比这”。答案:D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B.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C.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D.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解析:根据关键词“以”“则”“是以”“今”“是……也”的意义断句。答案:D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俎豆”,指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B.“六艺”,指的是六种经书,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也可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C.“妾”主要指一夫一妻多妾制结构中,地位低于正妻的女性配偶。妾是中国传统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的产物,在其他东方国家(如东亚、印度、阿拉伯世界)也有或曾有过类似存在。也可作为女子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男人自称的“仆”。D.“姑母”,旧时妻称夫的母亲为“姑”或“姥”,夫之父母合称“翁姑”“舅姑”“公姥”。选文中“姑母之道”指的应是“婆婆与儿媳母亲的相处之道”。解析:“姑母之道”指的应是“婆婆与儿媳的相处之道”。答案:D7.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孟母两次迁徙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孟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B.孟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C.孟子因为自己的妻子在家里穿衣不够严整,所以非常不高兴,于是他就离家外出了。D.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解析:不是在家里,而是在内室,孟子也不是离家外出,只是没有进入内室。答案:C8.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实词和句式。“非……也”,判断句;去,离开;舍,动词,住;“傍”通“旁”;“所食”,生活的技艺,指纺织等;“不为……则为……”,不是……就是……答案:(1)孟母见了说道:“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领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集市的近旁。(2)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她(他)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参考译文: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特别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道:“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领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集市的近旁。孟子又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就再次把家迁到一个学校的旁边。孟子所嬉戏游历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孟母说道:“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把家安在了这里。等孟子长大成人,学了《易》《书》《诗》《礼》《乐》《春秋》六艺(的学问),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赠送给你呢?”说的就是这件事啊!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多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她(他)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孟子听后害怕,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作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君子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向你禀告呢?”说的就是这件事啊!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刚进入内室,他的妻子裸着身体在屋里。孟子不高兴,于是离开不再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