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间信任管理机制的构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间信任管理机制的构建作者:李开红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谢华兴虚拟企业信任管理研究2007虚拟企业是为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快速成长的一种企业整合外部资源的重要组织模式。90年代以来,全球兴起了一股虚拟企业热潮,但虚拟企业的信任风险问题严重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因此,从理论上研究如何建立虚拟企业牢固信任关系,防范信任风险,提高其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就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虚拟企业的特点出发,结合虚拟企业运行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虚拟企业信任管理的思路。第三章将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模型相结合,得出了基于信任评审的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方案,即通过测度候选伙伴的信任水平,来确定信任对象。第四章讨论了虚拟企业共识信任关系的形成问题,从虚拟企业内部和所处的外部市场环境两方面进行了分析,文中构建出了一个虚拟企业信任产生机制模型,得出了两个实现虚拟企业信任关系牢固化的必要条件。第五章探讨了虚拟企业失信风险及信任保障问题,从动态合同、声誉机制、商业道德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出可采用“软性约束”与“硬性约束”相结合的方法,防范信任风险。本文最后通过对美特斯·邦威虚拟经营中建立牢固信任关系这一案例的深层次机理分析,发现其原因与本文结论颇为吻合,更证实了本文观点的理论可靠性与指导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会议论文裘丽岚从分工角度理解虚拟企业2007虚拟企业是为了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把分工外部化,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来共同实现经营目标的一种组织结构变革。从分工这个角度来分析,虚拟企业应当注意:第一,虚拟自己不擅长的业务,而专心于自己擅长的业务。第二,虚拟企业的管理者要学会信任管理和分权管理。3.学位论文赵世伟虚拟企业运作期信任机制的构建与保障研究2007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全球化,企业管理者面对一个更加变幻莫测的竞争环境。虚拟企业就是为应对这样的市场环境脱颖而出的、柔性的、能快速反应的动态分布式网络组织,当网络式组织取代大型科层组织后,弹性与效率将成为组织生存的必要条件。频繁的多边合作关系客观上要求组织必须具有超越本身界线的管理能力,方能应付各种障碍与风险。虚拟企业要实现跨组织和跨地域协调,如何减少协调成本并同时保证虚拟企业的灵活性就成为一个不得不考虑的管理挑战。面对这些难题,学者们纷纷指出信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由于虚拟企业的一个主要缺点是丧失了对某些活动的直接控制,因此合作伙伴间相互信任机制的建立是一个重要问题。信任是合作的基础,交易的核心,而信任机制则是虚拟企业成功运作的基石。因此,从理论上对虚拟企业运作期信任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理论研究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合理因素,以理论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围绕虚拟企业的独特性,综合应用社会学、管理学、数学模型等多种理论工具以及一些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模型对虚拟企业运作期信任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具体说,本文研究考察了虚拟企业运作期信任机制的特点,分析阐述了虚拟企业信任及信任机制的内涵,对虚拟企业信任机制的建立过程进行描述,包括虚拟企业运作期合作伙伴信任测评、虚拟企业信任保障机制和实现在虚拟企业环境下信任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4.学位论文张喜征虚拟企业信任机制研究2003该文的主旨在于将社会学中的信任概念引入管理领域,特别是虚拟企业的运作管理领域.