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分析阎学通第一章学科概况与研究方法第一节学习国际关系的作用一、培养独立的分析能力1知识是不确定的——知识的正确性是有条件的2知识的对错是相对而言——不同领域的知识的对错标准不同3从接收权威性知识向理解知识本身转变——自觉用多元文化建设自己的观念二、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中国的特殊性1国际社会无政府性质2一个国家得到的国际尊敬是以其承担的国际责任为基础,而不是君子风度。一国公民所享受的国际尊严也是以国家实力地位为基础,而不是悠久的传统文化3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最高利益不一定是物质性的经济发展,相反可能是追求精神价值或宗教信仰二、了解国际关系常用概念知识发展成为独立学科需要具备——理论体系、专业术语10+1——东盟和中国10+3——东盟和中日韩10+8——东亚峰会77国集团——不结盟运动组织33国集团——拉美加勒比共同体八国集团——冷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组织的经济论坛20国集团——中美等世界前二十大经济体与2008金融危机后组织的经济论坛上海五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同盟——英国、新加剖、马来西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五常——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金砖五国——2008年后新兴的经济体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第二节、学科范畴及研究内容一、国际关系学的学科范畴(一)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国际关系学以全球范围内的跨国界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可以将国家关系定义为各种国际行为体(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或个别重要人物等等)之间,在某些国际问题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或文化等),通过某些方式(冲突、合作、放任或逃避等),在实现某些目的或利益(生存、权力、财富和荣誉等)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国际联系的总和。(二)国际关系研究与世界历史研究及国际评论的差别史学:发现历史事实的本来面目(发现历史上国际关系的事实真相)政治学:寻找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以史学研究的成果为基础,寻求国际社会运行的一般性规律)国际关系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理论研究的成果是学术论文、学术著作,政策研究的成果是政策报告。理论研究需要依照科学研究方法的标准用事实论证一个学术观点,政策研究的目的是提出实现政府目标的政策建议二、国际关系学的内容(一)国际关系学的知识体系构成以国别和地区为标准进行研究分工是最为普遍的现象。在中国最常见的分类是美国和加拿大、俄罗斯和东欧、西欧、亚洲、中东和北非、非洲、拉美。冷战后以问题为标准划分研究领域的做法日益收到学界重视,许多问题研究部门出现:军控与裁军(又分为防止核扩散研究、外空问题研究、防止小型武器扩散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区域化研究、全球化研究)、国际组织(政府间组织研究、非政府间组织探究)、反恐、国际能源与环保、公共外交等。(二)国际关系学研究的问题归为三大类:描述性问题(是什么)、因果性问题(为什么)、处方性问题(怎么办)第三节、国际关系学的发展一、古代关于国家间关系的思想管子:君人者有道,霸王者有时,国修而邻国无道,霸王之资也。国家国际地位变化的相对性,一国崛起必然意味着另一国的衰败荀子:王夺之人,霸夺之于,强夺之地。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于者友诸侯,夺之地者敌诸侯。臣诸侯者王,友诸侯者霸,,敌诸侯者危。争取人心,争取盟友,兼并土地三种不同的战略产生三种不同的战略结果,以及对国际体系的影响。