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佛子行释根桑秋札尊者著索达吉堪布译以大心力肩负引,遍空众至菩提任,已获将获大果位,佛陀菩萨前敬礼。恒不舍以大悲眸,凝视有情之誓愿,观音幻化之法王,佛子无著前敬礼。所有如来与佛子,已行将行胜津梁,由乐至乐彼妙道,佛子行理此宣讲。佛子无著吉祥贤所著的此佛子行分三:一、礼赞与立誓造论;二、所造论之自性;三、结尾。甲一(礼赞与立誓造论)分二:一、礼赞;二、立誓造论。乙一(礼赞)分二:一、略说;二、广说。丙一、略说:那莫罗革那绕雅!义为顶礼观自在菩萨!丙二、广说:虽见诸法无来去,然唯精勤利众者,胜师怙主观音前,三门恒时敬顶礼。2虽然以智慧如实照见了一切所知万法无有来去,常断、一异等戏论八边均不成立的真如实相,但仍旧以大慈大悲一心一意精勤行持利众生事业并为自己开示大乘道的殊胜上师实际上与诸佛大悲自相的圣者观世音菩萨无二无别,成为无依无怙苦难有情的依怙,在他们面前三门恒常毕恭毕敬而顶礼。乙二、立誓造论:利乐之源诸佛陀,修持正法而成就,亦依了知其行故,于此宣说佛子行。作为暂时之利益、究竟之安乐的源泉——圆满正等觉诸佛是由什么因中产生的呢?唯一来自于在学道阶段如理修行大乘妙法而成就的。那么是如何修行的呢?最初堪为根本的大悲心,随后积累布施等方便分以及证悟诸法无自性的智慧分即六度所摄的二资粮等,依赖了知佛陀诸如此类的行为,因而为了利益那些想得佛果而修学大乘道者,在此宣说实际修学出自大乘三藏及注疏所有佛子之意乐、行为的道理。这是作者的立誓句。《普明现前菩提续》云:“密主,遍知智慧由悲心之根本中生,由菩提心之因中生,以方3便至究竟。”《宝鬘论》云:“欲自及世间,得无上菩提,菩提心为本,坚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智。”这位大菩萨之所以能为他众讲解所有佛子行为,原因是:他本人依止过数多善知识、精通浩如烟海的大乘经论、面见殊胜本尊等等具足造这样论典的所有因缘,尤其按照生平事迹中记载他本人也是如理修学佛子的一切行为。甲二(所造论之自性)分二:一、入前行法之方式;二、正行宣说三士道。乙一(入前行法之方式)分七:一、当使难得之暇满人身具义;二、抛弃三毒根源之故乡;三、依止功德源泉之静处;四、忆念无常而放下今世;五、远离违缘之恶友;六、依止顺缘之善知识;七、佛教入门之皈依。丙一、当使难得之暇满人身具义:已获暇满大舟时,为自他渡轮回海,日日夜夜不懈怠,闻思修持佛子行。未转生到八无暇处而获得了八闲暇,同时又有修行正法的顺缘,从自己的角度已具足的五自圆满,从他者方面而具足的五他圆满,具全十圆满犹如大船般的此人身,从因、喻、数三方面来说都来之不易,一旦幸运获得,无论修4行意义重大的解脱还是遍知佛果都能够修成,因此已经得到这般难得的暇满人身之此时,万万不要毫无意义或为蝇头小利而白白空耗,而应当为了自他一切众生渡过轮回的大海,夜以继日,时时刻刻丝毫也不懈怠,持之以恒在大乘善知识前听受甚深教言,通过四种道理观察思维其义,并且如理作意而修习,这就是一切佛子体现暇满人身价值的行为。《华严经》中云:“转为人亦难得,清净圆满闲暇亦难得……”《入行论》云:“人身极难得,”又云:“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致亲友书》中云:“大海漂浮木轭孔,与龟相遇极难得,傍生转人较此难,故王修法得胜果。”此处,所谓的“暇满”已说明了暇满自身之本体,所谓的“大舟”与“为渡轮回海”已表明暇满人身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无论是人们所贪图追求的利益、增上生的人天果报、决定胜的自我解脱还是殊胜决定胜的遍知果位,依靠此人身都能实现。所谓的“难得”从因、喻、数等不同的角度说明人身得之不易,“日日夜夜不懈怠,闻思修行”是说为了使实现所人身的价值必须要精勤修法。倘若如今未精进,那么后5世难以再度获得如此的人身,这一点虽然在本颂中未明显宣说,但如《入行论》云:“此筏难复得,愚者勿贪眠。”对此,无等阿底峡尊者也曾说:“暇满之人身,极难得已得,后亦极难得,勤修具意义。”