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全球经济失衡与再平衡(Unbalancedandglobalrebalancing)第一节经济繁荣与失衡1、经济繁荣(经济快速增长)上个世纪大危机后全球摆脱金本位制约束: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交相辉映,使发达国家政府目标得以侧重于内部平衡(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良好地国际环境促成大缓和(theGreatModeration\theGreatStability---高增长低通胀):后冷战时代(社会主义阵营)全球化加速,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大幅度扩张使发达国家贸易条件优化。GreatModeration→GreatDeviation→GreatRecession“IdefineGreatDeviationastherecentperiodduringwhichmacroeconomicpolicybecamemoreinterventionist,lessrules-based,andlesspredictable.”---JohnB.Taylor“LessonsfromtheGreatDeviation”()2003年10月,英国央行行长称,过去十年是“nice”十年:non-inflationaryconsistentlyexpansionary2、经济失衡全球经济运行中,商品和服务的卖方,比如中国、日本和德国通过将外汇储备借给买方,从而间接为买方提供融资。买方包括美国以及目前已经深陷困境的、被称作“地中海俱乐部”的南欧国家。这直接显示为各国的外部失衡。内部失衡的标志:储蓄与消费构成、增长动力结构美国:低储蓄率、高消费率。美国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储蓄率已经降到零,甚至是负数。中国:高储蓄率、低消费率。外部失衡的标志:国际收支状况美中全球作为两个经济增长极,经济结构互补,通过资本流动,实现了各自会计学意义上的平衡---国际收支平衡表,实质上的全球失衡---各自保持持续长期的贸易顺差和逆差。In2011,theUSmaintainedatradedeficitwithatleast91countries,mostofwhichareinthedevelopingworld.经常账户盈余:瑞士对欧洲与中国对全球的影响DanielGros(11October2012)AnoverlookedcurrencywarinEuropeAcurrent-accountsurplusisthemirrorimageofacapitalexport.Acountrythatisrunningpersistentcurrent-accountsurplusesisthuspersistentlyexportingcapital.Animportantquestiontoconsideriswhichsectorisinvestingabroad,theprivateorthepublicsector?Ifitisthepublicsectorwhichinvestsabroad,inparticularifitisdonebythecentralbankviatheaccumulationofforeign-exchangereserves,thisisoftencalled‘currencymanipulation’.MostofChina‘sforeign-exchangereservesareinvestedindollars,whereasSwitzerland(CH,ConfoederatioHelvetica)hasinvestedmainlyineuros.Mostoftheeuro-denominatedinvestmentsoftheSwissNationalBankhavepresumablybeeninbankdepositsandsecuritiesofthecorecountries.ThismeansthatitsinterventionshaveledtoanevenlargerliquiditysurpluswithintheGermanbankingsystemandthuscontributedmateriallytothehugeclaimsaccumulatedbytheBundesbankwithintheTARGET2system.全球失衡的度量2010年,G20提出,为评估全球不平衡,及时辨识风险并采取预防校正措施,将由IMF等机构提供技术支撑,开发一个包含一系列指标的参考性指南(IndicativeGuidelines)。该指南将作为一个参照性的标杆,用以衡量现实经济不平衡的程度2011年2月的G20会议,与会国对表征经济不平衡的指标内容勉强取得共识。取得共识的不平衡指标包括内部和外部两类指标。其中内部不平衡指标包括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私人储蓄率和私人债务等;外部不平衡指标包括贸易余额(TradeBalance)和净投资收益流与转移(NetInvestmentIncomeFlowsandTransfers)等。此次G20公报的不平衡指标中,没有出现经常项目和外汇储备等变量。外部不平衡指标:(1)以经常项目余额衡量的不平衡水平美国财长盖特纳在致G20财长建议将经常账户盈余或赤字连续数年超过GDP达4%,作为判定经济不平衡的一个标准。虽然这一建议未获得G20的支持,但该指标仍然是衡量不平衡性的依据之一。据IMF的估算,2010年G20国家中,盈余超过4%的国家有沙特(6.7%),德国(6.1%),中国(4.7%)和俄罗斯(4.7%),赤字超过4%的国家只有土耳其(5.2%)和南非(4.3%)。2010年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占比为3.2%。2011年中国经常项目盈余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将回落到3%左右,较2007年下降了约7个百分点。IMF认为直到2015年,上述国家的经常账户盈余仍可能维持这一趋势。(2)以贸易项目余额衡量的不平衡水平经常性项目作为衡量不平衡的程度含有投资收益和经常转移项的影响。以中国为例,2003年至2009年,中国的收益和经常转移两项之和是盈余,而服务项目一直是赤字。因此,用货物和服务项目替代经常项目表征经济不平衡,有可能大幅降低中国经济的不平衡水平。而美国用贸易余额来替代经常项目余额时差别不大。内部不平衡指标:公共部门的负债水平衡量的内部不平衡性(1)政府总债务指标(GeneralGovernmentGrossDebt)。该指标各国统计标准比较一致,也是马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之后欧元区的传统做法。一些研究指出,对发达经济体而言,这一指标应保持在60%以下;新兴经济体应在40%以下。按照这一标准,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和欧债危机国家将面临较大的财政调整压力。(2)年度财政赤字据IMF测算,2010年全球总体的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将从6.8%降至6%,同期,G20国家总体的赤字水平将从7.5%降至6.8%。