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昨天和今天五四时期,胡适积极倡导白话文运动。一次,胡适在北大讲课,有位同学站起来责难道:“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没有丝毫的缺点吗?”胡适微笑着回答:“没有的。”那位同学反驳道:“肯定是有的。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二新文学与白话文趣味开篇胡适依旧柔声细气地说:“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复电是用白话文写的,看来也很省字省钱。同学们如有兴趣,可根据我不愿意从政的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咱们比较一下,看看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十分钟后,大家挑选出一份用字最少、表意完整的文言文电稿,其内容是: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胡适不无幽默地说:“这份复电写得确实简练,仅用了12个字,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随后,胡适解释说:“‘干不了’即含有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之意;‘谢谢’则既含有对友人费心介绍的感谢之情,又有暗示拒绝从政之意。可见,语言的精练与否,不在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差别。”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有些表示客观事物或存在的词语,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古时的意义今天仍在使用。但这部分词语很少。牛羊犬豕马鸟鸡它龟龙凤鹿鹰燕母亲母《左传·隐公元年》:“爱其母。”贫穷贫荀子《天论》:“天不能使之贫。”而且且《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二、词形变化词语的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乃至多音节词为主。(单音词指只有一个音节的词,简称“一个字一个词”。两个音节以上的词称为多音词)•(1)原单音词加上词头(前缀)或词尾(后缀),成为现代的多音词。鼠──老鼠;兔──兔子;斧──斧头•(2)在原单音词前或后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现代的多音词。照──照耀;赠──赠送;弃──抛弃•(3)原单音词被现代不同的多音词所替代。伐──攻打;川──河流;股──大腿。文言中几种特殊的双音词:•叠音词•由两个相同的音节构成的双音词,主要用来描摹声音或性状。•关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霍霍“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诗》洋洋洋洋得意喜气洋洋姗姗姗姗来迟文言中几种特殊的双音词:•联绵词•由两个音节组合在一起表达一个含义,不能分开解释的词。参差(cēncī)倜傥(tìtǎng)蹉跎(cuōtuó)依稀(yīxī)跋扈(báhù)浩荡(hàodàng)文言中几种特殊的双音词:•偏义复词•由两个音节构成,只有一个音节表达意义,另一个音节只起陪衬作用。•体肤“饿其体肤”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耳目“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笑蕖》(1)意义相近今有一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此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2)意义相对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句中偏指“姥”和“兄”,而“公”和“父”不表示意义。(3)意义相反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只有“亡”表意义。•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偏义在“作息”•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偏义在“兄”•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偏义在“姥”•单音偶合•两个单音节的词语放在一起刚好和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形式相同,但意思不同的情况。•如“然后”在现代汉语中是表示顺承关联词,但在文言文中却是两个单音节的词组成的短语,应解释为“这样以后”;不要误将古汉语中的两个单音词当作现代的双音词:•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古义]于是/写[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示更进一步,连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种树郭橐驼传》[古义]那/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副词三、古汉语词汇的纵向观照古用今废的历史词左司马左尹瞋目竖子啖古今通用的传承词古今义同珍宝怒壮士兄古今义异亡去不义再拜持剑盾步走阅读古文的拦路虎沟通古今的桥梁阅读古书的三岔口2、词语的词义变化(2)词义缩小。宫:古为“房屋”,今为“宫殿”。“丈人”,古义指“老人之通称”.(3)词义转移。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如“牺牲”古代指为祭祀宰杀的牲畜。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1)词义扩大。“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如“哭”,古义指“悲痛出声”,“大声曰哭,细声有涕曰泣”,大声而无泪的叫“嚎”.“耳闻不如目见”、“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等等,“闻”是“听”的意思。现在,“闻”是指用鼻子嗅,它的词义内涵发生了变化。(4)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是个贬义词。现代汉语:副词、介词短语作状语,普通名词很少作状语。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状语(比较)古代汉语:时间名词、方位名词、普通名词等名词常常作状语。主语+【名词】+谓语活用为状语名词活用为状语(例句)相如〖廷〗叱之吾得〖兄〗事之其一〖犬〗坐于前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名词活用为状语主语谓语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劝学》)⑿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六国论》)⒀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南:向南,西:向西)(《过秦论》)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2、名词活用为动词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水)(《劝学》)⑹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驴不胜怒,蹄之。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⑻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过秦论》)⑾吾师道也(师:学习)(《师说》)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⑽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鸿门宴》)⒅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齐桓晋文之事》)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作动词规律小结:•能愿动词后的名词•代词前的名词•名词后的名词•副词后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位于谓语位置,且带了宾语。