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生教学意图课题我们周围的土壤重难点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教材分析本课学生需要了解土壤是各种物体的混合物,土壤中既有沙石土,也有动植物残体。了解土壤中的居民及它们在干什么。教学目标1、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2、知道土壤里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3、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4、认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5、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程序教学活动教学意图教师学生组织教学提问引入引导学生思考讲授新课1、实验前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对土壤知道些什么?我们可能在土壤里发现什么?1、记录自己在挖土过程中所看到的,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收获。2、观察土壤的样品,完成观察记录。3、学生讨论自己的研究方法。4、汇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合作探究的精神。实验操作1、告诉学生去干什么,向学生交代安全注意事项。2、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一块空地去挖土。3、带领学生观察土壤样品,4、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课桌用报纸铺好后,让每组的材料员到班级的资源角取土壤样品。1、采集土壤样品。2、清理现场,恢复土地原来的样子。3、用放大镜观察土壤样品,然后两人合作,一个人观察,一个人记录。实验操作延伸与拓展提问:现在你们已经观察过土壤,你们想研究关于土壤的什么新问题?1、学生提问题。2、学生对所提问题分类,然后讨论这些问题中哪些可以通过查资料获得答案,哪些可以回家作为一项长期观察的任务进行,哪些可以当场完成研究任务。评价反思对本教案的意见或建议课题土壤的保护重难点1、了解土壤为人类(生命)提供了仕么?2、了解人类的行为对土壤造成了什么危害。3、激发学生为保护土壤而行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材分析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了解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仕么,为生命提供了什么,了解人类的行为对土壤造成了什么危害。并由此引发学生的行为变化,引发学生为保护土壤而行动。教学目标1能够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够差异讨论。、2、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3、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4、知道垃圾等对土壤的危害5、意识到土壤的重要,能够感激土壤6、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教学程序教学活动教学意图教师学生组织教学问题导入:想知道土壤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吗?激发学生的兴趣讲授新课一:出示讨论。1、土壤里生长的哪些东西直接提供给我们人类?2、土壤里的那些东西被动物们利用了?3、我们的生活里的哪些产品来自土壤?二、小结。小组活动。小组阅读自己的“土壤资料”卡片。讨论、交流自己的新发现。汇报。让学生了解土壤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来充分交流。实验操作一.出示图片资料。二.提问:人们的这些活动会破坏土壤吗?三.演示实验。1、洗涤剂对土壤的影响;2、电池对土壤中生物的影响;3、农药对土壤生物的影响;五.出示讨论:1、根据以上现象讨论自己应该怎样做才对?2、你看到过那些破坏土壤的行为和现象3.我们家乡土壤被破坏的程度?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回出现什么现象?观察、交流自己的新发现。汇报观察、讨论、谈看法。同桌讨论、汇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由此延伸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发展经济方面的行为。延伸与拓展一、提问:我们能为土壤作什么?二、作业布置:1、办一份宣传小报。2、组织班级的实际行动。激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愿望并附诸实际行动。评价反思对本教案的意见或建议课题肥沃的土壤重难点1、死的动物如何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变的。2、蚯蚓在改良土壤方面的作用。3、建立腐殖质的概念。教师学生教学意图教材分析1、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层,探究烂树叶和土壤颜色之间的关系。2、制作和观察肥料袋探究动物的生活会对土壤的肥力产生什么影响。教学目标1、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2、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3、知道在成肥的过程中蚯蚓的作用。4、建立腐殖质的概念。5、对学生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教学程序教学活动教学意图教师学生组织教学教师检查学生材料准备的情况。学生检查自带材料。为实验作好准备。讲授新课一、教师举例讲述:不同地方的土壤有时么不同。问:为什么我们所观察到的土壤的颜色各不相同。二、带领学生观察土层剖面,引发学生讨论:为什么表层土和底层土颜色不同?三、引导学生探究表层土的形成,引出腐殖质的概念,使学生了解到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四、探究土壤动物的生活会对土壤肥力产生那些影响,了解一些常见的土壤动物。一、学生预测表层土壤与第层土壤颜色不同的原因二、学生观察林间的落叶,然后挖开土层,观察在土层下面看到了什么。三、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四、寻找土壤中的烂树叶,根据落叶的变化推测落叶在土壤里是怎样变化的。五、讨论: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实验操作指导学生制作肥料袋,讲解具体的步骤,给学生发塑料袋。巡视、指导。一、学生到资源角领取土壤。二、学生将土壤和他们带来的一些植物装进塑料袋。三、用小棒将土壤和其他物品混合在一起。四、往肥料袋里加上一些水。五、在土壤里放上蚯蚓。六、填写好标签内容,并在肥料袋上贴上自己的标签。七、将肥料袋放在阴暗的地方。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等综合能力。实验操作延伸与拓展为蚯蚓安一个家。引导学生讨论蚯蚓的家需要什么。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生活,记录土壤和蚯蚓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爱心、耐心。评价反思对本教案的意见或建议教师学生教学意图课题了解土壤重难点1、用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的成分2、能够独立的探究一堆土壤的成分。3、教育学生保护土壤资源。教材分析研究土壤的一般组成物质:沙子、黏土和腐殖质之间的比率关系。用沉淀法分离土壤中的三种成分,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教学目标1、能够用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2、能够设计实验,比较不同土壤的成分。