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课件整理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课件整理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以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的忽视的《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而止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的召开。第一个十年(1917—1927)五四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1916年9月,第二卷,更名为《新青年》),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场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向传统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二十世纪初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1917年,《新青年》迁至北京,集结了一批推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人物,并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新文化运动的本质: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第一,重新评判孔子反,第二,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与观点:1陈独秀代表作品:《文学革命论》观点:从内容到形式岁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并从启蒙的角度抨击旧文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2胡适代表作品《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尝试集》观点:白话文学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3周作人代表作品:《人的文学》《新文学的要求》演讲《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美文》《论黑幕》观点:《人的文学》提出一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试图将19欧洲文学发展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道主义直接移用到中国新文学,使文学革命内容更加具体化。在提倡“人的文学”时,就首先大力介绍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如何“发现了人”,和主张“灵肉一致”的人生等等,这套观念完全是以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基础的,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当时日本文坛兴起的“白桦派”人道主义文学理论。标示新文学区别旧文学的本质特征,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文学革命关键性几场论争1、1922年,与“学衡派”论争“学衡派”文化保守主义者,更相信依靠伦理道德的理论来凝聚中国。其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鲁迅发表《估学衡》,批驳“学衡派”的保守立场。2、1925年,与“甲寅派”论争文学革命的重大实绩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接访的局面。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4创作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实绩新文学社团的创立1文学研究会创立时间地点:1921.1在北京成立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12人。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戏剧》“文学研究会丛书”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特点: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2创造社创立时间地点: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人.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重视的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同时注重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特点:流派特色比较显著,作品带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3新月社创立时间地点:1923北京发起人: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刊物:《新月》《诗镌》主张:“新格律诗派“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4语丝社创立时间地点:1924年11月刊物:《语丝》发起人: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等特点:着重社会批评,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语丝体”5浅草社创立时间地点:1922刊物《文艺旬刊》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此社团致利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多抒写知识青年的苦闷生活和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的色彩。6莽原社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成员主要有高长虹、向培良,韦素园等,以创办《莽原》周刊和半月刊而得名。《莽原》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7沉钟社1929《沉钟》8湖畔诗社成员: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特点:写爱情诗闻名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现了新文学运动初期刚刚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憧憬,独具一种单纯、清新、质朴的美,多是爱情诗。刊物《湖畔》9未名社1925年8月成立于北京由鲁迅发起,成员为鲁迅、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6人成员多写反映农村现实的“乡土小说”、并译介俄国文学与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文学作品。《未名》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1理性精神的显现2感伤情调的流行3个性化的追求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鲁迅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著作: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独语体散文集《朝花夕拾》闲话风《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艺术特征:1“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看,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量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归乡”2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朝花夕拾》(闲话风)《野草》(独语体)“个人的文学之尖端”开创了“独语体”和“闲话风”《朝花夕拾》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野草》是20年代中期陷入第二次绝望的鲁迅生命追问的一个过程,是他穿越致命绝望的一次生命的行动。