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基础管理指南为引导企业加强基础管理、科学管理,提升企业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制定本指南。本指南包括企业治理制度、战略管理、组织职能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会计财务与内部控制、生产运营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等十个方面。这十方面均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依照法律规范企业运作的基本要求;(二)向企业推荐成熟的管理体系和方法;(三)倡导企业采用国内外最新的现代管理模式和方法。企业可根据自身内外环境变化和企业发展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检索和选用。一、企业治理制度(一)企业严格执行《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建立企业治理制度,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1、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公司法》规定依法成立,合伙企业根据《合伙企业法》规定依法成立。2、企业按照《公司法》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管理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3、按照《公司法》,所有者对企业拥有最终控制权,公司2股东会决定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董事会要维护出资人的权益,对股东会负责。董事会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行使用人权,并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以及相关法律规制的外部治理机制。4、依法制定公司章程。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具有约束力。5、根据《公司法》,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可以由董事长、执行董事或者经理担任。6、根据《公司法》,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必须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大会(或股东会,下同)决议。7、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8、股东大会要求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列席会议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列席并接受股东的质询。9、根据《公司法》,企业必须全面建立法人治理监督约束机制,以便对企业法人行为进行有效监督管理。企业应当建立全面审计制度,对企业法人每年的工作,必须认真进行年度审计,作为评判企业法人工作绩效的依据。310、合伙人对执行合伙事务享有同等的权利。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或者经全体合伙人决定,可以委托一个或者数个合伙人对外代表合伙企业,执行合伙事务。其他合伙人不再执行合伙事务,不执行合伙事务的合伙人有权监督执行事务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的情况。11、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外,聘任合伙人以外的人担任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应当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被聘任的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应当在合伙企业授权范围内履行职务。被聘任的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超越合伙企业授权范围履行职务,或者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合伙企业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二)建立公司内部分权制衡机制,完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1、落实股东大会作为公司最高权力机构的法律地位,进一步发挥股东大会的作用。2、由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组成董事会,并将自己的资产交给董事会托管,董事会代理对企业资产的支配。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及解雇权。3、由股东大会选举监事组成监事会,负责监督检查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业务执行状况,并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行为具有监督约束的作用。44、董事会对公司的发展目标和重大经营活动做出决策,并选拔委任合格的经理人员管理企业,同时负责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三)倡导企业采用新理念,加强民主管理、约束与监督。1、公司治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加强公司的民主管理,完善董事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工会的制衡机制2、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明确规定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和条件,建立独立董事的提名和任免机制与独立董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3、独立董事的职能主要在于定期参加董事会会议,监督执行董事正确行使职权的职能,加强对执行董事和管理层的监督,为公司的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4、确保独立董事的内部监督有效性,在保证独立性的条件下,要求必须有足够的独立董事人数保证其立场的客观性。确保董事会决策的公正性,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5、家族式企业、合伙企业由传统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法人治理转变,可以由单一家族产权结构向产权主体多元化、流动化产权结构转换。二、战略管理(一)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配合国家宏观调控以及相关产业政策,制订企业的发展战略并加以实施,实现企业的良5好发展。1、企业不得进入国家法律明令禁止的行业,同时应配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一些国家有限制性要求的产业,企业要取得市场准入资格才能进入。2、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或者并购等行为以实施其战略时,要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如《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3、遵守《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实现有序、良性竞争。4、进行海外投资决策时要遵守对方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要求。(二)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建立企业战略的制订、执行和控制体系。1、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把握发展趋势。企业应了解当代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切实把握企业的经营环境、本行业关键技术的发展方向、企业主导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地位和变化趋势,明确企业发展的机会与面临的挑战,全面分析、掌握自身及竞争对手的优势劣势。2、确定科学的、合理的企业使命与战略目标。