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其发展企业国际化经营活动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国际化经营企业本身不断演进为当今的跨国公司的形态。与此同时,跨国公司本身的结构、特征和行业分布等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本章主要就跨国公司及国际直接投资有重大理论影响的派别,特别是新近出现的几种理论进行阐述。第二章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其发展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第二节西方学者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第三节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新发展3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国际投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社会分工扩大和深化,生产更加专业化,导致对外投资出现。4第二节西方学者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西方学者关于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在1960年至1970年代主要沿着四个方向发展:一是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所拥有的净优势,如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二是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将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如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三是根据生产区位理论,研究跨国公司为什么在某一特定国家而不是在其他国家进行投资;四是依据厂商理论,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影响,如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优势理论。5第二节西方学者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一、麦氏模型和“双缺口”模型二、垄断优势理论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四、比较优势投资理论五、内部化理论六、国际生产折衷理论6一、麦氏模型和“双缺口”模型(一)麦氏模型(二)“双缺口”模型7一、麦氏模型和“双缺口”模型(一)麦氏模型这一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麦克道格尔(G.D.A.Macdougall)于1960年在其有关国际投资的论文“来自国外私人投资的收益与成本:一种理论方法”(TheBenefitsandCostsofPrivateInvestmentfromAbroad:aTheoreticalApproach)中提出来的。模型假设:(1)世界仅由甲国(接受外来投资国)和乙国(对外投资国)组成,甲为资本稀缺国,乙为资本富裕国;(2)资本受边际产出递减规律支配,即在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继续追加资本,则追加资本的单位产出率将递减;(3)两国国内经济均处于完全竞争状态,资本的边际收益率等于资本的边际产出率。89一、麦氏模型和“双缺口”模型(一)麦氏模型:资本国际移动的经济效应资本边际产出资本边际产出FEOCLDBJSTNMNHA乙国拥有资本量甲国拥有资本量10一、麦氏模型和“双缺口”模型(一)麦氏模型麦克道格尔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认为,资本在各国间的自由流动,可以使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在国际间得到平均化,从而可以提高世界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全球财富总量,提高各国经济效益。限制外国直接投资的资本流动的经济代价是,世界经济效率的损失和各国的收入下降。11一、麦氏模型和“双缺口”模型(二)“双缺口”模型“双缺口”模型最初是由世界银行的发展政策副主席、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H.B.Chenery)与以色列经济学家米克尔•布鲁诺(M.Bruno)于1962年在“DevelopmentAlternativesinanOpenEconomy:TheCaseofIsrael”中提出的。12一、麦氏模型和“双缺口”模型(二)“双缺口”模型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如果以Y表示国民收入,以C表示消费,以S表示储蓄,以I表示投资,则有Y=C+I和Y=C+S;因此,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的条件为:I=S13一、麦氏模型和“双缺口”模型(二)“双缺口”模型然而,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上述情况就会有所改善。因为在开放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可由Y=C+I+X(出口)和Y=C+S+M(进口)两式导出,即I-S=M-X该等式的左侧I-S为储蓄缺口,右侧M-X为贸易缺口。14一、麦氏模型和“双缺口”模型(二)“双缺口”模型:评价与局限性“双缺口”模型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利用外资来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某种理论依据。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经济结构亟待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巨额的资金投入,出现国内储蓄缺口在所难免。同时,发展中国家在向工业化过渡的过程中,用于设备、技术进口的外汇需求很大,在自身出口创汇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外汇缺口。“双缺口”模型的不足之处是按照该模型,国际投资只能是由资本及外汇均相对富裕的发达国家流向二者都缺乏的发展中国家,这种认识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同时也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投资的实际。15二、垄断优势理论(一)理论的提出与主要内容(二)理论评价16二、垄断优势理论(一)理论的提出与主要内容–垄断优势理论也称特定优势论,是产业组织理论在跨国公司和直接投资领域应用研究的结果,是关于跨国公司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国外直接投资的一种跨国公司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海默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垄断优势论。17二、垄断优势理论(一)理论的提出与主要内容–海默认为,跨国公司垄断优势是外部市场不完全的结果。其中市场的不完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2)规模经济导致的市场不完全;–(3)政府干预经济而导致的市场不完全;–(4)由于关税及其他税赋导致的市场不完全。–海默认为,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能够说明证券资本的国际流动,但它不能解释二战后发达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以及与投资相联系的企业技术和管理才能的转移。–海默因此提出,一个企业或公司之所以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有比当地同类企业或公司有利的特定优势。–这种“企业特定优势”(Firm-specificAdvantage),即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垄断优势,拥有这种优势比在当地生产能够赚取更多的利润。18–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主要存在于以下七个方面:–(1)技术优势;–(2)先进的管理经验;–(3)雄厚的资金实力;–(4)信息优势;–(5)国际声望;–(6)销售渠道优势;–(7)规模经济优势。1920二、垄断优势理论(二)理论评价1.