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技巧(二)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张玉凤2010.12.29第一部分:认清孩子的行为•前提:•父母的感觉和孩子的行为要相互区分,父母协助孩子改变的是行为。•什么是行为——行为是思想的外在表现,一般是可以看见的、可以听见的。•父母的感觉——是指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产生的主观、带有感情色彩的评价、判断。•辨别“行为”与“评价”•父母说:“你这孩子真调皮”。•“孩子今天早上自己叠被子了。”家长咨询的问题•1、我的孩子好动,一会儿也静不下来。•2、我的孩子总是喜欢看电视,就是不爱做作业。•3、我的孩子很任性,总是和我对抗。•4、我的孩子很淘气,在外面好跟人家打架。•5、我的孩子很体贴父母,特别讨人喜欢。•6、我的孩子做完作业从不检查,一点责任心都没有。行为的判断方法:•★可以用照相机拍下来的——可以看得到的。•★可以用录音机录下来的——可以听得到的。•行为和感觉的关系:•行为产生影响,影响带来感觉。可接受行为•孩子所有能带给父母正面的情绪,比如愉快的、幸福的、平和的等行为。•如:•孩子放学一到家,就打开书包做作业。•孩子做完作业后,帮父母做些家务。•孩子和小朋友小声讨论问题。•16岁的儿子单独骑车上学。•请写出:自己孩子有哪些行为是你可接受的?不可接受行为•孩子所有带给父母“不安、生气、烦恼、疲倦、愤怒、担忧、压力”等负面情绪的行为。•如:•孩子放学一回到家,就去打游戏,而且一玩就是3个小时。•孩子一边做作业,一边把电视机打开,而且声音很响。•孩子把作业本扔得乱七八糟;•孩子在很冷的天气里坚持穿裙子。•请写出:自己孩子有哪些行为是你不可接受的?虚伪接受的行为:•父母对孩子的有些行为表面上能接受,但同时心里产生不愉快感。•如:•应孩子的要求带孩子到公园玩,但内心想着孩子的作业还没做完,对孩子产生不耐烦情绪,表现冷漠。•女儿征求父母的同意到同学家过夜,回来后母亲面色阴沉,不愿和女儿说话。•★虚伪接受的本质:仍是对孩子行为的不接受。行为的划分•行为窗•可接受的•不可接受的孩子的所有行为可接受不可接受行为接纳线•影响行为接纳线上下移动的因素:•1.对象的变化(1)不同的对象,父母接纳程度不同:15岁的哥哥骑车去学校。10岁的妹妹也要骑车去。(2)年龄不同,父母接纳程度不同:1岁孩子大小便,解在身上;5岁孩子大小便,解在身上。3岁孩子看动画片;15岁时看动画片。行为接纳线(3)性别的不同,父母接纳的程度不同:男孩子剃光头女孩子剃光头2、环境的变化:孩子在操场玩踢球;孩子在客厅玩踢球。孩子一大早看电视;孩子晚上七点看电视。行为接纳线•3、父母的心理状况:•父母开心时,看到孩子在玩;•父母不开心时,看到孩子在玩。•总之,行为接纳线的上下变动,受对象(孩子)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父母的心理状况等三大因素影响。父母对孩子行为接纳线浮动的正确程度:•父母受到自我因素的影响而对孩子采取前后不一致的态度是不可避免的。•父母对不同环境中的同一行为不必要采取相同的态度。•父母双方的态度不必永远保持一致。父母态度不一致–父母没有必要都接受不同环境中的相同行为。孩子在不同环境中的相同行为,对父母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父母很难都接受或都不接受,应视具体环境而决定。–父母双方的态度不会永远保持一致。对孩子的某一行为,父母双方由于各自的背景不同,看法也无法永远保持一致。最佳的方法是每个人应真诚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面对孩子的问题。第三部分:划分问题的归属•许多父母总认为自己有责任去解决孩子的问题,而不是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了解问题的归属原则会使我们改变对孩子的行为。判断标准•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谁有不舒服的感觉、有情绪、有困扰,说明谁有问题。亲子状态•父母与孩子相处可以分为三种状况:•1.父母有问题;•2.孩子有问题;•3.双方无问题。孩子有问题•孩子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有不舒服的感觉、有情绪、有困扰(烦恼、沮丧、生气、焦虑等不舒服的感觉)。“孩子有问题”并不是说孩子做错了什么,也不一定与父母有关。举例•孩子在学校体育比赛中没有获奖,感到很沮丧。•快要考试了,孩子感到很紧张。