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研究-通用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研究通用版“问题”是课堂中的重要元素之一,没有问题的课堂一定是没有活力的。近年来,问题串已经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运用。所谓问题串指的是基于情境,围绕一定目标按照一定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并通过一个个问题指向知识、方法、思想等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实现学习目标。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一般课堂提问的有效率仅为56%,普遍存在一些过多、过难、过快、过简、过碎等问题。而经过一些设计思考后将问题有机串联,就能有效地克服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细碎、离散和随意等不足,不仅能更简洁有效地驱动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还能让学生在解决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提炼知识的技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技巧和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何时运用“问题串”?其实,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特点,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设计“问题串”.有的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一学就会,往往不需要用许多问题来铺垫;有些知识是一种规定,无需探索,直接告诉学生也未尝不可;而真正需要用问题串来支撑的便是那些知识的关键处、易混处、思维转折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难点、重点,可以是一些概念的教学,也可以是规律的探索等等。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中,半径和直径的特点是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半径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问题1:教师在圆上任意找了一点并与圆心连接起来,仔细观察一下,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问题2:你知道它的名称吗?问题3:怎样的线段才是半径呢?问题4:为什么要说圆上的任意一点?问题5:你还可以画出多少这样的半径?画画看问题6:为什么半径有无数条?在这样一个问题串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体验并感悟到了半径的本质特征。基于对“问题串”意义的理解,和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运用的思考,笔者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策略做出如下说明。一、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以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目标体系,而问题串的设计要指向教学目标,在一节课或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中,问题串不能无限度的展开,而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并且,一个问题串,应该对应一个知识模块。该问题串中的一系列问题应该围绕同一个目标,而每个问题对这一目标的达成都有着自己特定的意义。如张国良老师在执教“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知假分数的产生是这样展开的:问题1:把1个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1/4)问题2:分第2个,分完这2个饼,每人一共分到几个?(2/4)问题3:如果是分3个饼呢?4个?5个呢?(3/4,4/4,4/5)问题4:如果饼的个数继续增加,你还会分吗?(……9/4)问题5:请你们从上往下观察这些分数,有什么发现?(1/4这个分数单位在逐个增加)问题6:6个1/4产生了?问题7:累加几个1/4时产生了9/4.问题8:填空()个1/4时()问题1~4是学生体验了分数单位的叠加。问题5引发学生思考,问题6~8使学生看到分了n个饼就是n个1/4,写成分数就是n/4.看起来有8个问题,但每个问题旨在使学生感知假分数的产生,引发思考,突破教学难点。二、把握“三度”所谓“三度”即:密度、梯度、难度。首先,问题串的密度要适中。问题不能太多,多了未免琐碎;也不能太少,少了思维的梯度和深度可能够不到。其次,问题串的设计应该是有梯度的。前面说过一个问题串中的问题应该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服务,而这些问题的设计应该是有梯度的,从逻辑上来说这些问题应该有特定的联系,而从思维上来说这些问题应该层层递进,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新的高度。最后再来说难度,问题的设计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起点,符合“最近发展区”.值得一提的是,设计问题串时,我们实际上是无法把把这三者孤立开来的。一个问题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该综合考虑。比如在设计问题时综合考虑难度和梯度,可以一开始把问题设计得简单些,而最后再设计一到两个“跳一跳”的问题。这样从思维训练的角度来说更能兼顾“两头”的学生。例如,在《找规律》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发现图中(如右图)盆花的规律,设计如下的问题串。问题1:仔细看一看这副画面,你发现了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初步感知规律的存在。问题2:是什么样的规律,你能与同桌说一说,并用圆片摆一摆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发现的规律抽象的表达出来。问题3:如果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设计意图: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发现规律的内在特点。问题4:如果继续摆下去第100盆、101盆花是什么颜色?设计意图:提升思维难度,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可以看出以上问题串的设计有梯度,难度适中,比较适合小学生的学习。当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小学中低年段,我们发现在问题串的运用上,往往问题的密度大、梯度小,课堂的节奏快,气氛好,这也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三、适度开放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都是封闭的,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难以得到有效地训练。而如果问题都是开放的,那么最后很可能弄得教师都无法驾驭,教学就会趋于无效。因此,在设计问题串时应该处理好封闭和开放的关系。例如,在上面探究盆花规律的这个例子中,笔者在第二次执教时,在问题3之前又加了一个问题:“你能根据所找出的规律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问题意识。四、富有趣味课堂的趣味性对小学数学课堂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的注意力、毅力、认知需求都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对于他们来说能安分地坐在教室里已经不错了,而要求他们集中注意,积极参与课堂,那就要看教师的本领了。如果一节课,总是枯燥的你问我答,我想问题串的教学效果便会失色很多。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教师都会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所谓设置问题情境,就是从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出发,让学生分析解决,以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要注意的是,情境是为问题服务的,而有些课堂,教师为了情境而设计出一连串与教学目标毫无关系的问题,这就本末倒置了。就数学而言,如果问题本身显得有些抽象。那么,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以更具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地评价,以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而基于问题串的教学,又能让数学课堂多点灵动、多些思考、多份深度,为课堂增加温度。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