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为什么说教育史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大教育观的最终形成,是否意味着学校的消亡?学校是怎样产生的?你怎样看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你认为教育的基本要素是什么?第一节、教育的概念及其演变教育的概念1、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或是无组织的,系统或零碎的,都是教育。2、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的学校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3、广义与狭义教育的区别广义上的教育是自人类产生以来就有的教育,而狭义上的教育是入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再结合各自概念来回答。一、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1、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主要表现在人的教育活动的有意识性和社会性。2、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的层次上。人通过这种符号系统实现两个方向的社会经验的“类化”:其一是将个体经验总结、抽象、提升并化为类经验;其二是将类化的经验再转注给每个社会个体,使个体获得”类”的经验而类化。3、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现代教育的终身教育观的提出。二、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1、综观教育活动和其他活动,可以发现,教育活动不仅实施者是人,而且活动的对象也是人,是一种“人一人”的关系。这就有别于大部分社会活动。(但也有一些活动也是如此啊)2、尽管有些社会活动(如经济,交谈等)也是“人一一人”的活动。但教育活动的目的具有特殊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培养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进而影响人类发展,这就使具有和其他社会活动有了本质上的区别。3、教育活动的活动方式也有其特殊性。一种特殊的规训的方式。三、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谓学校,就是指进行教育活动的专门机构。学校教育又被称为“狭义的教育”。之所以说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因为:1、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目的性;组织性和系统性;各个环节的规范性)2、学校教育具有专门性。(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专门的教育场所和设备;以学习为专门任务的学生)3、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师资队伍、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形态一、教育的分类1、根据正规化程度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最终会发展到非制度化。2、根据施教机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启蒙性;随机性;个别性)、社会教育(对象全民性;地点广泛性;内容实用性;时间终身性;形式的开放性)。3、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原始社会的教育(融合性;原始性;同一性)、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二、古代学校1、学校的产生(学校是怎样产生的?)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的一次重大事件。主要原因有: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剩余产品:教师)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要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巩固政权;管理国家;精神生活)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类化经验;传播类化后的经验)学校一产生就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明显的优势,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自此之后的教育,基本上也就是专指这种正规的学校教育。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培养政治上的接班人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如六学二馆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六艺、七艺、骑士七技。学校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硬背,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教学。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出现了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如鸿都门学、弦琴学校现代学校3、现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程度加强,现代教育不仅培养政治上需要的人才,也培养劳动者。现代教育逐步走向了大众化道路。现代教育的普及化、民主化向纵深发展。(义务教育、师生关系)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形式。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横向,纵向。4、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民国终生元社现”)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化,社会和个体不断向教育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现代教育也表现出了一些比较明显的趋势。教育终生化。教育概念由狭义向广义发展,教育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大,大教育观的形成是具体标志。教育社会化。表现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普遍化,直接化:教育不仅是教育机构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教育生产化。首先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为密切;其次表现为教育本身生产化(如民办教育、私立教育的兴起)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目前全球教育系统演变的基本规律。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首先,表现为教育的普及化,即实施全民教育政策。其次,追求教育的相对自由,如教育自主权扩大、教材编写灵活等。再次,表现为教育内部民主化,如师生关系的民主化,管理民主化。最后,表现为通过学校加强升迁性的社会流动。教育民主化的另一个表现是,教育成为社会民主化的一个重要阵地,教育民主化必然要求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体制由筛选型、集权型转向综合型。分权型;结构由硬性、封闭性转向弹性、开放性。教育国际化。(国际比较研究;国际合作;教育援助)教育现代化。(观念现代化、功能现代化、内容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化)教育多元化。(教育研究多元化一一问题、取向、方法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文化背景多元化)现代教育的这些发展趋势,有利于教育适应人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第三节、教育的基本要素一、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社会活动。根据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整体系统。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主要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1、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的以影响他入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教育者。但自学校教育产生以后,教育者也就基本上是专指学校教育中的教师。2、受教育者指的是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专指学生,学生是以学习为专门任务的人。3、教育中介笼统的指那些在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和意识形态的东西。包括教育的物质中介,即教育活动中的器物;教育的意识形态中介,如教育内容;风土人情、学校文化;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还有教育者的个人行为、言谈举止等的行为中介。4、三者关系三要素之问既要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中介,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活动是三者的有机结合。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问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相对于教育活动的其他因素而言,他们都是处于主体地位,这是不容质疑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前提。无教则无学,无学亦无教。2、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中介的关系总的来说,在教育者与教育中介的关系中教育者是主体,教育中介是客体。受教育者是教育行为意识中介的直接承受者,是物质中介的直接利用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受教育者是客体。事实上,教育中介能否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基本上取决于受教育者自己。第二章教育学的诞生和发展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2、谈谈教育研究在当代的发展3、怎样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运用到教育中来4、怎样运用研究法、调查法、实验法去研究教育问题第一节、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教育规律与方针政策之间的关系1、教育规律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2、教育方针政策一种正确的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科学的教育原理和一定时期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教育规律。3、一致性4、不同性两者范围不同,教育规律揭示的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而教育方针主要是调节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两者的作用时效不同,教育规律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它普遍存在于教育的一切事实,活动之中,而教育方针则有一定的权宜性,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两者对于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放映的真实性有异。教育规律反映的是教育事实、活动的客观事实性、教育方针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3、教育现象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4、教育问题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考5、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三、普通教育学的任务1、教育学的理论建设。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除了社会与人的发展提出的要求和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外,关键在于普通教育学自身研究的深入与拓展: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由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建立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是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2、教育学的实际运用普通教育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因此,普通教育学既要研究教育问题,掲示教育规律,也要能够回到教育实践中去,指导具体的教育实践,它应当在个体的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方面产生具体的”发展效应”,也应当在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方面产生直接的社会效应。因此,既要一方面要根据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来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服务于四个现代化的需要,服务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学要为个体身心方面的发展提供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提供一些具体实施原则和方法。这些规律、原则和方法一旦在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便将很大提高教育实践的质量和效益,大大提高个体的精神境界和文明程度,从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程,加速四个现代化建设。教育学还必须为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释。它要为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决策参考,为教育制度、教育目的、内容等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原则和方法。是整个教育改革建立在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上。第二节、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发展历程)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自奴隶社会初期开始,在中国经历了三四千年。代表著作包括《论语》、《学记》,其中《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西方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所有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停留在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可以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自l7世纪开始,1623年。英国学者培根首次将教育学划分为一门独立学科,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这一阶段中,教育学已经具有独立的形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教育问题的论述,逐渐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理论的说明,重视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天性,开始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论述教育学问题。但由于历史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