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前方课后巩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给加点的字注音。颠簸.()抛锚.()追捕.()迁徙.()按捺.不住()惦.念()答案:bǒmáobǔxǐnàdiàn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项是()A.温馨.钟磬.告罄.罄.竹难书B.抹.布抹.杀抹.泥抹.消C.迁徙.跋涉.徒.劳陡.峭D.急躁.干燥.噪.音害臊.解析:温馨.(xīn),钟磬.(qìng),告罄.(qìng),罄.竹难书(qìng);抹.布(mā),抹.杀(mǒ),抹.泥(mò),抹.消(mǒ);迁徙.(xǐ),跋涉.(shè),徒.劳(tú),陡.峭(dǒu);急躁.(zào),干燥.(zào),噪.音(zào),害臊.(sào)。答案:C3.选词填空。(1)我们在电视上看到过美洲草原上动物大迁徙的__________场面。(宏伟、宏大)(2)他心中想念的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__________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孕育、养育)(3)崔颢只能远望江上烟波,独自在心中__________一派苍凉。(体会、体味)(4)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这种不确定性,__________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反而、从而)答案:(1)宏大(2)养育(3)体味(4)反而4.下列句子无语病的一项是()A.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人们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B.他们的心情难道就不一定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C.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D.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解析:A项,“留下”缺少宾语,应在句末加上“的故事”;B项,不合事理,将“不一定”改为“一定”;D项,动宾搭配不当,在句末应加上“生活的”。答案:C5.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B.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C.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D.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解析:第一个逗号应改为分号。答案:A6.下列各项与下文衔接最通畅的一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①使他们行动②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③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④前方使他们兴奋A.③④①②B.④①②③C.③④②①D.④②①③解析:注意所选语句的排列,同时要兼顾与结句的衔接。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答案:B剖析精彩文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①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②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③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7.作者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结合第①段,谈谈你对“苦旅”一词的理解。参考答案:人生的旅途中,人们都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磨难。因此,把人生的旅途说成是一场苦旅。8.第②段中,作者指出人的悲剧性命运体现在哪些方面?分条列出。参考答案:(1)在于人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2)在于“人无法还家”。(3)还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9.作者在文中引用了不少中国古代诗歌,意在说明什么问题?参考答案:一方面表明人总是“时时刻刻惦念着”自己的家和家乡;另一方面表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10.第③段中,作者说:“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1)这一句中“家”和“无边的旷野”分别指什么?(2)这是一个选择问句,结合文意,说出作者的倾向和态度。参考答案:(1)“家”是指人的精神归宿;“无边的旷野”指人没有精神归宿。(2)虽然是问句,却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希望人能找到精神上的归宿。综合拓展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远方①远方似乎总是使人向往的。②其实有美的远方,有丑的远方。③越远越朦胧,越朦胧越神秘。那神秘常使我们幻想:远方的平房变成宫殿,远方的小溪变成大江,远方的雪原变成绿土,远方的强悍变成温驯。一些最坏的形容词,也可能被加在我们不了解的远方。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④山是纵的远方。有限的高峻是无限的诱惑,长年的沉默是不变的磁力,总是使人自动地往它那里去;登高山又有高山,登不完的高山,登不完的向往。跛脚的拜伦以眺望写出对山的感情。对一个爱纵的远方的人来说,只能做山下的青草,而不能做山上的云,也是悲哀的了。⑤东方!中国!曾许久是西洋人心中的远方。想象中的天堂,招引着多少西洋人金碧辉煌的梦想。虽然它不是天堂,但一个研究中国历史的意大利青年仍兴奋地向我说:“我终于来到这里,来到了从小就向往的东方!”⑥一个最真最善最美的远方一直使人向往,那就是天堂。对天堂的向往长久地影响着西方人的生活,他们渴望通过上帝启示的窄门走进那远方。地狱也是最远的远方,关于它的传说令人恐惧。有人因向往天堂而做好事,有人因怕进地狱而做好事。远方,常在冥冥中驱策着人们!⑦血液里似乎遗传着流浪的鲜红,几乎每个人都有远行的冲动。远方的漫游,虽然掺着乡愁,却一直在拓展着人们的胸怀,成熟着人们的思想。司马迁曾漫游远方,为他的《史记》积淀了底蕴。古希腊的两位史学家希罗多德与修西底德斯曾漫游远方,从而写出了那么有气魄的历史!年轻时远游埃及,看到了与雅典不同的另一形态的文化,使柏拉图开阔了视野,而影响到他《理想国》的写作。⑧远方也许像非洲的莽林,布满死亡,也充满生机。远方也许是荒漠,但乐园是开拓了的荒漠。幻想可以点缀生命,但不是人生。曾看过赛克爵士写的《探险史》,那是人类从古到今,用行动去抵达远方的奋斗的记录。如果只是向往,远方依旧是远方,向往永不能成为历史。⑨无论我们到哪里,天空总在上面。远天的星辰以常年的静默逗人遐思。我们发现一颗星,却另有一颗星。如果人生是无涯的山脉,那么活着就是一连串对远方的向往与朝圣。我们到了一个远方,却又有另一个远方在呼唤。无穷的远方,有限的生命,多少英雄要以有限的生命去征服无穷的远方,但远方依旧微笑,而英雄却一个个倒下。即便如此,也只管去走自己这段路,英雄的身后自会有新的英雄。⑩总是有许多人愿舍弃眼前的幸福到远方去,就让他们去吧!不必用佳肴把志在高空的鸟桎梏在笼子里,不管笼子多大,笼子不是天空。○11或美或丑,对你,远方仍是温柔而有力的挑战,你去吗?11.(1)第③段中画线的语句表明了什么?(2)作者从空间的角度写“山是纵的远方”,此外还写了几种“远方”?参考答案:(1)想象的远方不一定符合实际。(“想象可以使远方变好,也可能变坏。”概括不到位,适当扣分。)(2)空间上,东方是西方的远方;时间上,死是生的远方;抽象意义上,向往的目标是人类前行的远方。12.第⑦段中使用司马迁、柏拉图等人的事例,有哪些作用?参考答案:证明了远行可开阔视野,有助于成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含量。13.作者认为对“远方”应持的态度是什么?参考答案:不论远方美丑,要去(不能空想,要实际行动)。生命有限,远方无穷,应完成自己的使命。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