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可以取之不禁,用之不竭。2.《诗经氓》里的“,”两句,表现了女主人公没有哪一天不起早贪黑辛勤劳动的。3.庄子的《逍遥游》中“,”两句,以自然界中生物的事例来具体阐释“小年”一词。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诧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5.《论语》中,表示应以德才兼备的人为榜样,并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的两句是:“,”。6.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两句,运用典型的动作描写,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1.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2.《诗经氓》里的“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两句,表现了女主人公没有哪一天不起早贪黑辛勤劳动的。3.庄子的《逍遥游》中“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两句,以自然界中生物的事例来具体阐释“小年”一词。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诧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5.《论语》中,表示应以德才兼备的人为榜样,并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的两句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两句,运用典型的动作描写,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1)鹏之徙于南冥也,,,去以六月息者也。(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3)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4)朝菌不知晦朔,,此小年也。(5)故曰:,,圣人无名。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蟪蛄不知春秋至人无已神人无功深邃的人生感悟逍遥游(节选)文章的论证思路:万物皆“有所待”↓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是“逍遥游”)↓什么才是“逍遥游”↓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1)《齐谐》者,志怪者也(2)去以六月息者也(3)绝云气,负青天(4)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5)置杯焉则胶(6)而后乃今培风(7)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8)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记载气息穿过奋发粘,搁浅凭借堵塞;图谋,打算碰(9)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10)适千里者腹犹果然(11)之二虫又何知(1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13)众人匹之,不亦悲乎(14)彼且奚适也(15)彼且恶乎待哉(16)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为什么;到到;饱腹的样子代词,这凭借;闻名比将要何,什么急迫的样子(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蟪蛄不知春秋②汤之问棘也是已③北冥海者,天池也。18.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故夫知效一官效:胜任。B.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致福:求福。C.辩乎荣辱之境境:境界。D.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数数:急迫用世,谋求名利。①四季②即此③天然的水池C项“境”应为“界限”。19.对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朝菌不知晦朔②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③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④邹忌修八尺有余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B.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C.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A(①②农历每月最后一天③长④身高)20.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小知不及大知②则知明行无过矣③有冥海者,天池也④且适南冥也A.①与②的用法不同,③与④的用法也不同B.①与②的用法相同,③与④的用法也相同。C.①与②的用法不同,③与④的用法相同。D.①与②的用法相同,③与④的用法不同。D(①②“知”通“智”,③深④“冥”通“溟”。)1.野马也,尘埃也2.腹犹果然3.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4.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春日野外林泽间的雾气。饱的样子。旋风普通人,平常人。1.而后乃今将图南2.不过数仞而下3.水击三千里4.时则不至5.此亦飞之至也名词作动词向南名词作动词降落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名词作状语有时动词作名词最高限度名词,志向(名词,标志)记载名词,名字动词,命名动词,说出形容词,出名志: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③《齐谐》者,志怪者也名:①北冥有鱼,其名为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③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1)怒而飞(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3)决起而飞(4)而控于地而已矣(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6)而宋荣子犹然笑之(7)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8)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连词,就)(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之(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2)其翼若垂天之云(3)鹏之徙于南冥也(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的)(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而莫之天阏者(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8)之二虫又何知(9)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10)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代词,它)(动词,到,往)(代词,这些)(代词,他,指彭祖)(代词,他,指宋荣子)1.南冥者,天池也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4.之二虫又何知5.奚以知其然也6.奚以知九万里而南为判断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2.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4.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他在世上,没有急于追求什么(指名位、声誉)。虽然如此,宋荣子还是有没能树立起来的境界。•5.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6.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7.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8.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5.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把一杯水倒在堂上的低洼处,那么小草也可以作它的船;放只杯子在上面就会搁浅,这是水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采分“覆”“焉”“胶”)6.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我迅速飞起来,碰到榆树和檀树的树枝,有时可能还飞不到那么高,就落在地上,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采分点:“决”“抢”“控”“奚”“之”)7.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所以那些智慧能胜任一官之任,行为能适合一乡之人的心愿,品德能符合一个国君的心意,能力能取得一国的信任的人,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也像这小鸟一样。(采分点:“知”“效”“比”“合”“而”)8.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整个社会上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更加受到鼓励;整个社会上的人都责难他,他并不因此就更加懊丧,确定于自我与外物的分别,辨别荣耀与耻辱的界限,这就罢了。(采分点:“誉”“劝”“加”“沮”“境”)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申之以孝悌之义。④私见张良,具告以事。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于(从)蓝]取之、[于(比)蓝]青[乎(对)己]参省[以(用)孝悌之义]申之[以(把)事]具告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词结构后置。文言文中的介词结构大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面,其中尤以由“以”“于”构成的介词结构居多。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②遂与秦王会渑池。③得璧,传之美人。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于(在)河北]作战、[于(在)河南]作战[于(在)渑池]会见[于(给)]美人[于(给)]秦王有时候,后置的介词结构中的介词(主要是“以”“于”这两个介词)会省去,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词结构后置。下列句子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句是()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得复见将军于此。C、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盖1、胜过,压倒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赤壁之战》)2、表肯定判断,原来是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3、表推测性判断,大概未几,敌兵果舁(yú)炮至,盖五六百人也。译文:不久,敌军果然抬着炮来了,大概有五六百人。4、疑问代词,通“盍”,何,怎么何不,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译文:技艺怎么(精湛)到了这种地步啊?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盖通盍,相当于“何不”,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