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2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湖南省永州市一中:罗飞龙第2页共12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四、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防治。关于荒漠化的概念,各种教材中有不同的提法,本教材中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荒漠化的成因,教材中通过学生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将平时生活中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合,得出结论,这样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中关于荒漠化是这样界定的:“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把风沙活动、水蚀(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等都归类于荒漠化,并指出水土流失作为荒漠化形成的重要过程正受到各国的关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把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并列提出,即没有把水土流失归属于荒漠化。因此,可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荒漠化看作为土地沙质荒漠化,即沙漠化。关于荒漠化的概念,教材中又定义为:荒漠化包括风蚀、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生态破坏。教材的两个活动,是教材内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应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讨论“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使土地荒漠化”这个观点,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土地荒漠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教材内容中以阅读加活动的形式呈现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充分运用地图、地理数据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分析得出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西北地区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经济较落后的省份之一,近几十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教材中适时、适度地安排了一个活动,通过阅读“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并巧设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以此了解我国的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灾难,关于“荒漠化的危害”,教材内容中首先介绍了世界各国及我国受荒漠化危害的现状,然后重点讲述了荒漠化对我国的危害。这种编写方法一改过去比较第3页共12页系统的纯理论的教材编写法,而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相对熟悉的地理事象人手,通过案例,进行简单的剖析,把更多的空间留给了学生,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楼兰古国的神秘消失,是多少人极为感兴趣的话题,教材中的这一段阅读材料简单地介绍了楼兰的发展史,恰到好处地给学生以回答,为激发学生课后的求知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习区域的问题,了解区域的问题,是为解决区域问题、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打下基础。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是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给我国北方生态环境、农牧业生产、社会和相关产业以及世界的环境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已经引起社会民众的广泛关心。“荒漠化的防治”部分,教材内容从国际、国内等方面介绍了防治荒漠化的重大举措,如,联合国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我国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通过“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巨大成就和它的重要作用,向学生进行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让学生了解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本部分的活动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以阅读材料的形式把“科尔沁草原的环境变化”呈现给学生,所设的两个开放性较强的问题,一方面刺激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知识定位。最后的两个问题设计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解决“荒漠化问题”对策的了解,再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讨论,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升华了学生的认识。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因。3.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4.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2.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3.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六、教学重点1.荒漠化产生的主要人为原因2.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七、教学难点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荒漠化形成的影响,以及这两种因素作用的区别。八、教学方法(1)展示景观照片;(2)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第4页共12页(3)通过地理图表、地理学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九、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PPT展示】我国南方青山绿水景观图片。【提问】:我国西北景观又是怎样的呢?【PPT展示】西北景观。【提问】: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不断受到沙尘暴的袭击,而且发生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形成的强度和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重。你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学生回答)这是土地荒漠化的结果。