后者中,发达国家将从9.4%下降到8.9%,而新兴经济体将从4.8%下降到3.7%。全球财政赤字水平趋于改善。预期2011年发达和新兴经济体进行周期调整后的财政赤字水平会再降低1%。如果G20以恢复至金融危机前(2007年)的财政负债和赤字水平为目标的话,那么大多数国家需要进行较大力度的财政整顿(FiscalConsolidations),否则主权债务危机就将是长期困扰全球经济的阴影。以私人储蓄和负债衡量的内部不平衡性该指标的争议多。因私人部门的储蓄和负债状况,以及测量方法的差异性很大。私人部门的储蓄和负债情况,和一国的文化教育、人口结构、社会安全网络以及收入分配有紧密联系。同时,如何测量私人储蓄和私人负债,使其可以进行国别比较也存在争议。例如,中国过高的储蓄率和美国过低的储蓄率是全球经济不平衡的一个突出现象。国际清算银行的研究显示,从私人、企业和政府三部门的总储蓄率(储蓄/GDP)的横向比较看,中国2008年为53%,而美国同期只有12%,在主要国家中处于最低。相关的研究则显示,对统计口径进行调整之后,中美私人储蓄率的平均差距将缩小8.6个百分点。和外部平衡相比,内部平衡往往和国民福利问题相纠缠,调整起来更为艰难。中美日经济不平衡(chickengame)典型案例:中国经济失衡GDP的核算方法有三种:一种是生产法,即计算各产业的增加值;一种是收入法,即分别计算居民、企业和政府的收入;一种是支出法,即分别计算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根据这三种核算方法,可知中国经济的结构失衡,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失衡、收入分配失衡和经济增长动力失衡(内外需)。失衡的根源于增长政府主导的赶超战略下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型)和经济增长模式(“投资---出口”导向型)。产业结构失衡表现在第二产业发展过度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第二产业发展过度与政府主导的以投资为主的赶超模式有关,政府控制国内要素价格(包括利率、汇率)。铁路、金融、电信和航空等第三产业,国有部门垄断力依然强大,垄断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准入门槛的限制,这也是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收入分配失衡源于收入初次分配向资本所有者倾斜,以及二次分配中的政府作为不力。政府部门财政收入和国有企业垄断性收入增速高,国企上缴利润少,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少。中国消费占GDP比重难以提升是国民收入多次分配后的结果:资本(包含权力资本寻租在内)要素回报率远远高于劳动力要素的回报率,两极分化拉大,有效需求不足。2011年,中国居民收入增长远远低于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增长,使得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不升反降。经过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去年中国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增长近25%,增幅分别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幅的1.76倍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名义增幅的1.39倍,而同期企业收入增长幅度为20%左右,也远高于居民收入。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1953年(“一五”)以来,中国工业化主要靠投资支撑经济增长,导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资本的回报较劳动力回报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加速后,新的生产要素---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加入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出现了资本和自然资源所有者收入份额不断提高,而劳动和专业劳动(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收入份额不断降低的局面,这直接导致内需不足。中国经济内部失衡导致外部失衡中国经济外部失衡表现为持续20多年“双顺差”。政府控制要素价格使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直接结果是产能不断扩张,在固化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下,形成国内最终消费不足,必须靠出口消化过剩的产能。为维持这样的经济循环,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市场化改革形成了相互牵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官方外汇储备与国内通胀一并不断累积、人民币实际汇率上升、可贸易品价格竞争优势下降、出口动力下降……按照IMF数据测算,2002-2011年间,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重由5%升至11%,期间全球的出口总额由8万亿美元升至22.3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1%;同期中国年出口额则由4千亿美元升至2.5万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更是高达19%。2012年中国出口年同比增速仅为7.9%,其中对美国和欧洲的出口增速分别由上年的14.5%、14.4%回落至8.4%和-6.2%,而欧洲和美国在中国出口额中的比重合计约占4成左右。美元霸权使美国不惧外部失衡表现为经常项目长期逆差与对资本项目长期顺差的依赖。鉴于美元的霸主地位,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的债务经济模式运行完好:流入美国的资本与流出美国的资本性质迥异:前者为低成本的债务资本,后者为高回报的股权资本。截止2010年的过去三十年里,要素净收益率均值显著为正的国家仅有7个,而账面净收益率显著为正的国家只有美国(中国为负值)。在全球资本流动中,大多数国家都未能实现收益率高于支付率。(---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倪权生《全球资本流动过程中的收益分配》,2011年11月)日本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