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能力水平测试3Word版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能力水平测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读书,我们会注意作者,但读地图,我们不问作者。我们认为作者是一个无偏无私公正中性的无名好人,我们只面对同样是无偏无私公正中性的好图。其实,每张地图都呈现了作者的权力、意志、成见、偏私、好奇心、焦点、注意力、学识等等。地图在编绘时,编者之间要反复争论,最后画上去的可能是主编一人的见解,而读者却视地图为毫无疑义的公众真理。伍德称这是“人文内容的自然化”。在我们满怀信心地追求图面注记与真实世界一对一的准确关系时,莫门尼亚提醒我们警惕地图中的“白色谎言”,并提醒我们在地图中寻找“被压抑的经验”与“意识形态性扭曲”。中国古代地图种类多样,各有侧重,求准确的方面也各自不同。一般来说,大抵有形势图与实用图两大类。《周官》中“天下之图”、“土地之图”就已经大致区分了这两大类地图,它们的用处有别。“天下之图”属于形势图,即所谓“九州之图”、“天下大图”之类。“形势图”只要表现大势,求势而不拘细节,在意识形态上,其主旨是宣扬“声教所及”、“舟车所至”、“普天之下”、“大一统”、“华夷之限”等王朝观念。南宋黄裳曾作《地理图》进献宋宁宗,目的就是使宋宁宗技图则思祖宗境土半陷于异域而未归。形势图的法统立场,常常不承认“蛮夷”一时占据“中国”的实际性,对它们视而不见,在图上不予表现。故南宋《地理图》不画女真“贼区”的建制,在金人占据并更名为南京的开封仍标“东京开封府”。这种保持正统的传统做法,被俞樾修《上海县志》时所沿用,故县志附图对于“西夷”占据的“洋场”视而不见。“土地之图”一类则趋于实用,绘时主要追求实际地上事项的准确,范围具体,《尚书》所记“洛邑图”、荆轲所献《督亢图》、萧何在秦宫所收图等均属此类,用途是“地讼争以图正之”,“具知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地图编制是地理学的组成部分,由地图而地理,我们同样联想到中国古代地理学的政教本质与思想内涵。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流是围绕治国平天下的使命发展的,可称其为“王朝地理学”。为安排好庞大帝国的空间秩序,古人既树立了王朝社会地理的理想主义观念,也解决了王朝社会地理的实际问题。观念包括“九州”、“五服”、“山河两戒”等一系列思想原则,这是古人所理解与追求的“普天之下”。实际问题则包括州郡县体系的创立和道路关隘运河的建设,这是对“莫非王土”的实践治理。在古代地理学思想中多“地理”与“地里”为不同的二者。观念与问题构成“地理”,而“地里”仅指道里远近。若以为古人只晓得道里远近,只记录各类地面事物的“四至八到”,而没有思想观念层面的建树,则是无视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深刻作为。关于地图,朝廷向来重视,所谓内府“版图”、朝廷“大簿”等,都是王朝管理不可或缺的官方文件,对于地图的编制、呈送都有严格要求,而皇帝本人将地图悬于左右、日夜观查的例子也不乏记载。侯仁之先生早已指出,古代的许多地理“志书”都有行政管理意义。中央朝廷的主管官员常常亲自插手地理之术多或收集图籍(汉朝萧何),或编纂地理志书(唐朝丞相李吉甫),目的都是欲以“纽”天下的纲纪,“制”世上的群生。迄今大多数中国地图史研究,多注重绘图技术的发展、提高,注意研究比例尺使用问题、投影问题、所绘河流走向、海岸线走向的准确性问题等,对地图的文化思想背景则相对注意得很少。因而,地图史多被认为属于科学技术史的一部分,而不是文化思想史的一部分。(节选自《地图中的权力、意志与秩序》)1.下面对“地图”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地图体现出了作者的好恶、学识、个性、权力、意志等,也可以表现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深刻作为。B.地图因为侧重不同而分类不同,中国古代地图从用途分有“天下之图”和“土地之图”两类。C.地图可以用来宣扬意识形态,可以用于解决实际事务,所以地图历来都是王朝管理不可或缺的文件。D.地图的编制、呈送、使用等,往往能体现出中国古代地理学“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使命。解析:中国古代地图从用途分一般有形势图和实用图两大类,《周官》中的“天下之图”、“土地之图”只是分别属于这两类。答案:B2.下面的内容不能体现中国地理学的“政教本质”的一项是()A.古人借助“九州”、“五服”、“山河两戒”等思想原则,树立了“普天之下”的理想主义观念。B.创立州郡县的体系,建设道路关隘运河,这些做法是古人以实际行动来实践“莫非王土”这一思想。C.古人用“地里”一词来指道里远近,只记录各类地面事物的“四至八到”。D.朝廷的主管官员通过收集图籍、编纂地理志书等方式,来达到统领天下纲纪、管理全体百姓的目的。解析:“地里”一词包含的内容不能体现“政教本质”。答案:C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有学者认为地图中有“白色谎言”,是因为有些地图不拘细节只求形势,影响了地图内容的准确性。B.南宋黄裳作《地理图》进献宋宁宗,俞樾修《上海县志》时不表现“洋场”多都是借地图体现王朝观念。C.形势图在表现内容时一般不关注实际事项和追求具体细节,实用图在绘制时的追求则与之相反。D.作者认为地图承载着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时代的文化思想背景,因而地图史应该作为文化思想史的一部分。解析:莫门尼亚认为地图中有“白色谎言”,是因为地图都呈现了作者的权力、意志、成见、偏私、好奇心、焦点、注意力、学识等,“并非毫无疑义的公众真理”。答案:A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诩策谋深长,有良、平之奇。李傕、郭汜斗长安中,傕请诩为宣义将军。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去傕托煨。