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什么要学习?3一开篇的话从中日历史教科书的矛盾说起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时间内容1982年7月,日本文部省审定教科书时,把“侵略华北”和“全面侵略中国”等段落中的“侵略”改为“进出”,把南京大屠杀改为“占领南京”。1986年5月底,由“保卫日本国民会议”编写的高中历史教科省书《新编日本史》被日本文部省教科书审议会审定“合格”。1999年4月22日,《产经新闻》报道,经日本政府同意大阪书籍出版社和文教出版社将中小学教科书中反映当年侵华日军暴行的照片换掉,以图掩盖日本侵略者的历史罪行。11月10日,日本东京书籍出版社和教育出版社决定,删除中学教科书历史部分中“从军妓女”一词中的“从军”二字2001年3月4日,日本文部科学省要求右翼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主导编写的初中历史教科书进行137处修改,然后将予以放行。4月3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宣布右翼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的歪曲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教科书审定“合格”。2005年日本文部科学省通过《新历史教科书》,严重歪曲历史,美化其侵略史。关于中日历次战争声称责任都在中国事件内容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清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进行了日清和日俄两场战争,就是由于东亚的这种国际关系。”“二十一条”“中国方面期待列强的介入,向国内外泄露了极为机密的谈判内容,而且在5大条款中,将并非正式要求的事项也列入其中,制造了‘二十一条要求’的名称,中国国内的反日舆论开始高涨。”即是说,《新历史教科书》称当时的反日完全由中国政府制造谎言所引起。“九一八”事变“随着国民党统一中国的逼近,中国人的反日运动激化,不断发生妨碍列车运行和迫害日本学童的事件。此外,对日本来说,北面有苏联的威胁,南面有国民党的力量不断逼近。”主语变成了国民党统一中国的逼近,而不是日本的步步进逼,表明是关东军精心策划的句子也删除了。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了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将卢沟桥事变完全算成中国的责任,是中国方面扩大了事态。南京大屠杀2001年版的教科书在《日中战争》一节的正文中的括号内加了一句话:“(那时,日本军队导致民众中也出现了很多死伤者,这就是南京事件)”。“东京审判认定日本军队在1937年的日中战争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很多中国民众。但是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钓鱼岛鸟瞰(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及三个小岛礁组成)在谈到中日争议的钓鱼岛时,教科书称该岛“为日本领土,但中国声称对其拥有主权。”1970年12月,时任德国总理的勃兰特在访问波兰期间,向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双膝下跪,以示谢罪。2005年8月15日,日本青年化装成二战日本兵的模样前去参拜靖国神社不知历史歪曲历史“历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像记忆对于个人一样,一个人丧失了记忆,就会成为白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历史,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而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周恩来学习本课程有助于青年学生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规律毛泽东:“我们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邓小平:“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江泽民:“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胡锦涛:“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的需要同各种政治势力争夺青少年,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得以实现的需要学什么?3二了解国史、国情31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32具体要求:(1)通过对中国近代历史重大事件、人物、经济和文化变迁历程的学习,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线索,把握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2)了解有关前沿学术成果和相关理论研究,通过对有关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培养问题意识;学习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和特征的探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内容框架1)、时间断限1840--1949是中国近代史1949--现在是中国现代史(当代中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内容框架上编(1-3章):1840——1919帝国主义侵华;探索国家出路(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编(4-7章):1919——1949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共产党诞生、国共合作、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下编(8-10章):1949——现在社会主义基本的制度确立、探索中曲折发展、改革开放新时代第二,中外通,要拓宽视1)2个贯通1、学习方法第一,古今通,历史要动态地把握2)2个结合第一,历史与理论结合,以提升历史第二,历史与现实结合,学得有用提高政治意识,提高历史意识怎么学?3三1)课堂教师讲授与多媒体教学2)积极参与课堂讨论3)遵守课堂纪律4)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2、具体安排和要求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中华”是古老的地理文化概念;“中华民族”是近代种族、民族概念。梁启超最早提出此概念。1902年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趋势》:“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期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一曰世界观”。1907年李大钊针对日本人宣扬的以日本民族为中心的大亚细亚主义,发表《新中华民主主义》和《大亚细亚主义》提出中国人应该激发出以各民族融和为基础的“新中华民主主义”的自觉,提出“凡籍隶于中华民国之人,皆为新中华民族云”。“中华民族”概念的产生张颐武:中华民族既是历史的概念,也是现代的概念。