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及答案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观点(1)物质观: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论);(2)时空观: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自然物和时间、空间都是不变的;(3)运动观:运动是物质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4)因果观: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5)相互作用观:粒子间或由其构成的物体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特征(1)唯物主义:世界是物质的,从自然本身来理解自然;(2)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3)机械论:把万物都看成机器(浅薄的机械论),或一切现象都可以用力来解释(深层的机械论);(4)决定论:自然界中的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原因(宿命论);(5)还原论:认为复杂系统、事物、现象可通过将其化解为各部分之组合的方法加以理解和描述,还原论的思想造成了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从而否定了自然的复杂性。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有哪些?自然科学基础: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原子论与元素周期律。3.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1)组成:系统所有组成元素的集合,单一元素不能构成系统,不同元素会形成不同的系统。(2)基本组成:对研究目的来说,显得特别重要或无需再分解的层次的组成。(3)结构:系统组成元素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总和,是系统组成元素相互结合的方式。(4)环境:与系统发生作用,且不属于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环境为系统提供生存条件,控制系统的发展变化;环境会诱发或迫使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系统的功能。(5)功能: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行为、特征、能力和作用的总称。系统的功能是系统本身所固有的,但要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表现出来。(6)相互关系: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环境是系统功能存在和实现的条件,而不是决定其功能的内在依据;边界性质将会影响系统的功能的发挥,而不影响系统的结构。组成元素是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不直接决定系统的功能。系统整体的功能是组成元素间协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些组成元素间的作用即系统的结构。4.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1)加和性关系: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系统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独立存在,整体保留了其组成部分单独存在时所具有的某些属性,致使整体和部分间存在有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2)非加和性关系,即整体突现性:系统整体中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造成部分中旧质的消失而在整体中产生出新质,因此,系统中的整体与部分间又存在着质的间断性与量的不守恒性(非加和性关系,系统的根本特性),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5.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主要观点(1)人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员,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2)大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内在价值;(3)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核心思想(1)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2)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3)生态系统的利益包含并高于人类的利益;(4)维护生态系统繁荣稳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伦理原则;(5)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特征全球性、批判性、和谐性。6.关于科学的本质特征,西方有哪些基本理论?科学的本质特征:(1)就科学活动的成果而言,科学是由概念、规律和理论等组成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知识体系。具有通用性、共享性。(2)就科学活动本身而言,科学是一种以探索客观世界规律为目的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探索性、创造性、预见性。(3)就科学成果的社会应用而言,科学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具有一般生产力的特点。基本理论:关于科学的本质特征,西方哲学思考经过了从实证主义到逻辑实证主义再到证伪主义、精致证伪主义、历史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演变历程,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对科学的理解。7.技术的本质特征(1)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技术是对自然规律的运用,目的总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技术的应用明显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教育、民族传统等社会条件的影响;(2)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技术的主体要素指人类在技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活动能力,包括经验、技能、技术知识和理论,客体要素主要指以工具、机器设备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客观技术要素;(3)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人类在运用技术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同时改变着自身,特别是使人所特有的思维能力得以不断变化;(4)本身有一个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人们在社会各种因素制约下发挥创造力,通过原理和方案的构思,形成构想和设计技术,再通过试验与研制,最终将潜在的技术转化为现实的技术。8.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发展模式(1)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2)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3)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动力(1)外部动力一方面表现在社会生产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研究成果的运用,另一方面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2)内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理论的争论,及与实验发展的不平衡,从而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理论;(3)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9.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发展模式:在不同动力机制作用下,技术体现出以下发展模式:科学理论导向型、社会需要导向型、现象发现导向型、日常改进型。动力(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0.演绎法的缺陷是什么?归纳与演绎的辩证关系缺陷(1)演绎法也有其局限,推理结论的可靠性受前提(归纳的结论)的制约,而前提是否正确在演绎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2)演绎方法是一种创造性较小的方法,结论包含在前提中,结论所提供的知识不会超出前提的范围。辩证关系(1)演绎必须以归纳为基础。人们先运用归纳的方法,将个别事物概括出一般原理,演绎才能从这一般原理出发。演绎是以归纳所得出的结论为前提的,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2)归纳必须以演绎为指导。人们在为归纳作准备而搜集经验材料时,必须以一定的理论原则为指导,才能按照确定的方向,有目的地进行搜集,否则会迷失方向。(3)归纳和演绎相互渗透和转化。思维过程中,归纳和演绎并不是绝对分离的,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既有归纳又有演绎,归纳与演绎相互连结、相互渗透、相互转化。11.归纳法的含义以及休谟、波普尔对归纳法的批判含义归纳法是从个别事物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方法,是在考察某类事物部分对象的基础上,抽取其共性并推广到该类全体,从而形成关于该类对象一般性认识的一种推理。批判(1)休谟问题:无论支持结论的例证的数量和种类有多少,都不可能证明该结论必然成立,最多只能获得相对的确证和满意度。因此,通过归纳获得的结论未必是可靠的,在运用该结论时必须保持谨慎的怀疑态度。(2)波普尔的观点:否定归纳法,认为足够数量的单称断定不能代表全称断定,足够数量的具体现象不能代表抽象规律,用系统科学的语言表述就是元素的总和不能代表系统整体。12.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观察渗透理论)(1)理论在观察中发挥定向作用;(2)理论在观察中发挥加工改造作用;(3)观察对象的内容是客观的,是第一性的,完全依赖于理论的观察不存在。实验与理论的关系(1)科学实验哲学提出,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力,实验并不是理论的附属品。(2)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有更强的实践性,因而具有更基础的地位;(3)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4)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实验更具理性色彩。13.科学仪器的作用(1)科学仪器、工具和设备对于科学技术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进行科学实验时,科研之成败决定于探测实验方法及仪器设备的研制。(2)科学仪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倍增器、指示剂和先行官。(3)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物质性科学实践,其中科学仪器具有突出的地位。14.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变迁(1)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乃至科技革命的发生,极大的提升了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增强了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依赖性,为适应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社会生产力的新特点,每个国家都需要对生产关系进行一系列的调整。(2)促进人类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类最终走向自由、解放的杠杆的科学技术,能够增进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3)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以现代科学革命为基础,新技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继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各种新兴科学技术,如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基因技术、纳米技术等得到迅猛发展和广泛的社会应用,并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15.科学技术与人类的发展。(1)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技术异化的根源并不在于其自身或其物化,而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逻辑,其使得技术的使用成为资本家阶级攫取利润、霸权的工具;(2)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如实地指出了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性,对科学技术的全面认识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法兰克福学派将对科学技术异化的批判转变为对科学技术本身的批判和否定,掩盖了科学技术异化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把经济、社会问题转换为文化问题,消解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批判,偏离了马克思,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走向了社会批判初衷的反面;(3)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就必须把技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非理性动力中解放出来,生态马克思主义总体上是合理的,但也存在不足,需要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