具体说,该文研究考察了虚拟企业信任关系特点、信任水平与虚拟企业绩效之间关系,以及虚拟企业信任治理机制、建立与维持机制;对虚拟企业信任关系建立过程进行描述和建模,包括虚拟企业合作伙伴信任测评、虚拟企业信任保障机制和实现在虚拟企业环境下信任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通过对信任与虚拟企业信任关系的深入研究,该文基本上建立了一个虚拟企业信任机制的理论框架与实践应用模型,这对虚拟企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有一定贡献.作者的主要工作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在信任理论方面,论文在总结前人对信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应用信任半径和信任源等概念建构了信任结构层次全景图,较清晰地表达与描述了信任的层次性、复杂性,论文还应用此工具简单分析了信任源的错位给人们社会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危害性.论文还进一步分析了信任的时空特性及网络对时空的转换作用,分析了网络环境下信任的特点.论文从三个层次即人际信任、组织层次信任和网络信息层次信任分析了虚拟企业信任关系的结构特点,提出并建立了虚拟企业信任管理的分析框架.2.在回顾虚拟企业治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信任作为虚拟企业治理工具的可行性,初步建立了虚拟企业信任治理的理论模型.3.论文研究了信任不对称对虚拟企业合作成员绩效的影响,得到了信任对称程度的提高对个体成员和系统整体的绩效都有改进的结论.在探讨了传统的基于指标分析信任测评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并建立了基于信誉市场的信任测评方法.建立了具有操作性较强的信任测评分析模型.4.在分析虚拟企业信任结构与信任关系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虚拟企业信任形成与构建需要规范化、文本化与信息化的观点.论文不仅建立了以Petri网和XML为工具的虚拟企业信任建构的工作流过程模型,还构想了虚拟企业可信任的网络信息层安全体系结构模型.5.学位论文顾春华虚拟企业网络模型及其安全性研究2006虚拟企业(VirtualEnterprise)作为信息社会发展的产物,一方面为企业高效协作、提高竞争力提供了新的组织形式,另一方面由于其动态性、临时性和分布式等特点,对网络连接及其安全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对虚拟企业网络架构、应用及其安全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网络安全应用领域学者的一个主要研究热点。本论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虚拟企业网络和应用的需求和特征,提出了一个新的虚拟企业网络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用户认证、访问控制等安全措施进行了研究,设计并实现了适用于虚拟企业协作环境的访问控制系统。参与虚拟企业的各个成员企业之间需要网络互连,传统的专线互连、虚拟专用网络(VPN)等技术可以将不同成员企业的内部局域网络连接起来,但这些技术不能适应仅因某个项目而临时组建的虚拟企业。虚拟企业成员企业之间只需要建立协作应用相关的网络,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应用共享的信息交换模型,利用应用交换中心将信息交换的双方连接起来,只在应用层上实现虚拟企业成员之间的互连,在信息交换的两端建立控制机制,只有经过认证的用户才能访问到由资源拥有方发布出来的信息资源。虚拟企业建立在公共网络Internet上,其应用平台对用户安全认证有更高的要求。在分析了分布式认证协议Kerberos和公钥基础设施PKI的基础上,本论文将两者结合起来,提出了基于公钥机制的认证方法CPKDA,用于在跨企业应用中实施用户认证,确保虚拟企业应用平台的安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具有配置灵活和管理方便的特点,已经在传统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但RBAC需要集中的访问控制数据库而不适用于虚拟企业环境。针对协作企业间同一种角色与授权资源间的关系可能随协作企业间关系的变化而动态变化的需求,本论文提出了基于分级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GradedGRBAC),将每一类角色划分为不同数量的等级,在不同时刻执行不同的行为,可以在该角色的不同等级之间进行“升级”或“降级”的变化。此外,针对RBAC处理角色继承关系的复杂性和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层次角色的改进模型,通过公有继承方式和角色权限转换,使角色的私有权限得以保护,公有权限的继承层次得以简单灵活的控制,解决了由于角色继承而复杂化的角色基数问题。