《野草》的写作,起源于1923年的沉默,此时鲁迅矛盾缠身,积重难返,陷入到自厌与自虐的情结中。进入《野草》,鲁迅试图摆脱矛盾状态,做出最终的抉择,在《野草》中,他把自身的所有矛盾袒露出来,并推向极至,归结为生与死的难题。《野草》的主题1、希望与绝望[绝望之为虚妄,正如希望相同!]《野草》的意象•2、生与死•向死:《影的告别》、《求乞者》、《复仇》、《复仇(其二)》《雪》、《希望》、《过客》•意象:“黑暗和虚空”、“无地”、“无所为和沉默”、“虚无”、“生命的飞扬”、“钉杀”、“空虚中暗夜”、“寂寞”、“迟暮”、“死掉的雨”、“坟”•死与生:《死火》、《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立论》、《颓败线的颤动》、《死后》•意象:“死火”、“本味”之不可知、“颓败的身躯”的“全面”地“颤动”、“死后”•新生:《这样的战士》、《腊叶》、《淡淡的血痕中》、《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一觉》、《题辞》•意象:“这样的战士”、“腊叶”、“叛逆的勇士”、“野蓟”、“野草”“第一个十年”间的小说潮流“问题小说”乡土小说“自叙传”抒情小说通俗小说“问题小说”:受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直接刺激,在思想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之理性之光的影响下,造就出了“思考的一代”,产生了关注和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与社会的问题的小说。主要作者有冰心、王统照、庐隐、许地山、叶圣陶等,他们的艺术倾各不相同,却汇成了一股短期的创作潮流。乡土小说定义: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背景:因“五四”小说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读者欣赏心理的进步,要求着艺术上的突破。成就及不足:1成就:乡土小说从20年代中期便形成一堵持久的创作潮流,给当时的文坛带来清新的泥土气息,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相对小天地,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更多的转向社会,转到民众身上,而使得新文学和社会生活土壤的连接更加紧密。乡土小说对20实际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用巨大并纠正了旧小说一流的简括是叙述方式。2不足:乡土作家一般还缺少把握农村复杂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眼光,还未能像鲁迅那样深邃,往往单纯的描绘落后愚昧的农村生活图景,总体的艺术质量稚拙。主要代表作家: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成员为主的青年作者,主要代表作家及作品有:王鲁彦的《柚子》、《菊英的出嫁》、《黄金》、《许是不至于吧》、,彭家煌的《怂恿》、《活鬼》,台静农的《拜堂》,许钦文《鼻涕阿二》,蹇先艾的《水葬》,许杰的《惨雾》等。鲁迅与“乡土小说”的关系: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他的《孔乙己》《风波》《故乡》等都出现的很早,给后来的乡土作家建立了规范。鲁迅后来对“乡土小说”的含义加以界定。自叙传”抒情小说主观抒情倾向浓郁的时代(富于个性与青春气息的时代)“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内涵: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动”。同时又吸收了日本“私小说”的创作特点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主张在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就到的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代表作家:郁达夫、倪贻德、庐隐、淦女士、冯文炳(废名)、许地山、陈翔鹤、陈炜谟、林如稷、郭沫若等代表作品: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过去》《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倪贻德《玄武湖之秋》《残夜》庐隐海滨故人》《象牙戒指》淦女士《隔绝》冯文炳(废名)《竹林的故事》许地山《命命鸟》《春桃》郭沫若《残春》等等。“零余者”形象: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也不愿与黑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漓,或以种种变态行为来表示反抗。实际上是岁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郭沫若《女神》(1921年)1、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A“开辟鸿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B大时代中是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2、“女神体”的神奇的艺术风格:壮阔性,奇异性和飞动性,3、艺术形式:自由诗的形式4、艺术想象力的来源:泛神论的思想与追求个性解放的“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精神5、《女神》的贡献:一方面把“五四”新诗运动的“诗体解放”推向极致;一方面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让诗的翅膀真正飞腾起来。《女神》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作。《星空》1923年,诗歌、散文、戏剧集《瓶》(1925年)《前茅》(1928年出版)、《恢复》(1928年出版)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郭沫若的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失事求似(在尽可能真实准确的把握历史精神的前提下,和史事可以又出入)“五四”新诗运动从梁启超、黄遵宪的“诗界革命”到胡适的“作诗如作文”新诗的代表作者: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第一个诗歌刊物《诗》对“新诗”的批评意见:P93;P96-972、“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郭沫若、“湖畔诗人”、“小诗体”、冯至的诗等“小诗体”:是从外国输入的,诗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例:泰戈尔的《飞鸟集》、宗白华的《夜》P98冯至:抒情诗、叙事诗3、新诗的“规范化”——前期新月派诗的创作规则:1、“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2、诗的格律化的主张;3、“和谐”与“均齐”的审美特征,如闻一多提出“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4、重视个人独特的艺术个性,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的诗各具特色规则的来源:西方唯美的巴那斯主义,中国诗传统中“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抒情模式4、早期象征派诗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