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梳理诗歌艺术手法的类别。2.掌握重要的艺术手法及艺术手法类的解题步骤,规范解答这类诗歌鉴赏题。学习目标艺术手法1修辞方法2表达方式3表现手法4结构技巧修辞方法•1)比喻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2)借代以简代繁,•3)比拟(拟人)描绘形象,表意丰富.•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5)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6)反问•7)设问引人注意,•8)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答:诗句使用比喻手法,把水面比做轻磨过的明镜,倒映着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进而表现出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清溪行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注]清溪、新安江均发源于安徽省境内的河流。结合诗句分析此诗的艺术特色。诗歌的首联和颔联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对比衬托出清溪的更清,并用反问形式强调凸现清溪之清,颈联又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清溪比喻“明镜”,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尾联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由此流露出诗人落寞郁闷的情绪。全诗寓情于景,抒情意味浓。此诗主要通过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来寄寓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并流露出自己不被世俗所容,远游他乡的落寞郁闷的情绪。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入景/寓情于景(“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情景交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借事抒情/即事感怀3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如《咏梅》(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观书有感》。4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咏史言志借古鉴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5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的区别“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1分)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1分)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1分)滁洲西涧韦应物【中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1分)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1分)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1分)【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典型例题】例题:看下面几句诗,都属于哪种抒情方式?“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元】《画菊》)柳词和杜诗是借景抒情,而于诗和郑诗是托物言志。启发:通过比较上述四首诗,我们体会到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有何区别: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例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例2:“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①以乐景写乐情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正衬和反衬)例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例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析】此写景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2以哀景写哀情③例1:“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以乐景写哀情例1:“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分析】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④以哀景写乐情1、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2、白描、细节描写3、衬托(正衬与反衬)、烘托、对比4、虚实(虚实结合、虚实相生),5、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寂),6、侧面虚写/曲写(对写法或主客移位):如以对方写自己(委婉含蓄)描写景物的方法:•一、物象的组合方式(远近、高低、俯仰、上下)•二、画面色彩(明暗、冷暖);•三、动态和静态(动静、声寂);•四、点面、时空。•五、对比、衬托,修辞,联想、想象描写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词的上阕写景,请就作者写景角度的变化作简要分析。由远及近,林断处见到远山,近处见到小池塘;由上到下,空中有白鸟,水中有红蕖;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动的有白鸟、乱蝉,静的有衰草、红蕖。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诗歌语句中常见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亦属于衬托手法),或动静结合。特别是在一些山水诗中,有静景,如山、月等;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静而以动来衬托,有时为写动而以静来衬托。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以“竹喧”“莲动”衬“空山”之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杜甫《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一》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请分析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桥等典型的农村景物,(1分)以动衬静,动静相映,(1分)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人的江南乡村月夜图。(1分)例: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诗后的问题。兰溪棹歌①(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①棹歌:渔民的歌试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参考答案〗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沽,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体现了渔民捕鱼的闲适愉悦的美好心情。答:一、二两句以“水面平”和把湖面比做“明镜”,写出了雨后池塘明净清雅的静态美;三、四两句则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描写了雨后池上的动态美。(1分)全诗以动衬静,静中显动,动静结合中勾勒出一幅雨后池上美景图(1分),从中也流露出诗人对雨后池上之景的怡然之情。(1分)(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①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②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虚实结合诗歌中常见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诗歌中常见的“虚”包括以下三类:诗歌中常见的“虚”包括以下三类: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例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本诗实景与虚景交融,前两句“雪净”“月明”等景是实写,三四两句妙就妙在将《梅花落》的曲名拆开,营造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片片落梅,一夜之间飘满关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鉴赏这首诗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对写法(主客移位)所谓“主客移位”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这是我国古典诗歌常用到的表现手法之一,也称“对写”。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