跨企业访问控制模型CE-RBAC(Cross-EnterpriseRBAC)是为了适应跨企业环境,在RBAC基础上进行了扩展而设计的,该模型将权限分为两类:实体企业范围的权限和跨企业范围的权限,一个角色所具有的权限可以仅包含特定企业范围的权限或虚拟企业范围的权限,或者同时包含特定企业范围的权限和虚拟企业范围的权限。为了解决虚拟企业中跨企业访问控制信息传递、访问控制的安全决策,将信任管理和任务委托的思想运用到跨企业的访问控制中,作者设计并实现了基于任务委托的访问控制模型(TDBAC),它综合了上述对RBAC的扩展,将单个实体企业的访问控制系统封装成一个访问单元(AU),跨企业的访问控制系统就是由多个互相连接的AU组合而成。利用任务委托逻辑来描述访问规则,这些规则可以和任务一起在虚拟企业平台上安全地传输,并设计了将RBAC转换为任务委托逻辑的算法,利用逻辑推理得出访问控制结果。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以任务委托作为不同实体企业之间组合的条件,定义了加入跨企业协作组织、退出跨企业协作组织等操作的规则描述,讨论了广度安全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最后,简要介绍了TDBAC的实现。6.期刊论文李刚.LiGang虚拟企业合作伙伴信任管理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08,30(10)信任是虚拟企业成员间有效合作的重要保障.文章从虚拟企业合作的角度对信任进行了阐释,并将虚拟企业合作伙伴信任关系的决定因素归结为合作经历、合作者的竞争实力及信誉、信息交流的程度、机会主义行为、合作者相互间的利益依赖性、程序公平和利益分配的公平六个方面.在此基础上,从信任对象的评估与选择、信任关系的建立、机会主义防范机制的建立三个方面对虚拟企业合作伙伴信任管理进行了探讨.7.学位论文孙海洋制造网格中的服务质量保障机制及关键技术研究2008作为网络化制造的一个研究热点,制造网格(ManufacturingGrid,MG)的本质是实现制造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工作。随着制造网格从研究向应用的发展,是否具有健全的服务质量保障机制,包括信任管理机制、运行保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评价管理机制等,能否有效维护参与者各方的既有利益,已成为制造网格应用价值的关键评价因素。论文首先从研究MG-QoS(ManufacturingGrid-QualityofService)系统开始,从多个方面分析制造网格系统对于MG-QOS的需要,并建立了MG-QoS的体系模式,从制造网格的虚拟企业本质出发,把作为虚拟组织形态方式存在的一种制造模式——制造网格与原先的虚拟企业和传统的制造企业进行对比,围绕虚拟企业管理的特点,从管理学角度对MG-QoS研究进行支持。提出MG-QoS的系统结构,把MG-QoS的主要研究内容确定为信任管理、服务等级(ServiceLevelAgreement,SLA)管理和评价管理三部分。并详细分析了MG-QoS包括的各个主要功能模块与制造网格平台系统中其它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对制造网格服务质量保障系统在制造网格中所处的核心地位进行说明。其次,论文从分析MG-QoS中的信任机理出发,深入研究了其信任管理机制,确定制造网格中信任体系构建的基本思想,然后以该基本思想为指导,建立了制造网格的双层可信性认证体系结构,包括制造网格中企业的可信性认证和制造资源的可信性认证,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可信性认证进行实现。接着,论文分析了MG-QoS中SLA管理机制提出的必然性,包括作为制造网格发展潜在动力的合作与竞争,作为机会主义存在根源的自私性和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以及企业契约理论在制造网格中的表现。确定SLA管理机制的体系结构和研究内容,引入SLA管理生命周期的概念,使协议协商成为整个SLA管理的核心内容,而作为必要辅助工作的协议管理也主要围绕制造网格SLA管理中的协议协商展开。并针对具体的实现方法,对协议协商中可能采用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最终放弃了完全依靠效用函数的Nash协商模型理论,而采用了不需要效用函数的交互式多目标协商方法,对协议协商在制造网格平台系统的实际应用起到重要作用。随后,论文分析了MG-QoS中评价的本质和特点后,确定其评价管理包括的基本内容和评价思想,然后通过选择评价模式,建立评价理论和评价指标体系,完成了MG-QoS中的评价系统,从而为制造网格中制造资源的选择提供借鉴和参考,为保护制造网格平台系统参与者的利益提供支持,并对减少整个制造网格平台系统的运行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起到积极作用。最后,对本文研究的MG-

1 / 6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