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政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以国际政治中的实力相对性原理劝说秦穆公放弃助晋攻郑现实主义思想萌芽修昔底德《伯罗奔尼萨战争史》研究国家间的冲突霍布斯《利维坦》: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是一种自然状态的观点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战争不能避免只能推迟自由主义思想萌芽格劳修斯《战争与和平发法》是最早的国际法著作康德《论永久和平》二、现代国际关系学的形成与发展(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理想主义学派(以应然而非实然的角度看待国际问题,认为人性是善的,或者至少可以通过教育改变,可以通过建立类似世界政府这样的组织来避免国家间的战争)威尔逊1918十四点讲话现实主义理论古典现实主义摩根索1948《国家间政治》新现实主义沃尔兹1979《国际政治理论》进攻性现实主义米尔斯海默2001《大国政治的悲剧》自由主义理论新自由主义基欧汉和奈于1977《权利与相互依赖》建构主义理论温特1999《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英国学派布赞《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主要流派主要流派关注问题核心变量解决途径现实主义安全、冲突权力、国家利益维持均势自由主义发展、合作制度、共同利益改善制度建构主义和谐、进化观念、文化环境改变观念马克思主义剥削、斗争依附、阶级利益改变国际秩序三、中国国际关系研究进程(一)研究历程与现状进入二十一世纪在三个方向有了新发展一、科学研究方法受到了重视有实证检验的研究性论文数量增多二、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理论创新意识增强,开始主动寻找需要研究的问题,而不是消极等待发达国家学者发现问题后再参与研究开始主动创造新的理论框架,而不是重复使用已有的理论原理三、对中国古代国际政治思想的关注增强,表现为对先秦思想的整理和介绍以及中国古代外交史为案例发展新的理论进入21世纪中国学者走过三个阶段1、整理先秦有关国家间关系的哲学政治思想2、运用现代国际关系的概念分析他们的思想3、借鉴中国传统思想和东亚历史创造新的理论(二)不同流派的影响力现实主义理论主导政策研究、理论学术研究自由主义仅次于现实主义,在国际经济领域影响力大于现实主义,但在国际安全和国际政治方面影响力小于现实主义。建构主义主要集中于研究理论问题,对现实政治生活缺乏指导性作用,应用性差。马克思主义学派影响较小第四节、国际关系研究和学习方法一、科学研究方法(一)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方法由观察和分析两部分构成传统研究方法:依靠历史经验和人生经验来理解和解释国家关系现象,或对复杂的国际关系现象做简单的类比或分类,然后归纳出经验性的结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要求实证步骤,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实证检验,即做到假设与事实具有完全的一致性(二)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程序五步骤一、文献回顾和批评1从前人的研究成果吸取知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2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避免走弯路,节省时间3避免重复前人已完成的研究4根据前人研究成果的缺陷或不足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二、寻找研究问题确定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1)所选的问题应是一个没有答案或者现答案有缺陷的问题,=(2)所选问题应是有学术或有社会意义的问题(3)所选问题是研究者有可能回答的问题,即问题难度在研究者研究能力和条件之内三、提出合理假设假设是用于实证检验的,当检验的结果与假设一致时,这个假设就成了结论,如果检验结果表明假设不成立,则需要修改假设,而不是更换检验的事实四、检验假设个案分析,案例比较,统计分析,模拟实验,专家访谈首先制定出检验假设的标准,没有具体的检验标准,检验就得不出结论。五、得出结论六、从科学的角度讲,任何一个答案的合理性都是有条件的,在得出结论时,研究者要明确这个答案的适用范围,以及不完善方面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三)常用的研究变量1自变量不受其他研究变量的影响而自身变化的变量。一般来讲,自变量多是事件或发展趋势发生变化的条件或原因2因变量因变量是指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一般来讲,因变量往往是关系变化的结果。