•数学上有难题,孩子思考了很长时间也没解答出来。•孩子想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又担心作业做不完,感到很犹豫。•思考:还有哪些?父母有问题•孩子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但是他的行为干扰到了父母,父母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有不舒服的感觉、有情绪、有困扰(烦恼、生气、焦躁不安等情绪)。•孩子的行为妨碍了父母的需求,父母无法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此时父母不接受孩子的行为。举例•孩子在客厅的墙壁上胡写乱画。•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太长,忘了写作业。•孩子边玩边做作业,很晚才能睡觉。•孩子在放音乐,声音大得连父母相互说话都听不见。•思考:还有哪些?双方无问题•孩子的内在需求得到了满足,他的行为也没有干扰到父母,同时,父母的内在需求也得到了满足,双方都没有困惑,都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亲子沟通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推动亲子双方都没有问题。孩子有问题•假如你有一个15岁的孩子,有一天晚上吃饭时,他对你说:“我感觉学习一点意思都没有,老师教的东西一点用处都没有。我将来也不想考大学了,要挣大钱不一定要上大学,现在有很多亿万富翁都没上过大学,我还不如早一点到社会上去闯闯。”•问题:现在在纸上写下你对这一信息的语言反应。你准备用什么具体的话语对孩子进行回答。•假如你有一个10岁的女儿,她对你说:“我现在心里很烦,我不知道我做错了什么,以前燕燕跟我好,我们总是在一块玩,可是她现在不跟我玩了。我去找她玩,她也不理我。她总是跟玲玲玩,她们俩在一块玩得很开心,我独自一个人孤零零地在一边。我恨她们俩。”•问题:现在在纸上写下听了这番话后你对女儿说的话。•假如你有一个12岁的女儿,有一天你让她帮你做家务,她对你说:“我为什么要拖地板、清理垃圾?明明的妈妈就不让他做这样的事,你不公平,孩子不该干那么多的活,别孩子都不干这些脏活。”•问题:现在在纸上写下听了这番话后你对女儿说的话。•假设你有一个5岁儿子,有一天你的两位老朋友来访,晚饭后,你与爱人和两位客人聊天,你的儿子被冷落在一边,他显得有些烦躁。正当你们4位聊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小孩大喊一声:“你们这些家伙都是大傻瓜!我恨你们。”•问题:在纸上写下你听了这句话后要对孩子说的话。提醒•当孩子处在问题之中,父母会不由自主地被带进去,根据自己的知识或经验给孩子提供帮助,比如“教导”、“询问”、“建议”、“赞美”等。•虽然父母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但是这些协助方式并不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反而会制造出更多的困扰,导致沟通无法继续进行。沟通中的12个绊脚石•了解模式:1·名称;2.解释;3.典型语言;4.传达信息;5.可能造成后果。1、命令、指示、指挥•解释:告诉孩子去做什么事情或不许做什么事情,给他下命令,指挥他。•典型语言:“你现在必须做作业!”“你现在马上停止玩游戏!”“我不管别的父母如何做,你必须打扫院子!”“从现在起不许用那种态度跟妈妈讲话!”“你不能再哭!”“只有做完作业才能出去玩!”•所传达的信息:•★这些信息告诉孩子他的感情和需要都是不重要的;他必须遵从父母的感情需要。•★它们传达的意思是不接受孩子当时的行为。•★它们使孩子产生对父母权力的惧怕。孩子听到的是比他强大的人威胁要伤害他•★它们可能使孩子感到反感或是愤怒,常常引起孩子发泄敌视情绪、发怒、反击、抵抗、考验父母的意志。•★它们向孩子传达这样的信息:父母不相信孩子自己的判断力和能力。•可能造成的后果:•●会使双方沟通不良,伤害孩子自尊,造成孩子的自我否定;•●让孩子没有责任感,让孩子觉得父母应该为自己负责任;•●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报复行为。2、警告、责备、威胁•解释:以警告、责备或威胁的语气告诉孩子如果他做了某件事情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典型语言:•“你不听话,就让你爸爸打你!”•“如果那样做你会后悔的!”•“再说一句那样的话,就给我离开房间!”•“不听我的话,你会后悔的!”