大格西仲敦巴也亲口说过:“此暇满身极难得,较值佛法更稀罕,汝莫空耗难得身。”并问金厄瓦格西:“想起得到暇满人身否?”金厄瓦格西回答说:“一想到暇满难得,就无有空闲睡眠,也无有闲情消遣。”而终生唯一修持此法的史实也广为流传。并且他每当修此法时就念一遍这段话。普穹瓦尊者也曾以恰如其分的比喻教诫说:“已得暇满人身后若没有行持善业而死去,那么就像得到价值连城的如意宝未享用而遗失了一样,如果造罪度日,那么就好似将珠宝换成一团杂毒的糌粑一样。博朵瓦格西说:既难得又易坏的这个暇满人身在千万不要虚度,而当下就要具有意义,充分加以利用。喀绕巴格西也深有感触地说:暇满人身宝,难得已获得,得而未失前,当成永远业。”又说:“依于人身舟……”夏哦瓦格西也诚挚地教诫后学说:“我等此时已得暇满人身,值遇善知识,幸遇大乘6法,此时,必须要尽心尽力为后世积蓄资本,为解脱遍知的果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有法王佛子无著仁波切也这样的教言:“暇满难得,已得之时,当取精华。”又说:“诸位智者莫自欺,闻思修行诸法理,如理修行微妙法,令得人身具实义。”而且他本人也是身体力行。丙二、抛弃三毒根源之故乡:贪恋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如烈火,遗忘取舍愚暗者,抛弃故乡佛子行。修行正法之时如果住在自己的家乡,那么缘与自己感情深厚、极其疼爱的父母与情投意合的亲朋好友等亲戚一方而生起能将自己冲入三有河流中如沸腾开水般翻滚不息的贪恋。相反,缘彼此心怀不悦的仇敌一方而生起足以焚毁自他相续善资好似熊熊烈火般极为炽盛的嗔恨,而且故乡也能导致相续中生起遗忘、丧失如理取舍所行善法、所断恶业的正知正念,笼罩这般浓厚的愚暗黑暗等,因此义无反顾地抛弃具有无穷过患自性的故里就是一切佛子断除贪嗔恶境的行为。《劝请胜心经》中云:“于有戏论诤论处,去离四百由旬胜。何处具有诸烦恼,须臾之间亦莫住。”意思是说,如果住在贪嗔、7戏论或争论等罪业根源的故乡,那么内心随烦恼转而不能修成正法,因此必须舍离。尤其所谓离开俗家出家为俗的意思是说,应当远离生起贪执的根源亲友等、生起嗔恨对境的怨敌等一切的一切而追随佛陀的足迹。彼经又云:“何故生起此戏论,汝无田地无经商,汝无妻子与儿女,亦无家庭亲友众,无男女仆无财富,出家之后莫诤论。”同样,关于远离亲友等的道理,《入行论》中也说:“自身本无常,犹贪无常人……”《本生传》云:“若行法失家农业,若近家庭岂成法。”讲述了许多在家的过患及出家的功德。出家也就意味着,必须要对地方、亲戚、住处、生活等都无有我所执而过着飞禽走兽一样的生活。《月灯经》云:“恒无何者为我所,于何皆无执著心,如独角兽住此世,如空中风四处游。”背井离乡之后,如果住在某地仍被贪嗔所控制,则与正法背道而。此外,阿底峡尊者曾经这样形象地说道:“推翻故里魔牢狱,斩断俗法之束缚,密切亲友与怨敌,贪嗔恶业驱出境。”又说:“远离有害于内心的对境而恒常住在增长善法的地方。”仲敦巴尊者也说:“善断恶境爱之眷……恒依8无有贪嗔处。”博朵瓦格西在《教言录》中也有良言忠告:“背井离乡远亲友……当如日月逍遥行,不执不居一住地。”本来,抛弃故乡、断绝与亲友的牵连、放弃未经观察之事这三种是嘎当派的教规,遗憾的是,后来的修行人却难得做到这一点。喀绕巴格西也简明扼要地说:舍弃三法:即舍弃故乡、舍弃家室,舍弃琐事。”再有,佛子无著仁波切又教诲说:“弃贪罪恶源之境,居于增上善法处。”并且引用《入行论》详细讲述了修行大乘道者必须远离萌生贪嗔之对境的道理,而且他本人也是身先士卒,付诸实践。丙三、依止功德源泉之静处:离恶境故惑渐轻,无散乱故善自增,净心于法生定解,居于静处佛子行。离开了像故乡这样恶劣的地方以后应当依止寂静的圣地,依于静处贪嗔等所有烦恼都会越来越减轻,并且做到清净戒律,在那里无有为了亲朋好友等自他而从事诸如经商务农之愦闹与散乱的过患,因此内心精勤修行一缘专注的等持瑜伽等三门善行自然而然增上,由于心得以安住而使内心堪能、调柔,神清气爽,以9智慧观察殊胜的法义而生起定解,因此居住在具有三学的实修增上等诸多功德的静处是一切佛子依止适宜之境的行为。