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居环境与“风水”摘要:建筑风水,作为中国建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长期以来倍受人们的关注,风水是中国古人认识宇宙、认识自然的“图式”,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学和建筑学以及人居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风水可能是“潜科学”。关键词:风水;人居环境0引言“风水”,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一种倍受争议的传统文化。由于人们知识的局限,很多风水学的问题得不到现实中的解决,这就不免让其中渗入了许多神秘,甚至迷信的色彩。但是,另一方后面,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建筑风水学博大精深,中国建筑文化在几千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未离开过建筑风水的字眼,从皇宫、皇陵的规划建设,到普通村落、民宅的建筑无不留着风水学的痕迹。建筑风水学随着中国文化传入西方后,也得到了西方学者的认同,特别是近30年来建筑风水学在国外受到了高度重视,甚至形成了中国风水业,中国风水也开始进入了百姓安居的视野,由此可以想象,可以推见在未来的世界文明进程中,中国建筑风水学必将饰演重要的角色。风水理论受到了中国儒、道、释诸家哲学和美学的影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1、建筑风水文化的科学内涵1.1环境选择人们生活居住离不开环境,传统风水中通常所指的环境具体包括:地质、气候、感官环境、水文以及“气”等。1.1.1地质土壤中含有微量元素锌、铂、硒、氟等,如果其含量超标,在光合作用下放射到空气中会直接影响人的健康。比如说,因为某种微量元素超标的原故,影响到主人的身体健康,甚至死亡,风水师就会说是阴阳不调,五行相克需要调整房子的风水,更严重的则说其是大凶宅地,不可再居住,事实上起到了建议其迁居他处的目的。1.1.2气候一般来说,气候包括温度、湿度、太阳辐射、风、气压和降水量等因素。这些气候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感觉、2心理和生理活动。风水学中“风水”这个词实际上也包括了气候诸要素,“风水宝地”总是气候宜人,好的“风水”,必有好的气候。气候条件是较为复杂而多变的。在我国,除了季风气候显著外,由于地形复杂,区域性气候也多种多样。而气候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又是长期存在的,所以,无论从总体概念上还是在局部地区,在气候环境方面均应特别重视。在研究用地时,即要留心区域性范围的大气候,又要注意待选用地范围的小气候和微气候。1.1.3感官环境感官环境包括视觉、嗅觉、听觉。这些在风水中也是很讲究的,这里以视觉为例:蓝色性属水,绿色性属木,五行中水生木,属吉,从色彩心理学讲,蓝色与绿色搭配让人感觉调和宁静,在色彩搭配上属于相近色系相配;红色性属火,五行中水克火,属凶,从色彩心理学讲就是蓝色与红色搭配让人感觉刺激和不安定,在色彩搭配上属于对比色系相配。1.1.4水文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学物质,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这就是水质的问题。水质如果受到污染,则后果严重,在这样的地方施工,需先净化水质即先改造风水。风水师在相地时、亲临现场、用手研磨,用嘴尝泥土,甚至挖土井察看深的土质、水质,俯身贴耳聆听地下水的流向及声音。1.1.5“气”风水中的“气”主要包括:磁场、气流。地球是一个被磁场包围的星球,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时刻对人发生着作用。强烈的磁场可以治病,也可以伤人,引起头晕、嗜睡、或神经衰弱。风水思想主张顺应地磁方位。风水师常说巨石和尖角对门窗不吉,实际是担心巨石放射出的强磁对门窗里住户的干扰。气流则主要指一些微小的气流以及由交通引导的气流。气流要是活气为吉,死气则凶,例如,一般室内空间都要方便空气的流通,使空气对流畅通,在屋内生活的人才心情愉快,身体健康。而交通道路则可引导气流,道路畅通,气流引导的好,一个城市会经济繁荣。1.2因地制宜即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使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回归自然,反朴归真,天人合一。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土质也不一样.建3筑形式亦不同:西北干旱少雨,人们就采取六居式窑洞居住,防火防寒冬暖夏凉,西南潮温多雨,虫兽很多,人们就采取栏式竹楼居住,空气流通,凉爽防潮。草原的牧民采用蒙古包为住宅,便于随水草而迁徙。贵州山区和大理人民用山石砌房;华中平原人民以土建房。这些建筑形式都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而创立的。1.3依山傍水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考古发现的原始部落几乎都在河边台地。依山的形势有两类,一类是“土包星”,即三面群山环绕,南面空旷敞开,房屋隐于万树丛林中,湖南岳阳县渭洞乡张谷英村就处于这样的地形。依山的另一种形式是“屋包山”,即成片的房屋覆盖着山坡.从山脚一起到山腰。长江中上游沿岸的码头小镇都是这样。背眈山坡,拾级而上,气宇轩昂。六朝古都南京、滨临长江、四周是山,有虎踞龙盘之势。1.4坐北朝南这一原则主要指的是建筑物的基址朝向问题,在设计中以坐北朝南为最佳。这和我国的位置与其所处的气候类型是分不开的。一是为了采光。我国地处地球的北半球,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四季的阳光都由南方射入的,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取阳光,所以我国大部分的房屋都是朝南的。阳光对人的好处很多,如取暖、照明、杀菌等。二是为了避风。中国的地势决定了气候为季风型。冬天有西伯利亚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热带季风,一年四季风向变换不定。