•“再考不及格,看我怎么收拾你!”•所传达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够让孩子感到害怕和顺从。•★它们会和命令、指示和指挥一样招致反感和敌视。•★它们传达的意思是父母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和愿望。•★对于父母的警告或是威胁,孩子有时会说,“我不管,我就是要这样。”•★这些信息同样使孩子想考验一下父母威胁的坚定性。孩子被警告不要做某些事情,但有时他们会忍不住诱惑,想亲自看看父母预见的后果会不会真的发生。•可能造成的后果:●造成沟通不良;●孩子会因为害怕而顺从;●威胁的结果会使孩子产生“侥幸”的心理,学会投机,甚至欺骗;●会导致孩子的愤怒、生气或者孤僻,没有主见。3、说教、规劝、教训•解释:告诉孩子他应该如何做。•典型语言:•“你不应该用那样的口气跟老师说话!”•“考不上大学,将来是不会有出息的!”•“你应当象玲玲那样把字写得工工整整的。”•“你要学会懂礼貌,尊重长辈。”•“我象你这么大的时候,学习是很努力的,哪象你这样懒散!”•所传达信息:★这些信息是要让孩子承受外界施加的权威、职责或义务。对“应该”、“应当”和“必须”这样的措辞,孩子可能会进行更加强烈的抵抗,可能会更加强烈坚持自己的立场。★它们可能使孩子感到父母不相信他们的判断力——他最好还是接受别人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它们可能引起孩子的内疚感——他是个“坏孩子”。★它们可能使孩子觉得,父母不相信他有能力评判别人的计划或是价值观是否正确。•可能造成的后果:●会造成孩子过重的负担或罪恶感;●会养成孩子“自我防卫”的态度,不信任感●会导致孩子退缩、疏远或反抗4、建议、提忠告、提供解决方法•解释:向孩子提出自己的主张或提供父母解决的方法,供孩子参考。•典型语言:•“你最好先做完数学作业再做语文作业。”•“如果是我,我肯定不理他。”•“我建议你去找老师谈谈。”•“当你不开心的时候,你就去听听故事,看看电视,找同学聊聊天。”•“玲玲不理你,你可以找别的小朋友去玩嘛!”•所传达的信息:★在孩子看来,这样的信息表明,父母对孩子的判断力或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信心。★它们可能使孩子更加依赖父母而不去独立思考。有时孩子强烈反对父母的主意和忠告。★提出忠告有时表明你比孩子优越孩子也会产生自卑的感觉。★提出忠告使孩子感到他的父母一点儿也不理解他。★提出忠告有时会导致孩子完全听从父母的意见而不去考虑自己的看法。•可能造成的后果:●暗示孩子不具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会阻碍孩子自己去面对问题,想出解决方法并且采取实际的行动;●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或反抗心。·5、说服、教育、争论、辨驳•解释:用事实、道理说服,用反驳手段、逻辑知识或父母自己的意见去影响孩子。•典型语言:•“上大学将你人生最美好的经历。”•“孩子必须学会与人相处。”•“我们还是看看大学毕业生的例子吧!”•“如果孩子学会在家里负责任,长大成人后就会有责任心。”•“我像你这么大时,我做的事情是你的两倍。”•所传达的信息:★竭力教导另一个人的做法常常使“学生”感到你在贬低他,使他显得低人一等,显得没有能耐。★讲道理和摆事实常常使孩子产生防范心理和怨恨情绪。★孩子和大人一样,很少喜欢别人说他们的不是,因而他们始终极力捍卫着自己的立场。★一般来说,孩子痛恨父母教训人。★孩子常常采取极端方法,轻视父母陈述的事实。★对于父母坚持要传授给孩子的真理,孩子常常早已了如指掌。★把他们当成一无所知的孩子令他们愤恨。★有时候,孩子更愿意逃避现实。•可能产生的后果:●会造成孩子的防卫态度与对抗心理;●通常会造成孩子反抗父母,不听父母的话;●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不好的、错误的,失去自信。6、贴标签、评判、责备•解释:对孩子进行负面评价。•典型语言:•“你总是偷懒!”•“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就是不诚实!”•“你怎么老是这么拖拖拉拉!”•“都这么大了,怎么还不懂事!”•所传达的信息:★这些信息最可能使孩子觉得自己无能、落后、愚蠢、没用、拙劣。孩子的自我看法是由父母对他的判断和评价形成的。父母如何评价孩子,孩子就会如何评价自己。★批评招致反批评★评价孩子极易造成孩子不愿意吐露自己的感情,或是把事情掩盖起来不让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