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1.折形状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1课。本课引导学生设计各种形状结构,学会如何折叠和弯曲,来改变形状增加材料的承受力,知道蛋壳的形状能够承受很大的力,向学生渗透浅显的材料科学知识,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关心周围事物、关心社会的意识。本课学生的探究重点是把纸折成不同形状,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承受力大小与它们的形状有关。我设计本课的教学是从如何解决一张纸承受一支笔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研究的欲望。在学生产生探究内需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设计出不同形状的纸筒、纸梁,先预测,再实测,从而发现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增加其承受力。注意做这个实验时,纸的大小、厚薄要一样,建议可以用比较结实的B5打印纸。教学中还利用看似普通的蛋壳、纸梁支架试验,让学生发现它们的承受力非常大,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进一步体会物体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最后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身边的各种各样的物体,明白哪些地方应用了前面所学的科学道理。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是《搭支架》、《建桥梁》……的基础,有了一砖一瓦才能《造房子》,而本单元是对学生进行技术素养培养的良好契机。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形状、结构的观察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本课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就纸的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搜集证据,解决问题;●使用恰当语言描述研究的方法;●能预测不同形状的物体承受力大小;●初步学会改变纸的形状,增大其承受力的方法。知识与技能●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了解不同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时能起重要作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乌龟、蛋壳、罐头盒、纸壳、钢勺、铁管等实物,帐篷、金字塔等图片。学生准备:B5打印纸、双面胶带、剪刀、重物(VCD盒)、鸡蛋等。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1.谈话:老师想用这张纸将一支笔托起,可是这样操作总是做不到(教师演示),大家有没有简单的办法用这张纸托起这支笔呢?2.学生操作,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3.教师提问:为什么现在这张纸可以承受这支笔的重量呢?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形状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1.教师谈话:刚才我们只是简单的改变了纸的形状,就增加了它的承受力,现在我们每组桌子上都有几张同样的纸,要增加它们的承受力,我们就需要改变它们的形状,你都能将它们折成什么形状呢?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板题:折)【评析】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变形状增加纸的承受力,解决问题,同时使学生明确下一步折形状的目的。3.教师谈话:大家的办法真多,可哪种形状的承受力更大呢?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先只折叠圆柱形纸筒、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这四种形状(教师展示四种形状)。要想折好这四种形状,折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4.学生汇报,(小组要分工;上下两个边要平;胶带要把缝隙粘牢固,不能留缝……)之后学生进行折纸活动。5.谈话:我们把纸折成这几种形状,目的是为了增加它们的承受力,那么你认为这四种形状谁的承受力最大呢?你能把四种形状按承受力大小进行排序吗?你为什么要这样排序呢?6.学生讨论、汇报,记录好预测结果。纸筒的形状承受力大小排序预测实验圆筒形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7.谈话:现在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预测,能说说准备怎么做这个实验吗?8.小组讲述实验方案,其他学生补充完善。9.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之后交流各种形状的承受力。10.教师谈话:除了这四种形状以外,还有U型、H型等各种纸梁(教师出示各种纸梁),我们也用以上方法比较一下好吗?11.学生预测、实验,记录、交流实验的体会。纸梁形状承受力大小排序预测实验I型H型T型X型U型筒型正方体三角体【评析】从预测到实验感知,是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的重要过程,学生在折形状中体验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活动,符合小学生特点,由扶到放,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12.谈话:刚才我们研究的几种形状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在实际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还有很多,老师这儿有一种物体,大家猜猜看,它会是什么样的形状?(出示生鸡蛋)这种形状在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让你来握这个鸡蛋,你能把它握碎吗?13.学生小组内操作。(教师强调:握)14.谈话:看,整个鸡蛋我们难以将它握碎,现在老师这儿有四个蛋壳,注意,这一次是蛋壳,它们四个上面能承受多少本CD盒的重量呢?15.谈谈刚才实验的体会、感受。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运用1.