贸易逆差(自变量)——经济关系(因变量)3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1)正相关:x增大,y也增大;x下降,y也下降(综合国力——国家利益)(2)负相关:x增大,y下降;x下降,y增大(安全环境——军费增长)(3)强度相关:x变化到一定程度,y才发生变化(利益冲突——战争)(4)曲线相关:x与y的变化率不同(国防开支——国家安全)(5)对称相关:x与y的变化相互影响(苏联核战略——美国核战略)(6)不对称相关:x变化影响y,y变化不影响x(外交技巧——对外关系)(7)中介相关:x的变化通过干预变量影响到y的变化(冷战后中美都需要避免双方军事冲突——认识到避免军事冲突需要安全合作——发展战略合作)(8)伪相关:x变化直观以为会影响y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两者没有关系(有学者认为冷战后的世界主要矛盾是文明冲突,研究结果是日美文明有重大区别,但冷战后日美同盟得到新发展)4干预变量干预变量是影响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变量,在研究一个国际关系的问题时,可以有多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不仅对因变量有不同的影响,而且自变量之间也可能有各种不同的联系,因此如果将其中一个自变量抽出来单独研究,这个自变量就成了干预变量。分离主义思潮(自变量)——台湾分离主义势力(因变量)——大陆军事威慑力(干预变量)(四)必要条件与充分体条件任何国际现象的出现都是许多有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分析一个国际现象时必须对相关的因素(所研究的变量)进行分析。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是必要条件,通常都是研究中所选定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由于大多数国际现象都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往往是多个条件组合在一起,才能够共同成为某个国际现象的充分条件,充分条件的形成是有过程的,有的条件先具备,有的后具备,当最后一个构成充分条件的条件具备时,充分条件就形成了。一般来说,越难形成的条件在国际事件中的作用越大,最难具备的或最晚形成的条件常常是最重要的条件。二、学习国际关系的方法多读:阅读专业书籍和杂志多想:培养独立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对多种不同解释进行反复思考和比较,掌握可以支撑自己看法的事实依据和完整逻辑)多说:通过讨论来检验自己观点或看法的合理性多写:通过写作提高分析国际问题的逻辑能力第二章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第一节国际体系(一)国际体系的自然属性国家间交往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和状态,在没有外部约束力的情况下,国家间交往必然处于无秩序的状态。国际体系的自然属性是无政府性质,国际体系无政府性指的是没有凌驾于各国之上的强制性权威机构来管理国家之间的交往。联合国是一个成员国议事的机构,没有自己的军事力量,没有强迫成员国服从联合国规则的强力机器。军事暴力工具只要不被一个超国家机构垄断,国际体系的无序本质就只有程度变化而不会有性质变化,当每个国家都拥有军事自卫权的条件下,国家间的基本权力才是平等的。国际体系是一个“中心—边缘”体系。国际社会的性质是无政府的,但这个社会体系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支配国际体系运转最主要的规律就是实力向心规律。无政府性质是国际体系的自然属性。国家靠实力聚向体系中心,大家都想占据这个体系的中心位置,结果是实力最强大的国家里体系中心的最近而实力弱小的国家则被边缘化。(二)国际社会的社会属性五服体系:以周天子的王城为中心向外延伸的一个有中心和边缘的体系。王城周围五百里为甸服,种王田,为天子提供粮食。向外五百里为侯服,提供劳役和边疆保卫。再向外两千五百里为一宾服,宾服的诸侯国是为中原国家,宾服地区每每五百里为一圻,次序是侯圻、甸圻、男圻、采圻、卫圻,推行文化教育和提供军事支持。再向外的地区有要服和荒服两个地区,每个地区为一千里,要服地区按次序分为蛮服和夷服两地区,各有五百里,部族实现大体相似的政令,但可减少赋税,,荒服地区按次序分为镇服和蕃服两个地区,各有五百里。部落的制度规范从简,人员可自由迁徙。五服体系的中心——边缘关系具有明确人为规范,不过这套规范是顺应无政府性质和实力向心规律的规范,这套规范依据国家实力大小规定社会等级,对国家行为的约束非常小,主要是礼节方面的约束,目的是在无政府状态下维持社会秩序稳定。(朝贡体系——黑帮——联合国)国际社会的社会属性是等级性,国际体系是一个无政府性质的社会,但并不意味着国际体系没有社会等级。有政府社会与无政府社会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有社会等级,而在于决定社会等级的标准不同。无政府社会体系内,决定社会等级的主要准则是实力,在有政府的体系内,决定社会等级的准则是权力。在无政府社会体系内,等级缺乏有效的制度(如国际法)保证;而在有政府的社会体系中,等级关系则可以得到有效的制度(国内法)保证。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体制各异,但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