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人教版习题单元质量检测二Word版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单元质量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梅格与人格为什么梅花能够与人格如此胶合为一体呢?因为梅花的形象特征与某种道德评价的思想价值完全吻合。首先是梅花的色淡气清。清淡是对浓艳的否定。浓艳为俗,清淡超俗、高雅。而高雅脱俗,是文人学士所追求的素质、所标榜的气度。宋熊禾《涌翠亭梅花》言:“此花不必相香色,凛凛大节何峥嵘!”梅花之神,在峥嵘之“大节”,而不在表面之“香色”。放翁《梅》诗也说:“逢时决非桃李辈,得道自保冰雪颜。”颜色的清淡正与高士之“得道”契合了。其次是梅姿的疏影瘦身。戴禺说:“精神全向疏中足,标格端于瘦处真。”梅花之影疏,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而梅花之瘦姿,则凸显了人的一种倔强,因而是人格坚贞不屈的象征。清恽寿平《梅图》说:“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顽劲的树干,横斜不羁的枝条,历经沧桑而铸就的苍皮,是士人那种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决不向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环境做丝毫妥协的人格力量和斗争精神的象征。也正因为梅花具有此种不屈的品格,它才冲寒而发。为了将美好的春天的信息,尽早报告给人间,梅花心甘情愿被雪礼葬,在所不惜:“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为传春消息,不惜雪埋藏。”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真可感天地,泣鬼神!最后是梅花的景物陪衬。梅花色淡,姿瘦,神韵高雅,而配合其环境的是月光、烟影、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这就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烘托出梅花的“高标逸韵”,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宋杨无咎《柳梢青》云:“雪月光中,烟溪影里,松竹梢头。”这就是梅花的陪衬意象群:寒雪、淡月、清流、薄(疏)雾、劲松、瘦竹。其清一贯,其骨相通。旅道洽《梅花》诗云:“雅淡久无兰作伴,孤高惟有竹为朋。”梅品之“雅淡”,梅格之“孤高”,唯有虚心、有节、耐寒、清淡的竹是它的友朋,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唐朱庆余《早梅》诗更是将雪、露、松、竹与梅并在一起写,让人们受到最清幽、最高雅的浑融境界的视觉冲击:“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艳寒宜雨露,香冷隔尘埃。堪把依松竹,良涂一处栽。”万物难陪,只有雪、露、松、竹,堪与“一处栽”也。众多的意象,将梅花的形象衬托得愈发幽雅、高贵。《孤本元明杂剧》中有《渔樵闲话》,将松、竹、梅定为“岁寒三友”。其实在中国文化史上,正式出现“岁寒三友”,还是在南宋期间,如陆游《小园竹间得梅一枝》云:“如今不怕桃李嗔,更因竹君得梅友。”梅与竹,不仅为“友”,而且同属于“君”。林景熙《五云梅舍记》说:“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因为这三种植物,它们所象征的中国士人的那种精神的至高境界,是完全一致的。(节选自张福勋《梅花诗话》,有删改)1.下列对梅姿“疏影瘦身”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梅的“疏影瘦身”,显露出人的一种不屈精神,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B.“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说明古梅的疏影瘦身,甚至高雅之士的身姿。C.疏影横斜的枝条,历经沧桑的苍皮是士人不向恶势力妥协的人格力量的象征。D.梅花具有“疏影瘦身”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它情愿被雪埋葬,也要尽早报春。解析:A项,原文中说的是“梅花之影疏,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而梅花之瘦姿,则凸显了人的一种倔强”,选项没有分开,同时顺序颠倒。B项,原文说“梅花之神,在峥嵘之‘大节’,而不在表面之‘香色’”,没说形象相似。D项,张冠李戴,梅的“疏影瘦身”象征不屈的精神,这种不屈的精神才使她情愿被雪埋葬,也要尽早报春。答案:C2.关于“梅花与人格胶合”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梅花色淡气清,表现高雅脱俗,文人学士追求高雅脱俗,二者气质风格相合。B.梅花在诗词中出现,往往配合着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它们之间清淡一致,风骨相合。C.梅花冲寒而发,不畏恶劣环境,士人崇尚不畏强暴,不向恶势力屈服,二者人格相合。D.梅花“淡雅”,梅格“孤高”,竹子才是它的好朋友,这与文人雅士的交友志趣相合。解析:B项说的是梅花和竹篱苍松清水寒雪,它们之间清淡一致,风骨相合。不是谈论梅花与人格之间的关系。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观赏梅花不要着眼于梅的香色,只观赏梅花的峥嵘大节就够了。因为梅花之神在“大节”,而不在表面之“香色”。B.诗人在写梅花时,往往将雪、露、松、竹放在一起写,让人感受到最清幽高雅的视觉享受,让梅更加高贵、幽雅。C.《孤本元明杂剧》中的《渔樵闲话》将松、竹、梅定为“岁寒三友”,也是为了衬托梅花,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D.最早在元朝就出现了“岁寒三友”的说法,表明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三者之间的相同品节,它们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完全一致。解析:A项,过于武断,观赏梅花首先要看色闻香,然后再赏其神韵。C项,“岁寒三友”不是谁衬托谁,而是并列关系,相得益彰。D项,“岁寒三友”的说法,最早在南宋。答案:B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选自《战国策·燕策》)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趋.而后息趋:疾走B.诎指.而事之指:意愿C.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捐:捐助D.士争凑.燕凑:奔赴解析:C项,捐:“花费”的意思。答案:C5.下列句子都是燕昭王诚招天下贤士做法的一项是(3分)()①卑身厚币,以招贤者②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③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④为隗筑宫而师之⑤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⑥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A.①④⑤B.①②⑥C.②③④D.③⑤⑥解析:②③不是燕昭王所做。答案:A6.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寥寥数语,即摆出悬而未决的主要矛盾:初践君位,国小力微,急于招贤强国以报血仇。B.郭隗先生悠悠然指出“帝者”“王者”“霸者”“亡者”与臣僚相处的不同心态,其高下自见。C.郭隗先生为了确保自己顺利地走到燕国历史舞台上,欲擒故纵,从容讲出“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的道理。D.郭隗先生的一番话为天下贤士的接踵而至铺好了道路,文章结尾用贤人云集于燕的史事,呼应了郭隗先生讲述涓人故事的用意。解析:“郭隗先生为了确保自己顺利地走到燕国历史舞台上”错。答案:C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他降低身份用丰厚的礼物来招纳有才能的人,想要依靠(凭借)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2)我尚且被重用,何况是超过我的人呢,他们怎么会以离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参考译文: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纳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同治理国家,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屈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呵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尸骨,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哪里用得着死马,而且花费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数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尚且被重用,何况是超过我的人呢?他们怎么会以离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士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云州秋望屈大均①白草黄羊外,空闻觱篥②哀。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风助群鹰击,云随万马来。关前无数柳,一夜落龙堆③。【注】①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诗人。②觱篥:古代一种管乐器。③龙堆:白龙堆的略称,古西域沙丘名。8.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三、四两句的理解。(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遥寻”一句体现了作者对守节不降的苏武的崇敬,“不上”一句则体现了他对变节的李陵的鄙夷。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追求。9.简要赏析本诗的最后两句。(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