讲述: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通过改变纸的形状,可以增大纸的承受力,同一种材料,改变成不同形状后,它们的承受力的大小也有所不同。你知道有哪些物体是这样的?2.谈话:看看你们小组的托盘和小桶里都有哪些物体?能不能用我们学到的折形状的知识试着分析它们为什么是这样的形状?(帐篷、金字塔等图片;纸壳、钢管、勺子、乌龟、仙人掌等实物)3.学生汇报交流。【评析】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各种各样的物体,明白哪些地方应用了前面所学的科学道理,使学生知道人类在和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受到了启发,并且在搞清了其中的科学道理后,能广泛地应用在生产生活中。四、拓展应用谈话:大自然真是一位伟大而又富有艺术的雕刻家,她把许多生命赋予各式各样的形状,希望大家能够细心观察,去探索发现身边的生命体为什么要形成现在的形状,好吗?教学片断赏析师:老师这有一个小问题你愿意帮老师解决吗?生:愿意。师;你看,这是一张普通的纸,我想把这支笔放在上面,可是这张纸拿起来就软了,你能帮老师想个简单的办法,将这支笔托住吗?生:(边操作边讲解)把纸变成U形,增加了它的承受力,就把笔托住了。师:为什么刚才老师那样没有将笔托住,而现在就托住了呢?生:因为改变了形状。师:非常好,因为改变了纸的形状(板书:形状)。那么我还想承受更大的重量,你能把这张纸改变成哪些形状呢?生:槽形;筒形;正方形;三角形;……【片断评析】帮助老师是学生最愿意干的事情,立即引起学生研究欲望,调动已有经验,而且在解决此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已经自发的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来增加其承受力,明确了折形状的目的。……师:你们能预测一下你们组折叠的四种形状,哪一种形状的承受力更大呢?生:六边形,因为六边形边最多。师:你们的意见和他的一样?生:不一样。师:大家小组讨论一下,哪种形状的承受力最大?(学生小组讨论)师:谁来说说你们组的预测结果?生:我们组预测的是:三角形的承受力最大,因为三角形最稳定。师:还有吗?生:我们组认为圆柱形纸筒的承受力最大,脖子都是类似圆柱形的,可口可乐瓶也是圆柱形的,都不是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师:说的有道理,其他同学呢?生:我也认为是圆柱形承受力最大,因为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都只有几个点。师:你说的真好!不管你们组是怎么预测的,现在都将你们组的预测填在记录表预测这一栏。你认为哪个承受力最强,你就填1,第二的就填2,清楚吗?(学生填写记录表)师:你觉得应该怎样来测量这四种形状的承受力呢?生:往四种纸筒上放CD盒。生:先把圆柱放在桌面上,再一张一张的往上面放CD盒。师:一直放吗?生:倒了为止。师:假如放了12个CD盒,这种形状倒了,那这种形状的承受力是多少呢?生:11(12)个。师:如果放12个CD盒纸筒倒了,我们就说这个形状的承受力是11。还要注意什么呢?生:要将纸筒放平。生:CD盒要放在纸筒中间。生:……师:老师希望大家分好工,组长要负好责,大家齐心协力做好实验,好吗?生:好。师:大家现在开始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参与)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实验结果?生:我们预测:圆柱形第一,三角形第二,四边形第三,六边形第四。实验结果是:圆柱形第一,六边形第二,四边形第三,三角形第四。师:还有哪一组说说看?生:……师:做了这个实验,感觉跟你以前的想法一不一样?生:不一样。师:你有什么感想?生:我们必须通过科学来获得知识。生:通过科学的实验来得到准确的结果。生:……【片断评析】先预测再实践,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经验,学生也在预测和实践的矛盾冲突中,不断否定自己的错误预测,更新自己的知识,提升科学素养。教学手记1.让学生在“做科学”中亲历科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本课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亲历科学探究的机会,学生在折形状的过程中,引起他们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承受力大小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与物体形状有关问题的探究欲望。学生在折形状的过程中,小组协调,合理分工,动手、动脑,想方法把自己组的形状折好,完成不同形状的承受力大小的实验。学生们在折纸时那份认真,那份仔细,使我真切的体会到亲历科学给学生带来的无比魅力,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提升。2.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提高科学素养。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他们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只有学生在体验中加以理解才有助于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不同形状的承受力大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比较具体的,像三角形纸筒,学生认为三角形比较稳定,这种纸筒就应该有较强的承受力。所以学生在预测四种不同形状纸筒的承受力大小的时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带着这份预测,学生们在充满好奇的心理状态下,开始了实验。不时传来的惊叹声,将实验一次次带进高潮,学生们在不断的否定着自己的预测,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同学们更新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大家的科学素养又一次得以提升。3.最普通的、最朴实的探究是真正的探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现代教育的典型特征。但在不同地区、不同地域,还有许多地方不具备采用现代化教学的条件,鉴于此,我就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一起进行了一次最普通、最朴实的科学探究活动。我与学生一起准备实验材料,一起折纸、一起观察、一起分析、一起总结……为实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目标而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