【承转】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这一问题,已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方面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对西北荒漠化有一个直观认识。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讲授新课探究活动1【板书】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板书】(一)荒漠化的含义学生阅读P36“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状,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荒漠化?2.荒漠化的表现有哪些?3.荒漠化有哪些类型?【PPT展示】西北荒漠化,云贵石漠化,西北草场退化,红色荒漠化景观。【承转】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采取有利措施进行荒漠化的预防和治理、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谋求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板书】(二)荒漠化的成因【PPT展示】:西北地区位置和地形图,我国干湿状况图,季风区分布图,播放有关黄土高原和西北地区水土流失与土地沙漠化等方面的录像,讨论、思考以下问题:1.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答案】.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远;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河流以内流河为主;植被稀疏,以耐旱的植被为主,根系发达,叶片小甚至退化;植被从东向西表现为森林草原→草原→草甸草原→戈壁→沙漠。2.从干湿地区来看,西北地区属于哪一种类型?3.西北地区从东向西,降水量有何变化规律?培养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快乐和分析现象的能力。第5页共12页4.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答案】(1)自然原因:①处于平原向高原、湿润向干旱、森林向草原、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脆弱;②由较细的粉砂粒组成,土质疏松,空隙很多;③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④地质灾害频发,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加剧了水土流失。(2)人为原因:①生产力水平低,耕作方式落后,土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有限;②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③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使原来的林草植被遭到破坏;④露天开矿导致大面积开挖表土,使矿区周围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⑤无计划地建窑洞、修路及建设水利设施等加剧了水土流失;⑥长时间的农业垦荒及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破坏了大量植被。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过程中,人类扮演了“帮凶”的角色,且起主要作用。5.有人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对此,你看法如何?说出你的理由。6.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有哪些?【教师点评】西北地区深居北半球中纬度内陆,水分条件自东向西递减,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过度干旱,温带荒漠面积广大。由此可见,荒漠化的形成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板书】1.自然原因(1)气候干旱一深居内陆,降水稀少(2)大风频繁一内陆高原(3)地表疏松一植被覆盖率低,地表多为沙质物质【承转】干旱、半干旱的气候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也促使荒漠化加剧,那么,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探究活动2【板书】2.人为原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PPT展示】【资料一】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塔里木盆地边缘人口剧增,大量开垦农田、建设果园、大办工厂、扩大城市规模,人们通过打机井抽取地下水、引河水灌溉等方式,以保证生产和生活用水。过度取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截流大量生态水变成生产生活用水,使塔里木河九大水系的干流失去地表水,最终使下游的大片沼泽干涸,大面积天然固沙植物枯死,使原本是沉沙落沙地区变成了现在的扬沙地区。如该区的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方圆3000多千米的大湖泊,生长着多类植物群落,因为在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上游兴建起200余座大小水库、500余条大小引水渠,严重改变了水体分配的自然常规,致使塔里木河下游最终彻底断流。罗布泊也因无水源补给,在气候干燥、通过案例,提高学生从材料、影像中分析第6页共12页高温,年蒸发量不断上升的作用下,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干涸,最终变成一片死海,大面积的胡杨林枯死在干涸的土地上。【资料二】公元3世纪以前,楼兰及其周围地区河湖众多,胡杨林茂盛,土地肥美,楼兰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但到了公元4世纪,楼兰的名字突然从中外文献中销声匿迹了。如今,人们看到距塔里木河尾闾不远处,楼兰古城的遗址默默静卧,残垣断壁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沧桑。【资料三】①开垦农田。近50年来,由于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在内蒙古草原上曾掀起四次大的“开草为田”高潮。据自治区城调队调查,第一次是1949一1952年;第二次是三年困难时期,即1959一1961年;第三次是十年动乱时期,即1966—1976年,在“牧民不吃亏心粮”的口号下,大力开垦草原;第四次是1988年以后,内蒙古的中东部地区大规模地开垦草原。除此四次高潮外,零星开荒在内蒙古始终没有间断过,造成约5000万亩的优质天然草原受到破坏,有相当一部分目前已经沙化,由丰美的草原变成目前的扬沙源头。②为了“种草”开垦草原。人们为了获得更大的产草量,不顾客观条件,在没有灌溉条件下大量开垦优质的多年生草原群落,种植单一的人工牧草品种。其结果,人工草地的牧草在秋季收割后,草地的表土仍像农田一样裸露出来,经漫长的冬春季大风的吹蚀,大量的土壤和有机质被刮走,人工草地就变成了沙化地。③为了“种树”而垦草。内蒙古的许多地方为了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不顾客观规律,曾几度大面积开垦天然草地种植乔木或经济林。结果凡在降水300毫米以下无灌溉条件的地方种植乔木的无一没有失败的。不但劳民伤财,树没有种成,反而造成大面积草原的退化和沙化。以上三种情况在内蒙古比较典型,在西北、华北的其他省区也不少见,群众说:“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墚。”这种违背自然规律,导致大面积生态恶化的行为应当认真反思。【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