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多少年来,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过,其间涌现了许多名家和流派。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现状又是怎样的呢?特别是近年来语文新大纲、课程标准的相继出台,人们的期待更加迫切,而现实是否如人所愿?在这里不妨先列举一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所出现的教师行为:一味地放任自流与恪守“应试”;过于依赖课件与电教文盲;过于迷信模式与读写分家;过早地写与“轻负担”地读;重文轻感与生搬硬“道”(套)。分析以上行为的主要原因是,从教者没有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给每一个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思考,改革不可能照葫芦画瓢一蹴而就,一帆风顺。改革首先要从学习、领悟新课程标准开始,只有努力做一个主动学习型、勇于实践型、善于反思型、勤于积累型、敢于创新型教师,才会少些迷茫,多些理性。也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地走进新一轮课改,并使语文素质教育这面旗帜,在新一轮课改浪潮的探航中更鲜明与飞扬!新世纪的人才,既要有较全面的素质结构,又需要具备创新的活力,以承担知识创新的重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为适应新时期知识经济教育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走出一条符合课改新理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新路子。通过实践与探索,我认为小学语文课堂实施创新教学的策略主要有:一、要把握好“四个关系”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该如何体现新理念呢?这是当前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尤其是还在使用老教材的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1.主体和主导新课程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把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真正建构者,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合作、敢于探究、勤于实践,在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中学会学习,以求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决不能削弱。削弱教师的作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形式就会流于形式或放任自流。因此,教师应牢牢掌握启发、点拨、调控的主动权,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2.继承和创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强调教学创新。随着课改学习的深入,研究报告、小记者、小画家、小演员、电台主持人等纷纷在课堂舞台闪亮登场。这固然跳出了传统的教学框架,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开放教学。这种新颖的语文课堂,开放的教学形式调控得好,的确会产生无与伦比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刺激学生注意,保持最佳的求知状态;另一方面在感悟新知识的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但我们也发现有的课堂只是形式上的创新。教学创新,并不排斥传统教学中的精髓。传统教学中,烦琐分析、满堂讲解、全堂听讲、机械抄写、政治说教,我们要摒弃;落实双基、品读感悟、培养能力、情感熏陶、德育渗透,我们要继承。在课程改革面前,既要吸收国外最先进的课程改革经验,大胆创新,又要继承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创造出一条适合我国基础教育实际的路子。3.知识和能力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不能够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而必须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落实双基教学的基础上培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因此,新课程新理念的课堂教学应放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更新上,更加注重基础性学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即通过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来形成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4.求同和求异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这就用进行求异训练。注重求异,并不否定求同。求同和求异是思维的两个翅,它们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求同,就是发展规律,认识事物共性;求异,就是发现特点,认识事物的个性。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有所创造。新课程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教师必须在关注学生求异思维的同时,同样不能忽视求同能力的培养。求同存异,方能丰满学生思维的双翼。二、要构建学习化环境“学习化环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手段,并具有“真实世界”的特征和能力的系统。它的基本思想源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在学习环境的创设上不是只专注于目标知识的呈现和传递,而是致力于反映学习者对信息的理解和主动建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学习化的环境,是指通过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具有更多的主动和自由的语文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自由的探索和学习,学习者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多媒体光盘和Internet的资源),综合各学科的知识,与同伴相互协作,或者在教师的支持与帮助下,完成意义建构,发展学生语言,提高语文的素养。良好的语文学习化环境是指由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共同营造的,在这样的一个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自由自主,积极主动,学生的情感和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率明显提高,可持续学习的动力得到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型;(2)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3)有利于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构建学习化环境的基本策略: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对学习化的环境进行分析,从而构建学习化环境的完整系列。1.教师——学习化环境的创设者。(1)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习化的环境创设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教师主要应在两个方面下工夫。第一是营造一个安宁的、和谐的、物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感觉到心情舒畅,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情愫被放飞。第二是要营造一个具有“心理安全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这两点在学习化环境的营造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两个方面都不能忽视。(2)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这是关键。语文课上,教师要突破“教教材”的局限,要将教材看成一个学习的载体,教师要想法设法提供与教学目标达成相关联的学习资料,学习资料具有三大特征:丰富性——培养学生汲取学习信息的能力和空间;关联性——以便学习方便地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生成性——以便学生从中生长出新的知识。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源不能光局限在课内,我们可以将课堂看成一个支点,从这个支点向校园、向课外发散,向儿童的经验回归。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带着继续学习的动力走向社会生活,走向大自然。(3)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第一、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富有竞争性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班集体的学习功能才能充分被利用。同时要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发挥各自的长处,相互之间构建;第二、教师努力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的强烈的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第三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欢乐。2.学生——学习化环境的实现者。在这一维度上,教师要尽最大的努力使学生乐学、能学、会学。“乐学”就是指学生要喜欢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有信心。要让学生在学习本身中感觉到快乐,这样才有继续学习的动力,才会给终身学习展开一个前提。“能学”就是指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勇于实践,不怕失败,追求成功。“会学”就是指形成反思性的学习策略,不断提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水平。三、要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属于教学实践范畴,但是与教师的的教学理念息息相关,它不仅是教学形式的问题,更是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我们应该树立起学生是快乐学习者、自主学习者、独特学习者、问题学习者的新学生理念,应该树立起教师是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的新教师角色理念。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应改变过去传统的单向传输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通过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自主学习—发现质疑—讨论辨析—总结升华—发展探究”五步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比较适应新课程理念。自主学习语文的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学生的阅读、预习,是下面学习环节的准备,更是学习新知识的尝试。自主学习能力不可能自然生成。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每一节有限的课时内自觉地、有意识地为促进学生走向独立自主、形成自主性学习而努力。发现质疑发现质疑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一切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才能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激发智慧的火花,引起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讨论辨析讨论辨析是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或辩论。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教学过程。讨论既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性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又是体现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经过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相互探讨,以求得问题解决和认识深入的一种发展性教学方法。组织好讨论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提出,矛盾的展开和适时地结束,让学生留有余地回去思考。总结升华总结升华就是将学生在课堂讨论或辩论的问题进行归纳系统。通过总结,让学生是在新形式中的升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探究探究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总结出的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究新的问题教学环节,这是学生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通过发现探索就真正实现了学生能力的迁移。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内涵是多层次的,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因此,简单地用某一种模式或某几个步骤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上面所提到的“自主学习—发现质疑—讨论辨析—总结升华—发展探究”五步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只是各种模式中的一个主要模式,或者说是主导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指导下,探讨出更多的灵活多样的模式,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百花齐放的局面。四、要在研读中发展个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个性。”而研读正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它借鉴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的阅读、获取和运用,去收集、分析和处理与课文阅读专题有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在发展自己个性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研读是一种探索,其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它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了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这就使每个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研读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创新意识,使自己的个性获得最优发展。那么,如何在研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呢?1.充分发挥研读的自主性研读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当学生们进行研究性阅读时,学习活动愈是自主,那么研读的过程就愈是反映学生的个性,就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教师就必须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去读书研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而教师的指导则主要在于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的环境和氛围,使课堂上产生融洽的师生情感,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能力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