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化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Cl-35.5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2’×10+3’×10=50’)1~10题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2’×10=20’1、下列燃料中,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A、石油B、煤C、氢气D、天然气2、1993年的世界十大科技新闻称:中国学者许志福和美国科学家穆尔共同合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碳氢分子,其中1个分子由1134个碳原子和1146个氢原子构成。关于此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是烃类B、常温下呈固态C、具有类似金刚石的硬度D、易被氧化3、下列物质在水中可以分层,且上层是水层的是()A、苯B、乙醇C、饱和食盐水D、四氯化碳4、常温下,下列物质的状态是气体的是()A、CHCl3B、C6H12C、C6H6D、C2H45、可燃冰是天然气与水相互作用形成的晶体物质,主要存在于冻土层和海底大陆架中。据测定每0.1m3固体“可燃冰”要释放20m3的甲烷气体,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可燃冰”释放的甲烷属于烃B、“可燃冰”是水变油,属于化学变化C、“可燃冰”将成为人类的后续能源D、青藏高原可能存在巨大体积的“可燃冰”6、对于苯的说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苯分子中的12个原子共面B、苯分子中没有C=C,存在一种介于C-C和C=C之间的独特的共价键C、苯分子中不仅六个碳原子等价,而且六个氢原子也完全等价D、苯不能使溴水褪色,但能够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7、既可以用来鉴别乙烷和乙烯,又可以用来除去乙烷中混有的乙烯的方法是()A、与足量液溴反应B、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C、与足量溴水反应D、分别进行燃烧8、在光照的条件下,将等物质的量的甲烷和氯气混合充分反应后,得到产物物质的量最大的是()A、CH3ClB、CH2Cl2C、CCl4D、HCl9、1体积某气态烃只能与1体积氯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氯代烷。1mol此氯代烷可与6mol氯气发生完全的取代反应,则该烃的结构简式为()A、CH2=CH2B、CH3CH=CH2C、CH3CH3D、CH3CH2CH=CH2、两种气态烃以任意比混合,在105℃时1L该混合烃与9L氧气混合,充分燃烧后恢复到原状态,所得气体体积仍是10L。下列各组混合烃中不符合此条件的是()A、CH4C2H4B、CH4C3H4C、C2H4C3H4D、C2H2C3H611~20题每小题有1.~.2.个正确答案:3’×10=30’11、下列分子式表示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的是()A、C3H8B、C4H10C、C5H12D、CF2Cl21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将苯滴加到溴水中B、石油裂解C、石油分馏D、古代植物变成煤1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石油分馏和实验室制乙烯装置中,温度计水银球都应放在蒸馏烧瓶支管口附近B、在石油分馏和实验室制乙烯装置中,反应液都应该加入沸石用来防止暴沸C、苯可以从煤干馏得到的煤焦油中分离出来,乙烯的工业制法是石油的裂解D、乙烯实验室制法中,反应液是乙醇和浓硫酸按体积比1∶3配成的,浓硫酸起催化、脱水作用14、某同学写出的下列烷烃的名称中,不正确的是()A、2,3-二甲基丁烷B、3,3-二甲基丁烷C、3-甲基-2-乙基戊烷D、2,2,3,3-四甲基丁烷15、在烧杯中加入水和苯各50mL.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烧杯中。你可能观察到的现象()A、钠与水剧烈反应,反应产生的热量导致苯燃烧B、钠在水层中反应并四处游动,并且发出“啪啪啪”的声音C、钠在苯的液面上反应并四处游动D、钠在苯与水的界面处反应并可能作上、下跳动16、有关烷烃的叙述:①都是易燃物②特征反应是取代反应③碳原子数相邻的两个烷烃分子在组成上相差一个“—CH3”,其中正确的是()A、①③B、②③C、①D、①②17、下列四种化合物分别催化加氢后,不能得到2-甲基戊烷的是()A、CH3CH=C(CH3)CH2CH3B、(CH3)2C=CHCH2CH3C、CH3CH=CHCH(CH3)2D、CH2=CHCH2CH(CH3)218、标准状况下,某混合物气体由两种气态烃组成,2.24L该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得到4.48L二氧化碳和3.6g水。则这两种气体可能是()A、CH4和C3H8B、CH4和C3H4C、C2H4和C3H4D、C2H2和C2H619、由乙烯推测丙烯(CH3CH=CH2)的结构或性质正确的是()A、分子中3个碳原子在同一直线上B、分子中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上C、与氯化氢加成只生成一种产物D、能发生加聚反应20、乙烷加热分解生成乙烯和氢气,取乙烷部分分解后的反应混合物1体积,使其充分燃烧,生成1.6体积的CO2(同温同压),则乙烷的分解率是()A、20%B、25%C、30%D、40%第Ⅱ卷(选择题共50分)二、填空题:(40’)21、有下列各组微粒或物质:A、O2和O3B、126C和136CC、新戊烷与2,2-二甲基丙烷HClD、Cl—C—Cl和Cl—C—HE、正丁烷和异丁烷HHF、2,2-二甲基丁烷和乙烷。