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必修2第2章第2课-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湘教版湖南专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2课城市与环境必修Ⅱ考点1城市化及动力机制1.标志:城市化的标志有三个,如下图归纳:特别注意: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而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2.意义项目意义人口转化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产业结构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工业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科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文化、思想、观念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3.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如下图所示:【真题1】(2011·浙江)下表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完成(1)~(2)题。国家甲乙丙丁城市化水平(%)90836632(1)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2)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出生率低B.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C.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D.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CD【思维过程】该组试题难度系数高达0.13,导致其难度系数过高的原因有二:一是试题使用的城市化水平数据与教材城市化水平数据来源不同,导致两者在日本城市化水平高低上存在差异;二是考生缺乏相应的解题技巧。第一个原因是广大师生不能改变的,因为高考命题的素材不局限于教材。但第二个原因则可通过相应训练,培养正确的解题技巧来解决。绝大多数考生解答第(1)题时,依据教材数据选择了D选项,从而直接认定乙国为日本,进而第(2)题错选B选项。如果这时能认真看第(2)题的选项,就会发现选项“A.人口出生率低”亦符合日本实情,导致第(2)题有两个正确选项,不符合单项选择题的要求;故第(1)题可排除D选项。英国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且其为老牌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低;如果英国为乙国,则第(2)题亦有两个选项吻合实际情况,不符合单项选择题的要求,故第(1)题可排除A、B选项。通过以上分析,第(1)题只有C选项正确,即乙国为沙特阿拉伯。沙特阿拉伯为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其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第(2)题D选项正确。利用题组思维解答递进选择题组高考地理选择题几乎都是以题组的形式呈现,即利用一个试题情境设置相关的2~3个选择题。递进选择题组是指试题间存在逻辑联系,即前一个选择题的正确解答构成后一个选择题的解题条件,如【真题1】中的选择题组。对于递进选择题组,应利用题组思维进行解答。具体有顺序、逆序两种方式:规律技巧总结1.顺序解题:即按题号顺序解题,采用该方式时一定要回头验证,如【真题1】中的【思维过程】分析。2.逆序:即同一题组中,按试题序号由大到小解题。这种方式往往能够另辟蹊径,轻松解题。如2011年安徽卷31、32题。规律技巧总结(2011·安徽)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下图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完成31~32题。31.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分别对应图中的()A.a、b、cB.c、b、aC.c、a、bD.b、c、a32.当前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的是()A.西电东送B.西气东输C.陕西煤炭资源开发D.东海油气资源开发【思维过程】第31题,结合教材关于“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相关知识,可知“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始终处于最高”,从而确定GDP重心应该位于最东侧,确定为a曲线,排除A、C选项。但能源生产重心和能源消费重心则难以根据教材知识直接区分。这时不妨先从后面做起。【思维过程】第32题,选项中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和陕西煤炭资源开发都属于西部的能源生产工程;东海油气资源开发属于东部地区的能源开发工程;由单项选择题的特点确定D为正确选项。能源生产地和主要能源消费地吻合,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总量重心的东西间距;由第32题的D选项推导我国能源消费总量重心位于能源生产重心的东侧,排除第31题的D选项。1.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考点2城市化特征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较低较慢城市扩张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有压力;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破坏(续表)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中期阶段30%以上加速发展城市用地规模大幅拓展,出现城市群市区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后期阶段70%以上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城乡一体化明显,大城市人口减少,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目前发达国家大多进入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而不同阶段出现的城市化问题表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和城市化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2.世界城市化的一般特征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大多在75%以上。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以及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1)郊区城市化(2)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是郊区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接近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的。(接上)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不断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居城市中心,不愿再忍受混浊空气、噪音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和城镇居住或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如下图所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1)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城市化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大多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南美洲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则比较高,表现为“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的特点,如下表所示。类型特点举例虚假城市化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南美洲国家滞后城市化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压力。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结果导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真题2】(2011·广东)1996~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2006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D【思维过程】从有效信息“4.46%和5.23%”可知,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D选项正确。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城镇人口数量/城镇建成区面积,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可知,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下降,A选项错误。“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只能说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于发达国家,而不能说明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因为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最主要标志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B、C选项错误。规律技巧总结以偏概全——击破选择题常见陷阱(2)一个地理事物的区位、表现、影响等往往是多方面的,如【真题2】中城市化的标志虽然有三个,但最关键的是“城镇人口比重上升”。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往往无意识地忽视、混淆地理事物的主要影响、次要影响;以及常用的、主要的地理原理、规律、措施的限制性条件。因而当选项中的表述以偏概全时,往往具有很大的迷惑性。针对此类“陷阱”试题应分清主次、框定前提条件。(2011·浙江五校联考)下图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对比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表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曲线是()A.M1B.M2C.N1D.N22.依图可知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世界城市人口()A.总数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B.发达地区所占比重达到顶峰C.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减少D.两个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BB【解析】解答此组试题的关键在于判断图中四条曲线所代表的含义。城市化水平强调城市人口占本区总人口比,故城市化水平曲线是指M1、M2;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低于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对应曲线M2,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对应曲线M1。当前,欠发达地区虽然城市化水平低,但人口基数大,导致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总数超过发达地区。故N1、N2分别代表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比重。(2011·江苏百校二模)下图为我国某地城市化规划图(注:城市人口=中心城区人口+郊区人口),读图完成3~4题。3.为避免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大,按照规划该城市在2050年城市化水平计划控制在()A.60%左右B.70%左右C.80%左右D.90%左右4.根据图中信息该城市()A.中心区将不断衰落B.城市化主要表现为郊区城市化C.郊区人口主要来自市中心D.不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CB【解析】第3题,据题意可知城市化水平表现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050年乡村人口比重约20%,故C选项正确。第4题,读图可知郊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B选项正确。(2010·山东)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B.水源C.地形D.土壤6.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A.稻田B.鱼塘C.果园D.菜地花圃CA【解析】第5题,受地形坡度影响,在不同的海拔发展不同的农业生产,所以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第6题,就单位面积产值而言,菜地花圃鱼塘果园稻田。随着城市的发展,城郊土地价格上升。为了减少生产成本,获得更高的利润,城郊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用地增加,单位面积产值低的农业用地面积减少。7.(2011·上海春季)第16届亚洲运动会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广州隆重举行。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以珠江为舞台,以水为主题,展示了广州乃至岭南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闭幕式文艺表演凸现了亚洲元素,歌颂了亚洲各国和地区人民的友谊,展示了亚洲多元文化的魅力。(1)从气候角度看,广州亚运会选择在11月举行,主要是因为相比其它月份,这一期间广州气温________,降水_______,且受到_______等灾害天气的影响小。(2)广州亚运会开幕式选址珠江中的小岛——海心沙,并以水为主题线索,运用各种表演手段,尽情展示水的魅力。从河流补给类型看,珠江的补给来源主要是___________,珠江的水量丰富,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适宜较少台风雨水(降水)珠江流域支流多、降水丰富(3)11月27日晚,亚运会闭幕式上广州市将亚奥理事会会旗转交给下届举办地——韩国仁川市。当天北京时间20:00时,韩国仁川(东九区)的时间是____日_____时。(4)广州亚运会见证了亚洲各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地区发展的不懈努力。简析本届亚运会对广州城市及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答:广州亚运会可以有效地促进广州的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扩大就业机会;带动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城市及产业各答一点)2721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