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季氏将伐颛臾》练习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均无误的一项是A.颛.臾(zhuān)邦域.(yù)社稷.(jì)何以伐为.(wèi)B.彼.相(pǐ)虎兕.(sì)出于柙.(xiá)椟.中(dú)C.安无倾.(qīnɡ)萧.墙(xiāo)干.戈(ɡān)东蒙主D.不能者止.(zhǐ)巅而不扶舍.曰(shè)分崩离析C(A项,“为”读wéi。B项,“彼”读bǐ。D项,巅一颠,“舍”读shě。)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社稷之臣也是:这。B.则修.文德以来之修:修治,修养。C.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夫子:指孔子。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C(应指“季氏”。)3.下列“相”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则将焉用彼相.矣B.杂然相.许C.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C(B、C两项皆为指代性副词,偏指一方,译为“他”;A项搀扶盲人走路的人;D项丞相、宰相。)4.下列各句句式相同的两项是A.是社稷之臣也。B.无乃尔是过与?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D.何以伐为?B、D(BD两项都是宾语前置句。A项是判断句。C项是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5.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舍弃,回避。C.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跌倒。B(A项,过:责备。C项,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D项,倾:倾覆。)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能者.止B.且在邦域之.中矣既来之.则安之C.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D.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D(D项都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A项,助词,表示停顿/代词,……的人;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们,指远人;C项,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连词,表假设关系,那么)7.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B(①是批评冉有的话;⑤指出“季孙之忧”的本质所在。)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2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B.第1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的内容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C.第3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的神情,充分地显示了出来。D(D项文中并无“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2分)那颛臾,从前先王让他做东蒙山的祭主,况且又在鲁国疆域里,是国家的属臣。(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2分)君子就厌恶那种回避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一定要找个借口去做的态度。(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2分)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并非在颛臾,而在鲁国内部呀。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田常欲作乱(造反)于齐(介宾后置),惮(忌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代,他们的)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是)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田常打算在齐国造反,忌惮高固、国佐、鲍叔牙、晏婴四大家族的势力,所以调动他们的军队打算讨伐鲁国。孔子听说后,对他的弟子说:“鲁国,是我们祖先的坟墓所处的地方,是我们的祖国,国家如此危难,你们为什么不采取行动呢?”子路请求出使齐国,孔子阻止了他。子张、子石也请求前去,孔子没有答应。子贡请求前去,孔子准许了。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取独)伐鲁过(错误的)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矮),其地狭以泄(低洼),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军民)又恶(厌恶)甲兵之事,(因此)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挑选--强大的、强壮的)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介,拿、用)(之)教常,何也?”子贡于是出发,到了齐国,对田常说:“你讨伐鲁国是错误的。鲁国,是很难讨伐的国家,它城墙又薄又矮,它的土地又小又洼,它的国君愚蠢不施仁政,它的大臣虚伪而且没有用处,它的军民又都讨厌战争,因此不能和它作战。您不如去讨伐吴国。吴国,城墙又高又厚,土地又广又深,兵甲又硬又新,士兵们强壮而军粮充足,精良的武器和士兵都在吴国,又派贤明的大夫防守,因此容易讨伐。”田常勃然大怒说:“你说的困难的,是别人认为容易的;你说的容易的,是别人认为困难的。你告诉我这些话,为什么?”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受封赏)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形-动,扩大)齐,战胜以骄(使...骄纵)主,破国以尊(使...尊贵)臣,而君之功不与②(不在其中)焉,则.(就)交日(一天天地)疏于主(介宾后置)。是君【上】骄主心,【.下】.恣.(使...放纵)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您)【上】与主有卻,【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责备,非难),孤主//制齐者唯君也。”子贡说:“我听说,国内有忧患的就攻打强国,国外有忧患的就去攻打弱国。如今您的忧虑在国内。我又听说您有三次受封的机会都没有成功,是因为有大臣不拥护你。如今若是打胜了,你的国君就更骄纵,占领了鲁国土地,你国的大臣就会更尊贵,但是您的功劳不在其中,而且会更加被国君疏远。因此您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们放纵无羁,再求成大事,太难了。君主骄横就会胁迫下臣,下臣骄纵就威胁君主,因此你是对上和国君有隔阂,对下和大臣有争斗。这样,您在齐国立足就很危险了。所以说不如讨伐吴国。讨伐吴国取得不了胜利,士兵在国外战死,大臣在内部空虚,因此你在上就没有了强大的大臣作为政敌,在下就没有士兵百姓的反对,孤立国君控制齐国的就只3有您了。”田常曰:“善。虽然(虽然这样),吾兵(军队)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请让我)往使(出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带领)兵迎(迎战)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田常说:“很好。就算这样,我的军队已经向鲁国进发了,再调转去攻打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先按兵不动,不要对鲁国开战,请让我去出使吴国,劝说吴王救援鲁国并讨伐齐国,您因此带兵和吴国交战。”田常答应了,让子贡出使南方的吴国,去见吴王。子贡一出,存(使...保全)鲁,乱(使...混乱)齐,破(使...被攻破)吴,强(使...强大)晋而霸(使...称霸)越。子贡一挺身而出,就使鲁国得以保全,使齐国产生内乱,使吴国被打败,使晋国强大、越国称霸。(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注】①高、国、鲍、晏: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②不与:不在其中。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选:挑选,这里是强壮、强大的意思。B.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封:封赏,这里是“受封赏”的意思。C.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恣:放纵,这里是“使……放纵”的意思。D.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过:过错,这里是“犯过错”的意思。D(过:责备,非难。)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移其.兵欲以伐鲁其.皆出于此乎B.君之.伐鲁过矣邻之.厚,君之薄也C.而以.教常,何也请以.剑舞D.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王故木受绳则.直A(A项,前者为代词,指“他们的”,后者为副词,“大概”;B项,均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均为介词“用、拿”;D项,均为连词,表承接关系,“就”。)12.下列句子中,属于子贡劝说田常不要攻打鲁国的理由的一项是()①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②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③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④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⑤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⑥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B(①是孔子希望弟子制止田常伐鲁的理由;⑤是子贡劝说田常伐吴的好处;⑥是子贡跟田常请求出使吴国。)1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田常想要作乱,但忌惮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就带兵去讨伐鲁国,名为伐鲁,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B.当鲁国即将遭受齐国进攻之时,孔子的三言两语,就表现出他为保卫祖国,号召、激励弟子为国排忧解难的动人形象。C.子贡的说辞,指陈利害,纵横捭阖,道理奇特而切中要害,充分展现了子贡口齿伶俐、巧于辞令、胸有韬略和擅长游说的才能。D.田常之所以改变主意,同意攻打吴国,是因为吴国比鲁国强大,攻打强大的国家,他作乱的阴谋才容易实现,他自己才会真正受益。A(A项,“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于文中无依据。)14.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2分)鲁国,是我们祖先的坟墓所处的地方,是我们的祖国,国家如此危难,你们为什么不采取行动呢?(2)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2分)就算这样,我的军队已经向鲁国进发了,再调转去攻打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