从历史的概念上讲,中华民族指的是五千年来在亚洲这块土地上休养生息的这些人以及他们的历史文化积淀;从现代概念上讲,中华民族是指由56个民族所构成的具有广泛的中华认同的群体。中华民族实际上是现代民族国家形成后我们对历史的一种认识。费孝通认为:特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的特点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宗教的、多民族的、始终抱有家国天下观的民族。我们这个民族与西方那种宗教性的、单一民族的、抱有民族主义观的民族具有完全不同的民族特性。从世界历史上来看,还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具有绵绵不绝的强大生命力、创新力、延续力。中华民族的结构是多源一体的,是我们民族的祖先经过无数次组合与重组的结果。欧洲的民族国家往往是以人种、血缘为纽带,但中华民族却是以文化为主要纽带,把各个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清华大学历史系朱育和一、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从辉煌走向衰落(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西方学者论中国文化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赖肖尔:《中国的问题》汤因比:《历史研究》(上、中、下)科技的发展四大发明两大工程生产和商业的发展:秦、汉、唐、宋、元、明、清(二)漫长的封建社会特点1、中国封建社会脱胎于奴隶社会,由奴隶社会演变发展起来。2、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由分散的数个政权统一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过程。3、中国封建社会非常漫长,历时达2300多年。原因1、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坚韧性。2、土地自由买卖制度。3、封建生产关系的地区性延展。4、中国封建意识形态的稳定性。(三)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康乾盛世国家统一人口增长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衰败的表现政治黑暗军队腐化,军纪废驰,国防空虚人口相对过剩社会矛盾尖锐强大的古代中国为什么会在近代前夕停滞不前?!!①经济: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②政治: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③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文化对“利”的蔑视、注重三纲五常,以及文化专制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发展。孔子孔子④社会结构: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19C后半期的中国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弱国,最多只是一个衰败中的强国美国著名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和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等著作中,把中国与当时世界的第一强国英国、崛起大国美国和日本进行了GDP和军力的比较。比较项目年代中国日本英国美国GDP占世界的比例1870年17.3%2.3%9.1%0.9%1900年11.0%2.6%9.0%15.8%制造业产量占世界的份额1860年19.7%2.6%19.9%7.2%1900年6.2%2.4%18.5%23.6%英国美国日本中国1890年兵员总数42万人3.9万人8.4万人100万人1890年海军战舰89万吨12万吨4.4万吨7.8万吨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到底差在哪里——缺乏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现代化教育的缺失。国家没有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没有融入世界体系,没有把握时代脉搏和观念。缺乏守护财富的能量和决心没有保证政府良性运作的政治制度。“我们决不能扮演中国的角色,要是我们重蹈中国的覆辙,自满自足,贪图自己疆域内的安宁享乐,渐渐地腐败堕落,对国外的事情毫无兴趣,沉溺于纸醉金迷之中,忘掉了奋发向上、苦干冒险的高尚生活,整天忙于满足我们肉体暂时的欲望,那么,毫无疑问,总有一天我们会突然发现中国今天已经发生的这一事实:畏惧战争、闭关锁国、贪图安宁享乐的民族,在其他好战,爱冒险的民族的进攻面前是肯定要衰败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赞奋斗不息》资本原始积累和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西方资产阶级驾着炮舰,在全球各地掀起殖民掠夺的凶涛恶浪。二、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从落后走向辉煌(1)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原始资本积累)“从1871年至1900年的30年中,英国增添了425万平方英里的领土和6600万的人口,法国增添了350万平方英里的领土和2600万的人口,俄国在亚洲增添了50万平方英里的领土和650万的人口,德国增添了100万平方英里的领土和1300万的人口;甚至像比利时这样的小国也取得了90万平方英里的领土和850万的人口”。1平方英里=2.589平方公里斯塔夫里扬诺斯《一五○○年以来的世界史》(2)资本主义确立并取得迅速发展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18世纪,英、美、法等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政治的前提和保证。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迅速推广到欧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确立。•17世纪40年代,世界的东方和西方,几乎同时发生了两件大事。•在东方,是1644年(清顺治元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在西方,是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英国国王与国会斗争加剧,不久爆发内战,从而开辟了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新时代。鸦片战争前的中西关系第一阶段:1500年以前。中西交往基本上是和平的,商业与文化交往,西方对中国的影响远不及中国对西方的影响。第二阶段:1500-1750年。这一时期西方人把军事袭扰、商业投机与传教事业交织在一起,中国与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冲突叠起。第三阶段:1750-1840年。西方人的鸦片贸易策略与武装挑衅。清政府的闭关政策。中西矛盾加剧,关系紧张。(三)英国通过四步曲打开中国大门1.外交手段1792年马嘎尔尼使团1815年阿美士德使团2.经济手段3.鸦片手段1839年6月25日虎门销烟4.武力手段1840年鸦片战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