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职业第六版下册作者介绍写作背景课文研读整体把握标题研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品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剧本《沙家浜》《大劈棺》,文论集《晚翠文谈》,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等。短篇小说《大淖纪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受戒》《大淖纪事》《天山行色》(散文)分别获1980、1981、1982年北京文学奖。后一节回目录页作者介绍本文写于1982年6月,是对旧作的修改。作者说:“这是30多年前在昆明写过的一篇旧作,原稿已失去。前年和去年都改写过,这一次是第三次重写了。”课文描写了20世纪40年代昆明市文林街上各种各样的叫卖声,着重描写了一个卖饼糕小孩的街头叫卖生活,表达了对底层老百姓辛酸生活的同情。前一节后一节回目录页写作背景整体把握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前一节后一节回目录页第一部分(开头至“把山里的夏天和初秋带到了昆明的街头了”),描写文林街上各种忙碌的叫卖声,为卖饼糕小孩子的出场作铺垫。第二部分(“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至结尾),写卖饼糕小孩的街头叫卖生活。先记叙卖饼糕小孩的身世及其日常叫卖生活,再写他在无人处用其他孩子调侃他的叫卖声的一声吆喝,表现他的童心童趣。前一节后一节回目录页研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在写卖糕饼的孩子的叫卖之前,作者花了不少笔墨写了好几种叫卖声。这些叫卖声各有什么特点,或者给你了怎样的感受?这些安排有什么作用?(思考与练习二)课文研读1回目录页返回提示提示收旧衣烂衫的中年女人的叫卖声清脆,有穿透力;卖化风丹的贵州老乡的叫卖声,显露了他四处奔波的不容易;卖壁虱药、虼蚤药的老人的叫卖声悲苦凄凉;卖杨梅和玉麦粑粑的苗族少女的叫卖声甜美好听,能让人感到一丝清新。叫卖声的特点回目录页返回提示提示第一,这些叫卖声勾勒了一幅40年代昆明生活的风俗画,各种忙碌的叫卖声表现了动荡年代生活的奔波劳碌,为作品提供了社会背景。这样写的作用第二,描写卖饼糕孩子的同行们,为他的出场作了铺垫。第三,各种职业、各种风格的叫卖声,与卖饼糕孩子动听的叫卖声互相衬托,突出卖饼糕孩子的特点:为了生活不得不牺牲童年的欢乐。前一节后一节回目录页课文研读2研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一、课文是怎样描写卖糕饼的孩子的?二、作者为什么称卖糕饼的孩子是个“小大人”?三、谈你对卖糕饼孩子的形象的理解。四、文章以卖糕饼孩子的一声吆喝“捏着鼻子吹洋号”结尾,有什么好处?回目录页返回提示通过外貌、语言、行为描写及身世介绍刻画人物。先描写他斜挎木盆穿街过巷叫卖的情形。还写他爱看马,表现了他作为儿童的好奇与爱玩的天性,写他看马时“没有忘记吆喝”,表现了他的尽心尽职。最后一段,写他趁着没人看到他的当儿吆喝一声,写出了他难得的轻松、愉快,表现他也有一颗向往游戏乐趣的童心。。人物描写上一页下一页回目录页返回提示说他是个“小大人”,是说他虽然是个孩子,却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干起了大人的行当,有着与年龄不相符合的一种老成。“小大人”上一页下一页卖饼糕孩子的形象他是一个失怙、失学的儿童,但是少年老成,懂事尽职,在沉重乏味的职业中不失童趣童心。回目录页提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结尾的好处这一声吆喝,本是其他孩子学他的,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自己也吆喝上了,出乎意料,戛然而止,引人回味。这一声吆喝是一种游戏之声,是对自己的揶揄调侃,表现了他的童心童趣。这又是一种幽默,包含辛酸,是含泪的笑,因为只有在特定情况下,他才能与其他孩童一样拥有童年的欢乐。这一声吆喝,再次重复上文的叫卖声,使得文章结构富有节奏感、音韵美。回目录页提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上一页回目录页本文以“职业”作为标题是不是太大了,改为“卖糕饼的孩子”好不好?为什么?标题研讨这样修改不好。从内容上看,作品写了各种职业的吆喝,卖饼糕的孩子是其中详写的一个点。从主题上看,职业是对人的限制,对人的拘束,意味着人的生活模式的固化,这种固化体现在一个孩子身上,格外令人同情。以“卖饼糕的孩子”为题,主题会接近于对“失落童年”的同情;而以“职业”为题,作品的内涵更深远,表现的是“人生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