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计算机教育2011年1月10日ComputerEducationNo.1Jan.10,201165文章编号:1672-5913(2011)01-0065-03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导师团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夏士雄,王志晓(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推行导师团队模式是新时期研究生培养的客观需求,在计算机学科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导师团队模式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源泉,是进行导师学术交流的纽带,还是实现学科交叉的有效途径。导师团队模式的成功实施需要一定的保障性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梯队结构,定期举行学术交流活动,健全管理制度和考核奖励机制,还要科学处理学术分歧。本文对这一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导师团队;学科交叉1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的职责从研究生的招收与录取中就开始体现,直到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研究生部分课程的讲授、研究生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指导。由于导师负责制的责、权、利明确、清晰,在研究生培养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自2000年起,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规模每年都以20%~30%的速度增加[1]。而作为研究生培养者的导师资源却没有快速增长,指导教师数量无法满足研究生的培养需求,导师与研究生比例失调,阻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学科的交叉、渗透日益突出。计算机学科是一个新兴学科,发展速度快,应用领域广,学科交叉和渗透就更加突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计算机学科教师掌握和积累知识的广度是有限的,往往限于个别研究方向,即使是最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导师。这样一来,教师个人知识的专门化和计算机学科发展的快速化、综合化形成了尖锐的矛盾,给传统导师负责制带来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推行导师团队模式成为新时期计算机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客观需求。研究生导师团队,是由少数知识互补而又相互关联、为实现特定目的而承担相应责任的研究生导师组成的小组[2]。研究生导师团队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成员互补。导师团队不是高学历、高职务教师的简单叠加,它由不同年龄、性别、职务的导师组成,他们各自拥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成长经历、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因而有利于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发挥团队的互补优势。二是分工协作。研究生的培养不是单个导师所能完成的,而是基于团队成员,具有互补性,通过团队成员间的力量整合、通力协作实现的[2]。22.1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源泉导师团队模式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源泉。不同知识背景与学术专长的导师组成的导师团队,改变了过去单一导师指导下带来的知识面不宽、专业领域过窄的缺陷。导师团队由不同学术背景、成长经历、学术风格、思维模式的导师组成,每位导师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笔者所在的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突出研究方向:有的成员专门研究本体和语义技术,有的成员研究煤矿大型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教学改革课题(YJG08-YB17)。作者简介:夏士雄,男,教授,研究方向为矿山数字化、智能信息处理;王志晓,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语义搜索。DOI:10.16512/j.cnki.jsjjy.2011.01.001计算机教育ComputerEducation662011设备的故障诊断,有的成员则研究数据挖掘。研究生可以从每位导师那里接触到相关学科不同的研究方向,甚至跨学科的有关知识,拓展知识面;研究生还能从学习内容、科研方法等方面吸收每位导师的精华,摆脱导师负责制下的思维定式,开阔学术视野,拓展研究思路,促进学术创新[2]。导师团队模式还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在导师团队的共同指导下,研究生在一个群体性研究队伍中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每一个学生不再局限于狭隘的“师徒”关系中,其努力都是在为提高整个团队的学术影响力作贡献。久而久之,学生将在潜意识中积聚团队意识,透彻理解合作的力量,产生集体荣誉感。2.2进行导师学术交流的纽带导师团队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且是导师间学术交流的纽带,导师能通过学术交流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有了导师团队作交流平台,有了实力雄厚、知名度较高的学术带头人,便可以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每一位成员都将成为受益者。年轻导师有激情和活力,思维敏捷;中老年导师思想成熟、基础扎实,两者相互补充和促进,共同进步。导师团队可以充分发挥老专家“传、帮、带、导”的作用,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学生”与“导师”双重角色的快速、反复转换过程中,其综合素质将得到快速提升。笔者所在团队来了一个新成员,博士期间专门研究本体和语义技术,我们通过和其交流,拓展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收益匪浅。我们将本体和语义技术引入到各自的研究方向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3实现学科交叉的有效途径导师团队模式是实现学科交叉的有效途径。以计算机学科为例,要想使计算机技术在煤矿生产自动化方面发挥作用,我们还必须熟悉机电工程、工业控制和自动化等,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当代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问题往往具有跨学科性质,单一学科的研究方法难以解决相关问题,需要组织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方式,集成不同的研究手段来解决。导师团队成员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采用导师团队模式指导研究生,将研究生置身于多学科环境中进行培养,有助于理论知识、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的交叉和综合集成。鼓励和引导研究生从事多学科交叉研究,加深研究生对不同领域的了解,而合理、适度、持续的学科互动有助于形成学科之间的协同效应。