3、挖取土壤样品时既要注意安全,又要保护土地资源,用完的土壤样品回归原处。教学程序教学活动教学意图教师学生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问:你看到了什么?将看到的用图画、文字记录下来。观察、记录。为下面的实验作铺垫讲授新课一、研究土壤成分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问:你看到了什么?把看到的记录下来。问:用什么方法分解土壤中的沙和土?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把土壤放到水中的欲望。引导学生做土壤沉淀的实验。二、研究土壤的种类,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检测干燥的沙、黏土和腐殖土的土样,问:你认为沙子和黏土来自哪里,你为什么这样认为/三、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先讨论实验的条件,确定条件后,对实验作出预测一、观察土壤,用图画或文字记录。二、小组讨论分解土壤中的沙和土的方法。三、设计实验、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在实验纸上记录自己的实验设计。四、汇报。培养学生的观察、预测、设计、实验及分析能力。实验操作一、指导学生做分解土壤的实验二、指导学生做沙土、黏土、和壤土的实验。三、讨论、汇报结果。问:1、你发现了什么?和你预测的结果一样吗?2、能试着说一说通过发现你明白了什么?一、把土壤放到水里,观察土壤再水里的变化,土壤分解后静置观察并描述看到了什么。分析沉淀物的成分。二、做比较沙土、黏土、壤土的渗水性的实验。三、记录观察结果并分组讨论。四、汇报。同上巩固练习问:1、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运用了哪些研究方法?2、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小组讨论、汇报。引导学生善于总结、分析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延伸与拓展一、鼓励学生写一些关于土壤的诗歌。二、二、鼓励学生从第一课的学习开始,搜集自己开展土壤研究的活动记录,在单元结束的时候,装订成册————《我的土壤》。课外自行活动。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和书写、记录、整理资料的能力。评价反思对本教案的意见或建议单元小结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1、植物和我们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二)科学知识1、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2、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3、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部分及其名称。(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各种植物及果实的图片、西红柿植株的图片。2、学生准备:各种植物及果实(如:土豆、胡萝卜、豆角、油白菜、香蕉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植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板书:1、植物和我们)你能具体说说植物对人类有哪些贡献吗?2、学生回答(二)播放各种植物图片。1、你们看一看图片上的植物对人类有什么贡献?2、学生回答。(三)自主学习。1、认识植物的局部。(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植物,请学生分析一下。今天你们都吃植物了吗?你知道吃的是植物的哪一部分吗?(2)师生交流。2、调查研究,小组讨论。(1)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植物以种子、根、茎、叶、果实等不同形式向人类提供食物的有关信息,并在班级中进行交流。(2)在我们所吃的植物中,有哪些部分被我们食用了?(四)拓展活动。1、教师出示西红柿植株的图片。(1)同学们,让我们来认识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你能说一说它是哪几部分组成吗?(2)学生回答。2、请同学们画出一株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五)教师小结。课后反思您对本课的意见:2、果实和种子一、教学目标:(一)教程与方法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二)科学知识1、认识果实和种子。2、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3、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4、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2、愿意开展长周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各类植物的图片、浸泡过的蚕虫种子、镊子等。2、学生准备:各类植物果实如:花生、玉米、茄子、辣椒、豆角等。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果实就是植物种子的“家”,它们在果实中受到保护,现在请你找一找哪里有种子?(二)小组研究讨论。1、同学们将自己带来的各类果实进行研究,并找出它们的果实。(1)学生进行分析,并找出果实中的种子。(2)对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进行分析。2、说一说种子是怎样进行旅行的?(1)学生先自己自主发言。(2)教师播放关于种子传播的图片和资料。(三)自主学习。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1)先预测种子里面有什么,再把预测的结果画在活动记录上。(2)用镊子仔细地剥开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画下你所看到的。注意:2、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1)先让学生说一说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2)课外拓展实验:①在4只瓶里都放入两面三张纸巾,撒上一些种子。将1号瓶瓶盖拧紧。②分别在2、3号瓶内洒一点水,而将4号瓶内的种子完全浸泡在水里,然后都拧紧盖子。③将1、3、4号瓶放到碗柜里,2号瓶放到冰箱里。五六天后观察4只瓶子。(四)拓展活动:你还能提出哪些和种子萌发有关的、又是自己能研究的问题?如:大种子发芽快还是小种子发芽快?把蚕豆种子头朝下放,根会向上长吗?(1)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2)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预测。(3)作业: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验。(五)课后作业:1、让我们在土壤中种植一株植物,并精心培育,直到它们产生自己的种子。并将种子用牙签轻轻按到湿土里,并覆盖一层细土。2、做好观察日记,描述植物生长中的几个关键时期。(六)教师小结:课后反思您对本课的意见:3、根和茎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根和茎;●能够通过阅读资料和联系生活经验了解根和茎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够设计实验或观察实验现象验证已有的结论;●能够利用工具做植物的茎横切和纵切的实验;知识与技能●知道植物的根一般分为直根和须根,茎一般分为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