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词解释集锦1、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产生于西班牙的一种小说模式。它的基本特征是:从思想倾向上说,流浪汉小说的主人公大多为无业游民,作品在描写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时,也描写了他们为生活所逼迫而进行的欺诈、偷窃和各种恶作剧,表现了不幸者的消极反抗情绪;从取材方面看,基本上取材于现实生活;从结构上看,流浪汉小说以主人公活动为线索,按主人公活动的足迹,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安排各种生活场景。代表作是无名氏的《小癞子》2、大学才子派——对文艺复兴时期活跃与英国剧坛上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都在大学受过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他们的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为莎士比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主要成员有李利、基德、格林、马洛等人。3.莎士比亚化──是指戏剧创作要象莎士比亚那样从现实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创作出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这既是马克思提出的一个美学原则,也是马克思对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特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4.三一律──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者制定的戏剧创作法规,又称“三整一律”,指时间、地点、情节的统一,即一个剧本的时间只能限制在24小时之内,只能有一个地点、一个事件。三一律可以使戏剧的情节高度集中,结构紧凑,矛盾突出;但到了后来则成了束缚戏剧创作的清规戒律,终于被浪漫主义赶下历史舞台。5.狂飙突进运动──18世纪70─80年代德国发生的第一次全德性质的文学运动,因青年剧作家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而得名,其杰出代表为青年歌德和席勒。这一运动在政治上追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在文学上崇尚感情,反对古典主义,歌颂自然。“狂飙突进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叛激情,但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局限,到80年代中便衰落了。6.《欧那尼》之战──指法国浪漫派和古典派的一场短兵相接的斗争。1830年,雨果在巴黎上演了浪漫剧《欧那尼》。此剧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全作情节曲折离奇,时间地点随意转换,因而遭到了古典派的竭力反对。他们与浪漫派在剧场里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抗争,最后因《欧那尼》演出的成功而败北,最终被迫退出历史舞台。27.湖畔派──19世纪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的别称。他们憎恶资本主义文明,隐居在英国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创作了大量歌颂湖光山色、缅怀中古、讴歌宗法制农村生活和诅咒城市文明的诗篇故而得名。他们的诗歌一扫18世纪矫揉造作的诗风,采用新题材、新韵律、新语言,具有清新、明朗、恬静、深遽的风格。他们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在推动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方面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8.美丑对照原则——雨果所倡导的美学观点和创作主张。雨果认为,古典主义只写崇高文雅的一面,而忽略了“丑怪粗野”的一面,这是违反自然法则的,艺术家有写丑的权利,因而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崇高的背后藏着粗俗,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的美学原则,力主通过美丑对照去表现艺术的真实。这一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得到了最为成功的实践。9.人物再现法──巴尔扎克独特的艺术手法之一。他通过顺叙、倒叙、对比、侧写等再现方式,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人间喜剧》中的再现人物共有400多个,散见在75部作品之中。这样前后呼应,相互联系,就把数量庞大的作品联结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也刻画出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全过程。拉斯蒂涅就是用人物再现法塑造出来的一个著名形象。10.“多余人”──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由普希金开创的一类特殊的艺术形象。他们反叛贵族上流社会的庸俗生活,要求变革专制农奴制的社会现实,但又远离人民,因而找不到出路。于是,他们忧郁、苦闷,最后成为一事无成的多余人。他们是贵族革命时期优秀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如奥涅金,但到后来则逐渐丧失了进步性。如奥勃洛摩夫。11.冰山原则——海明威在《死在午后》中提出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他借助这一形象的比喻,道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那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隐藏在想象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简练的文字与深沉的含义的相互撞击中,迸发出巨大的思想与情感的艺术张力。《老人与海》就是这一原则的体现。12.“硬汉”形象——“硬汉形象”是海明威在其作品中塑造出的既风流倜3傥又无所畏惧,言辞干净利索、行动果敢有力的在重压和失败面前依然保持着优雅风度的英雄形象。这些“硬汉”坚韧刚毅,勇敢正直,他们的“硬”,不仅在于勇于抗争,也不仅在于视死如归,更在于他们忍受苦难与折磨的能力,以及对待失败的优雅风度。其中最著名的形象是桑地亚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