通过吸收各学科精华,集各学科特长,可以发现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33.1建立完善的梯队结构要完善导师团队的组成结构,导师团队应由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知识层次、不同专业特长的教师组成[3]。在学科和专业构成上,强调以本学科专业的教师为主、以相近和相关专业的教师为辅;在学历层次上强调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相结合;在职称层次上应以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等不同层次的教师相结合,组成一支在知识结构上相互补充的研究生指导小组;在年龄问题上,应该考虑老中青的结合,充分考虑年长者的经验优势,年轻者接受新知识快的优势。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导师团队成员应来自尽可能多的学校,以将其他高等学校的先进思维方法融入到团队中[4]。笔者所在的导师团队由2名教授,5名副教授和多名讲师构成,团队成员来自中国矿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学科专业涵盖了计算机、通信、控制和自动化等。3.2定期举行学术交流活动耶鲁大学每个实验室内部都有每周一次的实验室会议和读书报告,所有从事研究的人员轮流报告;每学期每位研究生都必须在全系汇报一次自己的研究进展。笔者所在的团队参照耶鲁大学的做法,并根据本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做了相应的改动。首先,研究室每个研究小组内部每周进行一次小组会议,由小组内研究生轮流汇报自己最近的研究进展与读论文情况,并展开讨论。然后,每个月开一次实验室会议,每个研究小组汇报最新的研究进展、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等。另外,团队成员还要在新学期初开展过去一个学期研究课题的总结、汇报和交流活动。上述活动为团队成员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开阔了团队成员的视野,拓展了知识面。为了更好地进行学术交流,每年每位研究生可以外出参加一次高水平学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67第1期术交流活动。另外,研究室还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做学术报告。3.3健全管理制度和考核奖励机制“无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管理制度和考核奖励机制是团队有效运行的保证。团队成员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聚集在一起,需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一方面要明确导师的岗位职责、权利与义务。团队负责人负责整个团队工作的协调。每位导师应积极参与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履行学术义务,起模范带头作用,避免出现导师团队虚化和流于形式的情况。导师团队成员要相对稳定,以保证工作的连续性。研究室为每位导师提供一定的办公场地和设施,以及必要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还要明确研究生的权利与义务。研究生应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并按学校要求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研究生还应参与一定数量的横向项目,提高实践能力,积累项目经验。笔者所在的团队要求导师在内的所有成员在发表论文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论文审核程序,由导师团队对论文进行审核,无修改意见后方能投稿,绝对不允许私自投稿。每学期课题组都会从学术研究成果和参与横向科研项目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按绩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给予不同数量的生活补助。3.4科学处理学术分歧每位导师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知识分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学术思想。不同成员对某一学术问题产生见解分歧是难免的。一方面可以通过充分讨论,寻找科学解决学术分歧的方法。更重要的,成员之间对学术观点应采取包容、容忍的态度,容许别人有判断的自由,科学地处理学术分歧。宽容是做学问的一种风范、一种修养、一种理念、一种精神境界。学术思想、学术成就总是在宽容的学术氛围与尊重不同意见的自由争鸣中诞生、形成和发展的。学术需要宽容,宽容造就学术[2]。4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学科联系日益紧密,学科交叉渗透日益突出,推行导师团队模式成为新时期研究生培养的客观需求。笔者总结了在计算机学科推行导师团队模式的优势。导师团队模式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源泉,是进行导师学术交流的纽带,还是实现学科交叉的有效途径。本文还给出了实施导师团队模式所需的保障性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梯队结构,定期举行学术交流活动,健全管理制度和考核奖励机制和科学处理学术分歧。参考文献:[1]张静.优化师生关系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关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3):61-65.[2]张意忠.论导师团队建设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1):130-134.[3]孙政荣.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组制的探讨[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23(1):87-89.[4]王世杰,郑鹏,王洁.以规范的导师组架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373-376.ATutorTeamModelforPostgraduateCultivationXIAShixiong,WANGZhixiao(CollegeofComputerScienceandTechnology,ChinaUniversityofMiningandTechnology,Xuzhou221116,China)Abstract:Itisanobjectivedemandforimplementingtutorteammodelforpostgraduatecultivationinthenewera,fortutorteammodelisthesourceofimprovementinpostgraduatequalitycultivation,thelinkofacademicexchangesfortutors,aswellasaneffectivemethodtoachievedisciplinecrossing.Someindemnificatorymeasuresareneededtoensurethesuccessfulaccomplishmentofthemodel,whichincludesperfectedechelonstructure,periodicalacademicexchanges,soundmanagementandappraisal-rewardmechanism,inadditiontoscientificsettlementofacademicdivergence.Keywords:postgraduatecultivation;tutorteammodel;disciplinecrossing(编辑:张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