宾语交好爱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备了名词的语法功能。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将军身披坚执锐以小易大作宾语作宾语作主语聪明的人愚蠢的人坚硬的铠甲锐利的兵器小的东西大的东西一、使动用法(比较)现代汉语中的兼语句式:古代汉语的使动用法:晋侯饮赵盾使主语使宾语具有了某种行为具体动作是宾语发出的使动用法(例句)使使项伯杀人,臣活之(项伯)臣请完璧归赵(秦国)舍相如广成传舍让名词动词形容词让相如住在…使项伯活了下来使和氏璧完整使动概念:主语使宾语具有了某种行为,就是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使他(它)怎么样”的意思。基本结构形式:【动+宾】=【使】+宾+动使动用法练习:•①生死而肉骨•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⑤李牧连却之•⑥中军置酒饮归客•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③昂其直,居为奇货•④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长肉•让……称王•使……发出声音•使……退却•使……饮酒•使……高,抬高•使……高昂•使……愚笨生死而肉骨:使死人复生,白骨长肉。形容恩惠极大。二、意动用法(解说)认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形态或特征以…为主语把宾语当作某种事物意动用法(例句)吾从而师之吾妻之美我者认为把当作把他当作老师认为我美名词形容词意动用法:动词谓语对于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的意思的叫做意动用法。结构方式:【动/形/名+宾】=【以】+宾+【为】+动翻译形式:“以……为……”、“认为……是……”、“把……当作……”意动用法练习:1、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2、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3、孟尝君客我。答案参考:1、奇:认为……奇;壮:认为……壮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2、小:认为……小3、客:以……为客(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示判断②“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③项脊轩,旧南格子也。——《项脊轩志》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为、乃、即、则、皆、必”等词表示肯定判断,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②吾乃梁人也。——《战国策•赵策》③吾翁即汝翁,必欲亨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籍传》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⑦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①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名词+名词的形式。⑧此物故非西产。——《促织》3、直接用判断动词“是”表判断。①刘备,天下枭雄。②刘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战》注意:古代的“是”一般是代词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二)被动句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1、用“于、见、受-------于见------于”表被动。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表被动。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①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③为情所困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被”直接表被动4、无任何标志①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助也。——《项脊轩志》②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③旬余,杖至百。——《促织》•1、省略主语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三)省略句2、省略谓语①明月半墙——《项脊轩志》3、省略宾语(1)使令性动词后省略宾语①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项脊轩志》(2)介词“以、与、为、从”后省略宾语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②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⑤毋从俱死也。——《鸿门宴》③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④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②试与它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其言。——《促织》4、省略介词(于,以)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四、倒装句(一)主谓倒装②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③快哉,此风!——《黄州快哉亭记》(二)宾语前置①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②时不我待,只争朝夕。③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庄子·秋水》1、否定句或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④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⑤沛公安在?——《鸿门宴》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⑦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④唯(惟)利是图唯(惟)命是听2、用“之、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庄子·秋水》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将军之谓也。——《史记》3、介词“以、向”后的宾语前置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①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②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定语后置1、名词+(之/而)+定语+者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2、以“之”为标志。③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四)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1、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