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讲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先秦史学1、传说、官书和史诗1、传说口耳相传史学的源头传说包含两大类:1)战胜自然灾害和在生产中取得成功的传说治水(禹、女娲)干旱(羿)耕稼(弃,也称为稷或后稷,成了农神)2)氏族由来和氏族、部落间原始战争的传说夏、商、周三个王朝的始祖禹:从鲧腹中生契:简狄吞了燕子的蛋,生了契弃:姜源践巨人迹怀孕所生原始战争(黄帝与蚩尤之战)传说与史学的关系2、官书1)卜辞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官文书。卜辞和金文同史学产生的关系2)《尚书》历史鉴戒《酒诰》“罔(无)敢湎于酒”、“荒腆于酒”“人无于水监(鉴),当于民监”3、史诗,指《诗经》中的《大雅》史诗与史学的关系2、国史和《春秋》1、国史《左传》“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国语》“习于春秋”、“教之春秋”《墨子·明鬼下》“周之春秋”、“燕之春秋”、“齐之春秋”《孟子·离娄下》“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国史的特点及与史学的关系2、《春秋》3、私人历史撰述的发展1、《左传》和《国语》1)《左传》2)《国语》3)《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三传、《春秋外传》2、《竹书纪年》、《世本》和《战国策》1)《竹书纪年》《晋书·武帝纪》载:咸宁五年(279年)冬十月,“汲郡人不准掘魏襄王冢,得竹简小篆古书十余万言,藏于秘府。”束皙、荀勖、和峤、杜预2)《世本》帝系、本纪、世家、传、谱、氏姓、居、作雷学淇、茆泮林两种辑本3)《战国策》4)《战国纵横家书》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3、多种撰述《山海经》、《尧典》和《禹贡》、《仪礼》和《周官礼》4、先秦诸子历史观1、损益史观孔子《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2、复古史观老子《老子·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3、循环史观孟子《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4、进化史观韩非《韩非子·五蠹》把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认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论庄子的历史观》,《史学月刊》2001年增刊《论韩非的历史观》,《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1期《论先秦诸子的重民史观》,《文明研究辑刊》第三辑,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秦汉史学1、秦与汉初历史思想的发展1、秦“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非秦记皆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2、汉初1)陆贾“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同上)“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新语·无为》)“善言古者,合之于今。能述远者,考之于近。故说事者上陈五帝之功,而思之于身;下列桀纣之败,而戒之于己。”(《新语·术事》)2)贾谊“不知守成之数,得之之术也。”(《新书·时变》)“取与守不同术”、“攻守之异势”(《新书·过秦论》)《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天子之无忧,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以侈靡相竟”“移风移俗,使天下回心而向道”3)晁错《举贤良对策》“明于国家大体”,“以古之五帝明之”“通于人事终始”,“以古之三王明之”“直言极谏”,“以五伯之臣明之”“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以秦事明之”“余读陆生《新语》书十二篇,固当时之辩士。‘(《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汉书·贾谊传》)“为国家树长画”、“锐于为国远虑”2、《史记》的“成一家之言”1、生平司马迁(前145,一说前135——约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2、“成一家之言”的条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包含了历史认识、历史内容、历史表述。3、“成一家之言”的内容1)纪传体本纪,12篇,五帝、夏、殷、周、秦、秦始皇、项羽、高祖、吕后、文、景、今上。“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太史公自序》)表,10篇,有世表(《三代世表》,起黄帝,讫西周共和,即公元前841年)、年表(《十二诸侯年表》)、月表(《秦楚之际月表》)“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书,8篇,礼、乐、律、历、天官、河渠、封禅、平准世家,30篇,“辅拂股肱之臣”“忠信行道,以奉主上”列传,70篇,“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2)通史、百科全书3)历史思想“究天人之际”“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耶非耶?”(《伯夷列传》)“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项羽本纪》)“通古今之变”“成败兴坏”总结出“物盛而衰,固其变也”、“物盛而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原始察终,见盛观衰”“事势之流,相激使然”的“自然之验”(《平准书》、《货殖列传》、《太史公自序》)“世异变,成功大”(《六国年表》)4)多民族的历史、政治大一统3、皇朝史的创立1、《汉书》1)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班彪《王命论》,兰台令史,班昭、马续。