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立法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立法研究姓名:李春光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经济法学指导教师:罗猛2008100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立法研究作者:李春光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程玉萍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河南农业2007,(8)现行条件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从农村社会救济救助、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外出社会保险等四个方面加以考虑.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三项制度建设是其重点.本文仅就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作些探讨.2.期刊论文马俊华.MaJunhua我国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提出、完善、实施等对我国农村乃至全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重大意义.但在全面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从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原因谈起,分析问题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3.学位论文黎金凤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研究20082007年全国农村开始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西南民族地区集老、少、边、穷于一身,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效益低等严重阻碍了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也势必会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要想有序推进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最低生活保障线的高低关系到低保对象的覆盖范围、低保资金的需求规模、低保资金的支出规模等一系列指标。br  本研究归纳、总结了国内外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基本方法,并分析了我国常见的基本需求法、恩格尔系数法和综合法的特点,然后从西南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等角度分析了三种常见方法对西南民族地区的局限性。br  随后,本研究分析了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选择该地区37个市(州)为样本,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测算出现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与地区预算内财政收入、预算内财政支出、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农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地方财政能力大小直接影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供给能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影响最低生活保障线的高低;农村人均纯收入则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需求的角度影响最低生活保障线。在此基础上本文确定了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测定模型,并用该模型测度并分析了湖北省恩施州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br  本研究说明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确定有其特殊性,不能照搬其他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确定方法,要根据其地方财政能力、地方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相关指标来确定合理的最低生活保障线确定模型。4.期刊论文陆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几个问题-乡镇经济2003,(7)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一项保证,是关注农村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具体体现.本文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中的保障对象、保障资金的筹措与资金管理等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具体建议.5.期刊论文邢洁.郭健美.XingJie.GuoJianmei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究——基于山东省农村低保制度调查-新疆农垦经济2009,(4)农村居民最低生活生活保障制度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本文从低保制度的建设及运行现状出发,结合山东省低保制度的运行情况,指出了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低保制度的相应对策和建议.6.期刊论文张雨明日本的生活保护法对完善我国最低保障制度的启发-特区经济2008,228(1)日本在1950年建立了新生活保护法以来,已经经过了50多年的历史.50多年中生活保护法作为最后的安全网保障着日本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水平,维护着社会安定,为日本发展经济提供了安定的社会条件.我国1999年城市最低保障制度已经全面开始实施了,近年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也被纳入最低生活保护的安全网之中.本文通过具体数据介绍日本的生活保护制度的提出背景、现状、内容、保障标准等,得到一些启发,提出了一些对完善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考.7.会议论文叶岚.王同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模型创新与实证研究——基于北京市的案例分析2008国务院于2007年提出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联系这一实际,文章在综合分析各种贫困线理论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基础上,提出运用最小二乘估计和弹性理论等方法、通过改进的扩展线性支出模型测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思路。该方法的主要优势在于通过区分消费品细类,避免了扩展线性支出模型中因价格与边际消费倾向单一化而导致的失真性;通过划分基本消费品和非必需品,实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微调。文章选取了在全国具有示范性的北京农村进行实证研究。分别测算了2004-2006年北京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对所需的资金进行估计。有针对性地对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恩格尔系数及资金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首次提出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之间的替代水平这一指标来衡量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合理性,并分基本层和发展层对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调整趋势进行初步预测。8.期刊论文刘楠.LIUNan河南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问题研究-焦作大学学报2005,19(2)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以保障全体公民基本生存权利为目的的社会救助制度.文章就河南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9.期刊论文梅建明.秦颖.刘频频中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评述-上海经济研究2005,(1)199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首创城市居民最低氏生活保障制度,拉开了城市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序幕.1997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在各地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随后这项制度推进的速度明显加快.1999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条例规定: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物质生活帮助的权利;对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的城市居民,可按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救助.至此,这项制度覆盖了全国所有非农户口的城市居民.这项制度的实施对缓解城市贫困、维护弱势群体权益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拟对近几年学术界对该问题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简要述评.10.学位论文汪柱旺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研究200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加大扶贫力度和社会救助工作力度,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但是,仍有部分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救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并帮助其中有劳动能力的人积极劳动脱贫致富。党的十六大以来,部分地区根据中央部署,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较好地解决了一部分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为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经验借鉴。在当前我国农村经济转型、和谐社会构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宏观背景下,如何有效地保障处于弱势的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学术界和政府共同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既可以对缓解我国农民贫困状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为贫困农民提供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减少因社会分配不公引起的社会矛盾,消除或减少市场经济自发性缺陷对社会生活产生的诸多不良影响,有利于形成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秩序。并且,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也关系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全和完善。本研究是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政治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多个视角,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问题。通过对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历史与现状分析,重点研究我国当代经济转轨时期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建的价值取向,合理测算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提出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模式和具体制度安排。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本部分着重探析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社会保障思想,以寻求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一是对社会正义理论进行了归纳和阐述。进而说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仅是人类积极地适应工业化时代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产物,它还有着深厚的政治价值原则,即承载着消除贫困、保障公民权利、降低社会不平等和增进社会福祉、促进人性完善的积极作用;社会正义既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价值原则,也是最低生活保障实践的最终追求。二是系统叙述了福利经济学和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社会保障思想。通过考察发现:社会保障制度是与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相一致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以规范化、制度化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救济制度(在我国目前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必然选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变迁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经济因素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应与国家的财政实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三是从法学理念的角度来探究,公民的生存权理念构成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支撑,而其发展权理念则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得到了渐进扩张,它们二者共同反映和表达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法律理念的层次架构。(2)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国外借鉴。通过对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变迁的历史考察和现状分析,使我们看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是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纵观当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实践,我国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事业较好地解决了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问题、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奠定了基础,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境,其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健全与完善。通过对国外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考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订必要的法规,依法实施保障,依据国家的财政能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的贫困状况来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注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工作。(3)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与模式选择。本部分从考察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分配格局的变化和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入手,解析了政府社会再分配的正当性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社会再分配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建中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深度思考,论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理应是“公平优先,以公平促进效率”。笔者认为: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公平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责,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特性决定了其在社会再分配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缩小贫富差距的功能,并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中承担其应有的责任。而设计合理、健全完善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够较好地实现社会公平,并促进社会效率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设计应遵循公平原则,并以公平促进效率。两者的关系是公平产生效率,效率反映公平。同时,本部分也对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类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比较,进而阐述了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及地区差异的几种模式选择,指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模式选择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贫困程度紧密相关。建立一项制度,其模式的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制度模式呈现不断更替、递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我们必须依据实际情况对所选择的模式进行适时的调整和改进。(4)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合理确定与实证分析。本部分利用ELES模型测算了目前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值,并借助

1 / 6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