《经庄严论》云:“任何智者修行境,具足善得与妙处,妙地以及善妙友,易行瑜伽之功德。”这其中是说,需要住在容易获得化缘斋食等、无有盗匪——住处善妙、不会因水地等不符而生病——地点善妙、具有同行的善妙道友、无有禅定的障碍——易行瑜伽的功德之处。《亲友书》中也说:“居于适宜之境地……”《入行论》云:“故当厌诸欲,欣乐阿兰若,无诤无烦恼,寂静山林中……”意思是说,应当对愦闹散乱的过患生起厌恶之心,远离这些而在具有功德的寂静圣地修行正法。如何修法呢?《入行论》又云:“尽息诸分别,观修菩提心。”也说是说,需要观修慈悲心与自他相换的菩提心。同样,《宝云经》、《圣雄长者请问经》等中也说居于处时需唯一精进修善。关于寂静处的功德,《月灯经》云:“住于静处之功德,彼恒厌离有为法,彼对俗世无贪欲,不增一切有漏法。”等等宣说了依止静处的许多功德利益。对此,阿底峡尊者也说:“未得稳固境界之10前依止远离愦闹损害之林间。大乘道的修行方法也是如此。”又说:“非为摄受眷仆时,仍是依止静处时。”在寂静处安顿下来以后就必须断除今生的琐事与欲望,唯一专修正法,力争做到死时无悔。仲敦巴格西也曾经审时度势地说过:“如今正逢浊世,凡夫人当于静处专心致志修持慈悲菩提心,而不是直接利益众生的时候。”博朵瓦格西这样赞叹依止静处:“居于静处是增上等持之因,也是清净戒律之因。”尼俄则瓦尊者亲言:“若谨慎取舍善恶依止静处后抛弃琐事,则成就。格西那巴瓦也语重心长地说过:“内心倘若尚未成熟,则清净殊胜的意乐还不能恒久,因而于静处修菩提心。”佛子无著仁波切对此说:“故当断贪怨亲财,及密友于静圣地,为令等空众生乐,恒常修持菩提心。”不仅以诸如此类教言警世,而且他本人也是身体力行。丙四、忆念无常而放下今生:长伴亲友各分离,勤积之财留后世,识客终离身客店,舍弃今世佛子行。诸如在从生至死的有生之年里,无论是长久相伴的父母等亲人还是和睦相处的朋友等,在11死亡时他们必定抛下自己,或者自己必然舍下他们而各自别离,而不顾及罪恶、痛苦等历尽艰辛兢兢业业所积累下的所有财物在死亡的时刻也丝毫不能携带,根本无法跟随,只能在依依不舍中留下这一切,就像从酥油中拔出毛发一般独自离开人世,不仅是这些身外之物,最终就连心识的旅客也要离开自己与生俱来、骨肉聚合相联而成之身躯的客房而孤独无助地去往全然陌生的地方,思维所有这些道理后应当放下今生中伏怨护亲、务农耕种等所有利少弊多的琐事,而生起为后世打算的念头,趋入正法,这就是一切佛子放弃今生的行为。此外,如经中云:“三有无常如秋云,有情生同如观舞。通过诸如此类的众多比喻足可以说明内外器情一切均是无常的。如《本生传》云:“自初入胎之夜晚,此后来至此世界,入道未迷他途间,一直趋近死神前。”凡是最初出生的一切最终都摆脱不了死亡,因此应当忆念观修死亡。当然,修死亡无常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在此以三根本、九理由、三决定的方式而观修。三根本即思维必定死亡、死期不定、死时非法无论如何都无利。其中必定死亡也有以前未死留12世不存在、身体乃有为法、寿命刹那灭尽三种理由;死期不定也有寿命不定、身无实质、死缘众多三种理由;第三死时非法无论如何都无利也有亲友无益、财物无益、自身也无益三种理由。因此必定死亡等三根成立。对于这九种理由不分别加以广述,后三种理由本论中已直接宣说。由于必定死亡,因而决定需要修行临终必然有利的正法;由于死期不定,因而决定需要从现在起就修行;由于死非法无论如何都无利,因而决定需要唯一修持正法。《入行论》云:“因我不了知:死时舍一切……”。宣说了未修死亡的过患,又如经中云:“所有耕作中秋季之稼最胜”观修无常的功德利益也多得不可胜数。如果搀杂贪图现世安乐之心,那么无论行持任何善事也仅是影像而已,根本不会成为清净的正法,因而要不杂有贪执现世的心念。断除贪图此世快乐之念头的不共直接因即是观修死亡。阿底峡尊者曾经谆谆教诲说:“由于终究要放下一切而离世,因而尽力做到无有琐事,对任何事物均不要耽著。”仲敦巴格西也说:“寿命无常如闪电,我乃生灭之有法。”又言:“如13果未放下今世,那么一切所作所为均不能成

1 / 10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