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应将研究战略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设立专门机构协助企业主要负责人负责企业战略制定与监督企业战略执行;中小型企业应将研究战略管理列入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职责6范围,并加强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战略必须突出主业的发展、核心业务能力的培育和整体优势的发挥,有利于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形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并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3、做好企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大中型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应严格按照可行性研究的步骤、方法进行,并尽可能聘请有相应资质的外部机构或专家进行;中小型企业应尽可能按照可行性研究的步骤、方法组织企业内部有关员工进行论证。4、建立战略决策的民主制度和责任制度。大中型企业对于重大的战略决策,应由企业决策层集体决策;中小型企业对于重大的战略决策,应由企业高层管理者集体决策。企业对所做出的重大的战略决策,必须形成书面的文件并归档保存。对于致使企业遭受严重损失的战略决策,必须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5、提高企业的战略执行力。企业应制定战略执行的计划,具体落实战略方案。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可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来配置各方面的资源,并应高度重视己制定的企业战略的贯彻落实。在环境没有发生重大改变之前,企业不应轻易改变业已制定的企业战略;在环境确实发生重大改变时,企业则应启动应急计划或方案。(三)倡导企业关心经营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战略管理7的观念与技术。1、倡导大中型企业关注核心能力的培育,促进企业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中小型企业关注基本能力的培育,促进企业不断成长、壮大。2、倡导大中型企业采用战略联盟,实现“双赢”或“多赢”;中小型企业采用柔性生产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3、倡导企业使用平衡计分卡,提高战略执行的效果。三、组织职能管理(一)企业应遵循《公司法》等规定设立组织结构,明确企业内部的职能、职责、权限,确保组织管理规范有序。1、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应遵循《公司法》设立组织结构,上市公司应按《公司法》的特别要求进行组织结构的设立。2、根据企业规模和管理的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管理层级数与管理幅度。3、针对不同企业层级,明确不同的工作职责划分,建立分工合理、指挥有序的企业工作环境。4、合理划分企业的直线职能与参谋职能,建立权责清晰的决策模式和专业化的决策服务机制,在确保决策效率的同时,提高企业决策效果。5、在制度上对企业各项专业职能工作,进行横向的合理分工和协作安排,保证企业各部门工作的整体高效。86、建立规范的组织管理体系,做到指挥领导有序、授权充分而适当、责任清晰有约束、信息沟通快速准确、分工合作规范有效。(二)在组织结构服从战略的前提下,选择适合企业的组织模式,建立正式的组织规则和制度,培育适合自身的企业文化。1、企业应该根据组织结构与行业环境等之间的匹配关系,确保组织内部行为与外部环境变化间的动态均衡。2、根据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业务技术特征等因素,选择符合企业发展战略需要的组织结构模式(如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等组织结构和不同的混合模式等)3、充分考虑企业发展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根据企业所处的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蜕变期选择不同的组织结构。4、建立正式的组织规则和制度,明确工作程序、工作说明、规章与政策等,建立企业行为准则。5、充分考虑企业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营造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培育适合自身的企业文化。(三)倡导企业把握组织变革趋势,以赢得企业竞争优势。1、为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变化,企业可以合理的压缩管理9层级,发展扁平化组织结构,提高企业整体对外部市场的反应速度,降低组织运行成本。2、由决策的集中化向分权化管理方式转变。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重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建立授权机制,提高企业决策的效率。3、适应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合理运用流程再造技术,建立基于流程管理的组织模式。4、根据企业技术、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转化,进行企业文化重塑,引导员工的动机、技能、价值观与企业变革保持一致。5、创建学习型企业。从强调规范化到重视企业创新,在企业内部建立有利于创造性思考的环境,形成合理的知识发现和传递机制,提高对竞争和市场的反应能力。6、合理导入网络型组织、无边界组织、虚拟组织模式,以不同的组织内外部合作或联盟来实现信息和知识的迅速传播和共享,提高企业的竞争灵活性和适应能力。四、技术创新管理(一)遵照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法律规定和创新政策,推动企业产品或工艺创新。1、遵守《专利法》、《著作权法》、《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既要避免侵犯他人知识10产权,又能及时保护自身权益。2、充分利用国家与区域己颁发的创新优惠与支持政策,提高企业创新的效益。3、出口产品的生产和贸易需遵守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公约及进口国法规要求,避免不必要的知识产权纠纷。(二)运用技术创新思想指导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1、企业要成为研究与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企业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企业要积极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2、通过对市场的把握牵引创新活动的方向。市场是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市场和顾客需求是企业追求创新的根本动力,创新成果是否实现商品化生产是检验创新活动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企业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竞争形势的变化,灵活的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目标的创新项目,并承担相应的风险。3、建立企业研究与开发(R&D)机构。大中型企业应建立企业研究与开发(R&D)机构,条件具备的要建立技术中心。中小型企业应有专职的研究与开发(R&D)人员,并有一定研究与11开发(R&D)的装备、经费,同时要注意加强同相关科研单位和大学的技术交流合作。4、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要破除依赖思想,尽早开展以我为主的自主技术创新活动,要舍得在研究与开发上投入人才和资金。大中型企业应逐步掌握所在行业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切实提高竞争力;中小型企业要积极开展自主技术创新活动,尽可能创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5、加强企业研究与开发队伍建设。企业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奖励措施,切实提高企业创新人才的待遇,尽量满足人才的需求,其中首要的就是要满足人才的物质需求。企业应建立起宽容失败的机制,以保证科技人员不会因为一两次失败而遭遇挫折,失去继续从事创新活动的信心和勇气。(三)倡导企业关注前沿技术研究,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1、倡导企业建立宽松的创新文化氛围,促进创新思想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