“汉绍尧运”,“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汉书·叙传》)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共100篇(卷)2)特点“经典之义,在于是也”(《汉书》颜师古注)《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十志:律历、礼乐、刑法、食货、郊祀、天文、五行、地理、沟洫、艺文“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汉书·叙传》)董仲舒“天人感应”“天之正统”“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汉书·司马迁传》)3)史学影响刘知几“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练,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尔迄今,无改斯道”(《史通·六家》)2、《汉纪》30卷,荀悦,仲豫,颍川颍阴(河南许昌)《后汉书·荀淑传》:献帝“好典籍,常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三十篇”,“辞约事详,论辨多美”。魏晋南北朝史学1、史学多途发展的面貌1、史官制度发展、史家辈出大著作、佐著作郎(著作佐郎),修史学士,“史官之尤美,著作之妙选”(《史通·史官建置》)。立言之士2、史书数量剧增、种类繁多《汉书·艺文志》把史书附于《春秋》之后,凡12种,552篇。《隋书·经籍志》四部,史部分13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著录史书817部,13264卷;通计亡书,874部,16558卷(史部后序)2、撰写皇朝史的高潮东汉史12种,司马彪《续汉书》八志30卷、袁宏《后汉纪》、范晔《后汉书》,汪文台《七家后汉书》辑本、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三国史15种,陈寿《三国志》、裴松之《三国志注》晋史23种,纪传体12种、编年体11种,尽佚,乔治忠《众家编年体晋史》。十六国史29种,崔鸿《十六国春秋》,汤球《十六国春秋辑补》南朝史22种,沈约《宋书》、萧子显《齐书》(《南齐书》)北朝史,魏收《魏书》1、《续汉书》八志、《后汉纪》、《后汉书》1)《续汉书》80篇,司马彪,“通综上下,旁贯庶事”(《晋书·司马彪传》),纪、志、传。八志:律历、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百官、舆服,共30篇。刘昭补志入《后汉书》。2)《后汉纪》30卷,袁宏,“言行趣舍,各以类书”3)《后汉书》90卷,纪10卷、传80卷,范晔,“博赡”、“整理未必愧也”,“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尝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耳。”(《狱中与诸甥侄书》)2、《三国志》和《三国志注》1)《三国志》65卷,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晋书·陈寿传》)2)《三国志注》,裴松之,补阙、备异、惩妄、论辩3、《宋书》、《南齐书》、《魏书》《宋书》100卷,纪10卷、传60卷、志30卷,沈约。《南齐书》纪8卷、志11卷、传40卷、序录1卷(已佚),59卷,萧子显“不著一议,而其人品自见”(《廿二史札记》卷9)。《魏书》纪14卷、传96卷、志20卷、例目1卷(已佚),130卷,魏收3、地方史、家史、谱牒、别传1、地方史、民族史、中外交通、域外情况1)“乡人学者,编而记之”、“各志志本国,足以明此一方”(《史通·杂述》)。常璩《华阳国志》12卷2)皇朝史的民族传专篇3)《三国志·魏书》“倭人”传4)僧人西行“求法”,法显《佛国记》2、家史、谱牒、别传1)“高门华胄”(《史通·杂述》),《隋书·经籍志》杂传类《李氏家传》《何氏家传》29种2)刘孝标《世说新语注》46、43。谱学,贾弼、贾匪之、贾渊“三世传学”《姓系簿状》(《南齐书·贾渊传》)。3)“品藻人物”“名教”“风化”。《隋书·经籍志》杂传类高士、高僧、孝子、忠臣、童子、知己、列女、美妇隋唐五代史学1、官修史书成绩斐然1、隋开皇十三年,隋文帝“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隋书·高祖纪下》)2、唐1)五代史唐高祖,梁、陈、魏、齐、周、隋六代史。贞观三年,史馆,梁、陈、齐、周、隋五代史。贞观十年修成。《梁书》56卷:纪6卷、传50卷,姚思廉。《陈书》36卷:纪6卷、传30卷,姚思廉。《北齐书》50卷:纪8卷、传42卷,李百药。《周书》50卷:纪8卷、传42卷,令狐德棻。《隋书》55卷:纪5卷、传50卷,魏征。2)《五代史志》贞观十七年,褚遂良,《隋书》志,高宗显庆元年,长孙无忌。10志30卷,《经籍志》3)《晋书》贞观二十年,《修晋书诏》“虽存记注,而才非良史,事亏实录”。房玄龄,贞观二十二年,纪10卷、志20卷、传70卷、载记30卷。4)《南史》、《北史》显庆四年,李延寿,《南史》80卷:纪10卷、传70卷。《北史》100卷:纪12卷、传88卷。2、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作——《史通》刘知几(661-721)中宗景龙四年(710)1、生平长安二年(702),史职。“任当其职,而吾道不行;见用于时,而美志不遂”,“故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史通·自叙》)2、内容20卷,内篇10卷39篇,外篇10卷13篇,52篇。《体统》、《纰缪》、《弛张》,49篇。3、史学批评理论体系1)关于史书内容的范围《书事》荀悦“立典有五志”:达道义、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干宝:体国经野之言、用兵征伐之权、忠臣烈士孝子贞妇之节、文诰专对之辞、才力技艺殊异。“采二家之所议,征五志之所取,盖记言之所网罗,书事之所总括,粗得于兹矣。”“遗恨”“三科”:叙沿革、明罪恶、旌怪异。“则史氏所载,庶几无缺。”2)关于撰史原则《采撰》“征求异说,采摭群言,然后能成一家”。“寸有所长,实广见闻”,“苟出异端,虚益新事”。“作者恶道听途说之迷理,街谈巷议之损实”,“异辞疑事,学者宜善思之”。《杂述》:“学者博闻,盖在择之而已”。3)关于史书的体裁、体例《序例》:“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国无法,则上下靡定;史无例,则是非莫准”。“诸史之作,不恒厥体”(《六家》),《六家》、《二体》、《杂述》。《六家》“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榷而为论,其流有六”。《尚书》家—记言体;《春秋》家—记事体;《左传》家—“言事相兼,烦省合理”编年体;《国语》家—分国的史体;《史记》家—通史纪传体;《汉书》家—断代纪传体。但《尚书》等四家“其体久废,所可祖述者,唯左氏及《汉书》二家而已”。“二体”:编年体、纪传体(正史)《杂述》专叙“能与正史参行”的“史流之杂著”。“偏记”—“权记当时,不终一代”,如王韶之《晋安帝纪》。“小录”—“独举所知,编为短部”,如戴逵《竹林七贤论》、王粲《汉末英雄记》。“逸事”—补国史之遗逸,谢绰《宋拾遗》。“琐言”—“街谈巷议,时有可观”,刘义庆《世说新语》。“郡书”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