理论贡献海默等人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不仅开创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而且许多内容具有科学性。该理论首次提出了不完全竞争市场是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并论述了市场不完全的类型;提出了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优势是其实现对外直接投资,从而获得高额利润的条件,并分析了垄断优势的内容;提出了知识的转移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过程的关键;提出了跨国公司的寡占反应行为是导致其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这些理论对于研究当代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垄断优势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美国少数技术经济实力雄厚、独具对外扩张能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对于中小企业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则没有进行分析。而现实情况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也积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加入到国际直接投资的行列中来。2122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理论的提出与主要内容(二)理论的完善与发展(三)理论评价23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理论的提出与主要内容理论提出背景: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SimonKuznets)和阿瑟•伯恩斯(ArtherF.Burns)就曾指出,各种工业产品一般都会经历一种有规律的发展周期,即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四个阶段。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维农(RaymondVernon)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InvestmentandInternationalTradeintheProductCycle)一文中,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运用于分析国际直接投资活动,并先后于1971年、1974年和1979年多次阐述和补充其理论。由于维农是从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来阐述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故他的理论被称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LifeCycleTheory)。24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理论的提出与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提出了与国际投资密切相关的I产品创新阶段(NewProductStage)II产品成熟阶段(MatureProductStage)III产品标准化阶段(StandardizedProductStage)不同的产品阶段决定了公司不同的生产成本和生产区位的选择。25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a美国b其他发达国家c发展中国家ⅠⅡⅠⅡ国内生产国内消费出口进口国内消费国内生产进口出口国内消费国内生产进口出口ⅠⅡⅢⅢⅢ26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二)理论的完善与发展1966年,维农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模型后,由于模型存在的不足而先后于1971年、1974年多次对模型进行了修正。1974年,维农在《经济活动的选址》(TheLocationofEconomicActivity)一文中,通过引入国际寡占市场行为理论来解释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并将其原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修改为:基于创新的寡占阶段、成熟的寡占阶段和衰老的寡占阶段。27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三)理论评价1.理论贡献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运用动态分析技术,对国际直接投资由发达国家投向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现象解释比较清楚,令人信服。同时,该理论回答了企业为什么要到国外直接投资和为什么能到国外直接投资以及到什么地方投资的问题。此外,该理论的另一独特贡献在于它强调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是由同一企业进行的,并将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统一起来进行分析。一般认为,该理论基本符合20世纪50至60年代美国企业的现实。2.局限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量新兴工业化国家跨国企业对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进行投资,这种“新横向”投资和“逆向”投资显然无法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加以解释;同时,该理论对于那些以国外自然资源为目标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及目的不在于出口替代的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显然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此外,该理论的研究对象集中在美国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上,因而其研究结论对于那些经济结构与美国不尽相同的国家(如日本)的公司所从事的对外直接投资也难以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2829四、比较优势投资理论(一)理论的产生背景(二)理论的主要内容(三)理论评价30四、比较优势投资理论(一)理论的产生背景比较优势投资理论(TheTheoryofComparativeAdvantagetoInvestment)又称边际产业扩张论,是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K.Kojima)提出的。1978年,小岛清在其代表作《对外直接投资:一个日本多国企业经营的模型》(DirectForeignInvestment:AJapaneseModelofMultinationalBusinessOperations)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该理论被称为“小岛清模型”,对美英学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1四、比较优势投资理论(二)理论的主要内容小岛清比较优势论的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开始,并依次进行。32四、比较优势投资理论边际产业扩张论●●●●●abca’●●●●●●●●●●●mb’c’x’z’y’acbzyx33四、比较优势投资理论(三)理论评价1.理论贡献小岛清提出的理论不仅填补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体系的一个空白,而且突破了以往英美学者常用的一种商品、一种产业、一个企业的分析方法,而重视在多种商品、多种产业、多个企业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他的基本思想在于强调对外直接投资应当促进投资双方比较优势的发展,从而扩大两国之间的贸易。他所主张的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应互补而非替代的观点拓展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思路。34四、比较优势投资理论(三)理论评价2.局限性•理论只反映了日本这一跨国公司后起之秀在已经形成的跨国公司国际生产格局中寻找最佳发展途径的要求。•小岛清所阐述的理论只反映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