风水中的阴阳学说是将宇宙和世间万物分为阴与阳两大类,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全在于阴阳两气的运动与转换。所以风也有阴风与阳风之别。1.5协调、适当原则风水十分讲究阴阳协调,所有的理论和方法其最终目标都是在尽最大力量去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即五行相“天人合一”。平衡是阴阳宇宙的平衡、五行的平衡、也是自然环境与人的平衡,这种平衡观对我们现代人而言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尤其是在全球自然环境被大肆破坏的今天,人类以前过分的强调人的力量,不加节制的改造和享用自然,导致自然环境失去协调和平衡。因此,协调和适当原则须贯彻到我们设计实践始终:从大方面到小方面、从大空间到小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一个好的规划来。42、现代人居环境古代建筑风水与现代人居环境的共鸣。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紧密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建筑风水理论实际上是一门人居环境科学,在风水理论指导下的人居环境不论是在景观选择上,还是在生态环境构建上都蕴含了较高的科学性。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居住地是古人追求的目标,,也是现代人们追求的理想境地,古代建筑风水理论穿越时空,与现代人居环境观产生了历史的共鸣。有机自然观。建筑风水把大地本身看成一个富有灵性的有机整体,认为自然是一个统一的、大的生态系统,人居住在这个系统中,就是这个系统的一份子,人必须同其他因子互相联系,互相依赖,共同维持系统的发展和稳定。人地和谐观。即“天人合一”观或者说“天、地、人合一”观。古人看来,天地的运动直接与人的生长相关,人被视为自然生态链的一环,人生存中的任何活动要吻合于自然,要取得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相处。风水学在实际操作中不以地形复杂为坏事,而是抓住山水做文章,用山水美化城市,用建筑美化山水,借助自然景观保护山水的美,同时也衬托建筑物的美,通过建筑物,将人、地(即自然)高度协和为一体,逐渐形成了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良性循环关系。这种人地和谐的思想正是现代人居环境构建所需要遵循的理论基础。2.1崇尚自然,人定顺天。人居环境在中国传统风水学“天地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影响下,人们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有机联系,大自然的变化与人体变化活动有直接相互感应的共同规律,人的生命与自然界进行能量和信息交换而持续其运动的。天、地、人之间是一个有机循环的整体系统。因此,人们在人居环境的选择和营造中尽量尊重自然规律,人定顺天,天地人和谐相处。2.2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人居环境建设应根据地貌、地形、水文、气候等因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塑造多姿多彩的艺术造型和内涵丰富的人居环境。如高原地带的人居环境:依山5傍水,错落有序;中原平地的人居环境:狭巷长天,庭院深深;江南水乡的人居环境: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无论是北方深沉厚重,还是南方洒脱秀雅,都富有诗情画意,无不体现天地人的风水意。2.3以人为本,和谐构建。营建人居环境,提倡以人为本,“人”是指具体的人,包括男女老少,不同民族、年龄、文化程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的各种各样的人,这就要求人居环境具有多样性。不同的人对人居环境要求也不尽相同,但有共同一点就是自然生态良好,空间尺度宜人,心理感受舒适等,给人以情景交融的境界。因此,在营建人居环境过程中,要发“天地人合一”的建筑风水观为指导,使地理环境、景观环境、人文环境与区域规划和建筑单体达到和谐融合。3、总结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水学里有很多合理、实用的东西,并且有着很多成功运用的实例,在建筑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风水学中这些合理、实用的东西在现代的建筑学、结构、地质学、气象学、心理学中都有更加严密科学的阐释。风水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中国古代文化,是数千年中国人对人地自然观察与思考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古人关于居室建设与社会生活的经验的总结。虽然,中国古代的风水文化囊括着不应有的迷信糟粕,但其千年不败,深深地渗透于地球东部的这块黄色土地之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住宅观念。相信将新时代的科学价值观注入到这一古老的理论之中,将风水所蕴含的住宅文化与现代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相结合,使风水理论重新焕发新的生机,对实现特色的居住环境也有巨大贡献。参考文献:[1]张宵鹏.浅析古代风水学的科学性[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4,23(1):15-16.[2]徐美群.人居环境与建筑风水[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3):31-33.[3]王其亨主编.风水理论研究.建筑文化论丛.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4]王深法.风水理论与人居环境.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24-29.[5]徐晓峰.浅论建筑风水文化的内涵与实用功能.中外建筑,2009(9):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