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将行,或谓诩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果以胜还。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于此!”诩曰:“不如从曹公。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袁绍围太祖于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围击绍营,破之。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百姓,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帝问诩曰:“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对曰:“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文帝不纳。后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诩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选自《三国志》)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煨内恐其见夺..见夺:被夺去兵权B.煨果善视..其家善视:好好地看待C.太祖比征..之比征:接连征讨D.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归之:回去解析:归之:归附他。答案:D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贾诩“策谋深长”的一组是(3分)()①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②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③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④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⑤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⑥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A.③④⑤B.①②⑤C.②③⑤D②④⑥解析:①是间接说明。③是曹操对贾诩感谢的话,不是直接表明。⑤是文帝询问贾诩的话。答案:D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诩洞悉人心。他投奔同乡段煨后,虽然深为其部队拥戴,且为段煨礼遇,但感觉到段煨生性多疑,遂心生不安,改投张绣。B.贾诩善抓战机。在张绣麾下时,在追击曹操兵马的时机上为张绣出谋划策,分析准确,战事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C.贾诩明察时局。袁绍派人来招降张绣,张绣想投靠袁绍,但贾诩主动出面,对使者表达对袁绍的感谢,委婉拒绝,然后劝张绣投靠曹操。D.贾诩善于自保。他认为自己不是太祖的旧臣,而又多谋善策,恐怕被猜疑,于是闭门自守,收敛锋芒,深谙下臣存续之道。解析:贾诩没有表示感谢,也不是委婉地拒绝。答案:C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百姓,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我如果离开,(段煨)一定会高兴,又希望我在外面为他联络强有力的援兵,必定会厚待我的妻子儿女。(“去”、“结大援于外”、“厚”、“妻子”各1分,句意1分)(2)如果凭借旧时楚地的富饶,来犒赏官吏士卒,安抚百姓,就可以不使军队劳苦而江东地区就臣服了。(“乘”、“飨”、“抚”、“稽服”各1分,句意1分)译文:贾诩字文和,武威郡姑臧县人。少年时人们不了解他,只有汉阳人阎忠认为他不同寻常。贾诩擅长谋略,有张良、陈平那样的奇特才能。李傕、郭汜等人在长安城里夺权争斗,李傕请贾诩担任宣义将军。将军段煨驻军在华阴县,与贾诩同在一郡,贾诩于是离开李傕投奔了段煨。贾诩平素有名气,为段煨部队所盼望,段煨内心惧怕贾诩夺了他的兵权,但表面上对待贾诩却礼节周全,贾诩更不能安心。张绣这时在南阳,贾诩暗中和他联系,张绣派人迎接贾诩。贾诩将要出发时,有人对他说:“段煨对您很优厚,您为何要离去呢?”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之意,礼节虽然周到,却不可靠,时间一长将被他算计。我如果离开,(段煨)一定会高兴,又希望我在外面为他联络强有力的援兵,必定会厚待我的妻子儿女。”贾诩就前往张绣那里,张绣对他秉持后辈之礼,段煨也果然好生照顾贾诩的家眷。贾诩劝说张绣与刘表联合修好。太祖接连征讨张绣,一天早上领兵退去,张绣要亲自追击。贾诩对张绣说:“不能追,追必败。”张绣不肯听从,进兵追击交战,大败而回。贾诩又对张绣说:“赶快追他们,再战必胜。”张绣推辞说:“没听您的话,才到了这个地步,现在已经败了,为什么又要去追?”贾诩说:“用兵情势有变,急速进军,必定有利。”张绣信了他的话,随即收拢打散的士兵投入追击,果然得胜归还。太祖在官渡抗拒袁绍,袁绍派人拉拢张绣,并给贾诩写信要求结交互援。张绣想答应他,贾诩在张绣面前公开对袁绍的使臣说:“回去替我辞谢袁本初,兄弟之间尚且不能互相容纳,还能容纳天下贤才吗?”张绣惊惧地说:“怎么说出这样的话?”贾诩说:“我们不如去跟从曹公。曹公奉天子之命令行事天下,这是归附曹公的第一个原因。袁绍强盛,我们以这么少的人去归附他,他必然不会看重我们。曹公的队伍弱小,他得到我们必定高兴,这是应该归从曹公的第二个原因。有称王称霸志向的人,本来就会放弃私人恩怨,以向天下显示他的德行,这是原因之三。希望将军您不要再疑虑了!”张绣听从了他,率部归附了太祖。太祖见到他们,十分高兴,拉着贾诩的手说:“使我在天下人面前受到尊重和信任的人,就是您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