⑴组两种微粒互为同位素;⑵组两种物质互为同素异形体;⑶组两种物质属于同系物;⑷组两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⑸组两物质是同一物质。22、⑴、相对分子质量为72的烷烃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__;⑵、该烷烃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⑶、它可能的结构简式是(全部写出)。23、在一定条件下,乙烯和乙烷都能制备氯乙烷(CH3CH2Cl)。据此请回答:⑴、由乙烷制备氯乙烷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反应。⑵、由乙烯制备氯乙烷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反应。⑶、比较两种方法,第_____种方法较好,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⑴、等质量的下列烃,燃烧时产生CO2最多的是________,产生H2O最多的是________,消耗O2最多的是________。⑵、120℃时燃烧下列气态烃,燃烧后气体体积增大的是________,体积减小的是________,不变的是________。A、CH4B、C2H4C、C2H6D、C3H8E、C2H225、甲、乙、丙、丁分别是乙烷、乙烯、乙炔、苯中的一种;⑴、甲、乙能使溴水褪色。乙与等物质的量的H2反应生成甲,甲与等物质的量的H2反应生成丙。⑵、丙既不能使Br2的CCl4溶液褪色,也不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⑶、丁既不能使Br2的CCl4溶液褪色,也不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溴发生取代反应。1mol丁可以和3molH2完全加成。据以上叙述完成下列填充:甲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乙的结构式_________________丙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丁与溴发生取代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据报道,某煤矿井下采煤面瓦斯突出,发生爆炸,当场造成56人死亡,92人生死不明。截至记者发稿时,经过全力搜救,目前又发现4名遇难矿工遗体,死亡人数增加至60人。其中,55人系窒息死亡。目前,尚有88名矿工下落不明。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⑴、写出瓦斯爆炸的化学方程式。⑵、可燃性气体的爆炸都有一个爆炸极限,所谓爆炸极限是指可燃气体(或蒸汽或粉尘等)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浓度(通常以体积百分数表示)。下表是甲烷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的爆炸极限。空气中纯氧气中甲烷的爆炸极限5.0~15%5.0~60%下面是瓦斯和空气组成的混和气体中瓦斯的体积含量,从是否能够爆炸方面考虑,请判断哪些是不安全的。A、3%B、10%C、30%D、60%⑶、请分析人为什么在瓦斯爆炸的矿中会窒息死亡:。三、计算题:(10’)27、一种能使溴水褪色的气态烃,标准状况下5.6L该烃完全燃烧时生成16.8L二氧化碳和13.5g水。求该烃的结构简式。(5’)28、2005年4月,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根据美国最新研究,数十种牙膏、洗手液、洗洁精等抗菌清洁用品,当中包括高露洁等牌子的产品,含有三氯生(triclosan)的化学物质,该物质与经氯消毒的自来水接触后会产生“哥罗芳”,长期使用可致癌。已知三氯生中含碳的质量分数为49.75%,含氢的质量分数为2.42%,此外1个三氯生分子里含有2个氧原子和3个氯原子,且0.5mol三氯生的质量为144.75g,则⑴、三氯生的相对分子质量。(1’)⑵、计算求出三氯生的分子式。(4’)化学试卷答案二、选择题:(2’×10+3’×10=50’)1~10题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2’×10=20’11~20题每小题有1.~.2.个正确答案:3’×10=30’题号12345678910答案CCDDBDCDB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DACABCDDABDDB第Ⅱ卷(选择题共50分)二、填空题:(40’)21、⑴B(1’);⑵A(1’);⑶F(1’);⑷E(1’);⑸C、D(2’)。22、(1)(1’)C5H12;(2)(2’)C5H12+8O2点燃5CO2+6H2O(3)(3’)CH3CH2CH2CH2CH3、、;23、⑴、方程式略,取代反应。(2’+1’)⑵、方程式略,加成反应。(2’+1’)⑶、2;第二种方法无副反应,好控制产物。(1’+2’)24、⑴、E,A,A.(3’);⑵、C、D(2’),E(1’),A、B(2’)。25、CH2=CH2(1’);H—C≡C—H(1’);HHHCCH(1’)方程式略(2’)HH26、⑴、(2’);⑵、B(2’);⑶、从上述瓦斯爆炸的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耗氧性的反应,爆炸时耗尽了矿井的几乎所有的氧气,所以人在其中会窒息死亡。(2’)三、计算题:(10’)27、CH3CH=CH2(5’)28、(1)289.5(1’);(2)C12H7O2Cl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