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10高三历史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你身边的高考专家课标要求:1.掌握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历史的阶段特征,比较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从更深层面认识中国民主革命的复杂性、艰巨性;2.认识第一次国共合作,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第二次国共合作,国共对抗和决战的国际背景,台湾与大陆分裂的国际背景,海峡两岸经济文化家六乃至政治交流加强的国际背景;3.理解国共两党的建立极其性质、影响;4.掌握国共两党第一、二次合作的酝酿及主要经历、形成标志、取得的成果、重大事件、破裂原因极其启示;5.了解中共对台政策的演变,两岸关系由对峙隔绝到交流加强的原因和表现。学法指导:1.掌握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历史的阶段特征,比较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从更深层面认识中国民主革命的复杂性、艰巨性;2.认识第一次国共合作,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第二次国共合作,国共对抗和决战的国际背景,台湾与大陆分裂的国际背景,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乃至政治交流加强的国际背景;3.重点理解“一国两制”等基本概念;4.将历史上的台湾问题及港澳问题的由来与当今“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联系起来进行分析。高考预测:1.国共第一、二次合作的原因、政策调整、重大事件和成果;2.“一国两制”的酝酿和正式提出及对港澳问题成功运用的作用;3.中共的统一战线政策,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的演变及国际势力对台湾地位的态度;4.第二次国共合作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关系。•国共两党的建立及其性质、影响;•国共两党与一、二次合作的酝酿及主要经历、形成标志、取得的成果、重大事件、破裂原因及其启示;•同盟会、国民党、中共成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历史作用与影响;•国共两党合作与对峙的关系演变;•中共对台政策的演变,两岸关系由对峙隔绝到交流加强的原因和表现。【课标考纲考点】【专题知识梳理】一.同盟会、国民党和中共成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党派成立时间性质指导思想影响中国同盟会1905年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旧三民主义•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新阶段。•同盟会的纲领、组织发动、军事起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组织、群众和军事基础。•1911年武昌起义暴发,点燃辛亥革命的导火线。•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部分实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族、民权主义的主张,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对政党政治的幻想使之日益涣散国民党1912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革命政党旧三民主义•1912年,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企图走民主共和、政党政治的道路。•“宋案”、二次革命被镇压、国民党被解散,标志着政党政治幻想破灭。•国民党为维护共和制度先后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虽然一定程度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但最终归于失败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马克思主义理论•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提出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它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1、发展历程•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发展历程。•A、1924-1927年:合作•B、1927-1937年:十年对峙•C、1937-1946年:再合作•D、1946-1949年:再对抗二.国共两党关系史A、1924-1927年:合作原因:a、一战后列强加紧对华侵略“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五四运动促使民族意识觉醒。b、必要性:中共吸取二七惨案的教训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可能性: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国民党当时是革命的民主派,有一定威望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其领导人孙中山欢迎同共产党合作。d、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事件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时间1924年1月到1927年7月形成过程①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合作。②1924年国民党一大,合作正式形成。③1927年四一二政变,初步破裂;七一五政变,完全破裂方式党内合作合作中的重大事件①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如黄埔军校建立,国民会议运动等。②推动了工农运动的高涨。如五卅运动,广东、湖南农民运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等。③促使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如两次东征,国民革命政府成立等。④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如广州国民政府迁到武汉,上海解放等参加阶层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破裂原因①中共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②中共对军事工作缺乏重视。③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④两党政治理念上的根本不同。合作教训①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②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支持武装斗争。③必须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合作功绩①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②扩大了中共的影响。③广大群众受到一次革命的洗礼。B、1927-1937年:十年对峙事件时间主要表现影响国共两党十年对峙1927年7月到1936年12月①由合作走向对峙:1927年7月到1936年12月,表现为屠杀与反屠镣、“围剿”与反“围剿”的对峙。②由对峙走向合作:1936年12月到1937年9月,表现为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共产党的抗日宣言,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中共“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西安事迹的和平解决①促使中共在斗争中成熟。②客观上为日本侵华造成可乘之机原因: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和帝国主义的代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代表—国民党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中共提出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国共两党十年对峙。C、1937-1946年:再合作原因: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意识再次被激发。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上升为主要矛盾,共产党从抗日大局出发,变“反将抗日”的政策为“拥蒋抗日”的政策。b、中共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及时调整策略,促成了合作。c、抗日民族救亡运动的推动,特别是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迹的推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的开始。全面抗战爆发后,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共同走向抗日战场。d、英美在华利益及国民党统治受到日本的威胁。事件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时间1937年9月到1947年春形成过程①九一八事迹后,中共通电全国。②中共同由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③《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中共合作方针提出。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迹促成合作初步形成。④七七事迹、八一三事迹后,1937年9月合作正式形成方式党外合作合作中的重大事件①太原会战中的两党合作。②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从敌后战场配合下面战场。《论持久战》提出持久抗战方针。③国民党由防御阶段的积极抗战到相持阶段的消极抗战。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中共为维护统一战线的斗争。④1944年夏的局部反攻。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签署无条件投降书。⑤1945年重庆谈判、政协会议,合作表面维持。⑥1947年春,国民党关闭和谈大门,合作完全破裂参加阶层全中华民族中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极少数的汉奸卖国贼除外)破裂原因①直接原因是蒋介石奉行专制、独裁、反共的政策。②根本原因是两党政治理念的根本不同。③日本投降,主要矛盾发生变化。④美国势力介入中国内政合作教训①全民族同心同德,浴血奋战是最主要的教训。群众运动必须有革命武装的支持和中共的领导。②民族矛盾的尖锐以及中共的成熟领导。③统治利益是国民政府参加抗战与发动内战的根本原因。④美国支持取得重大成果是外部原因,也是合作破裂重要的外部原因合作功绩①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③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D、1946-1949年:再对抗原因:抗战胜利后,美蒋勾结发动内战,国共两党关系再次发生破裂,由合作走向全面对抗事件时间主要表现影响国共两党的决战1945年8月到1949年9月①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945年8月到1946年6月,表现为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旧政协会议召开,中共两党关系的最终破裂。②两党内战:1946年6月到1949年9月,表现为全面进攻、重点进攻、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北平和谈、渡江战役、南京解放、解放全中国等①改变中国、东亚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和力量对比。②美国控制中国的阴谋破产。③造成国民党败退台湾2、演变的特点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缓和”的曲折发展历程。3、制约国共关系的因素(1)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2)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的完全统一1、中共对台政策的两次重大转变•(1)1949年10月到1978年底,由坚持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放台湾”;•(2)由“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提出过程:①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②1981年1月,叶剑英提出九条对台方针。③1982年1月,邓小平把“九条方针”概括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④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这一伟大构想,成为基本国策。⑤1997、1999年香港、澳门顺利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成果。⑥2005年“连宋登陆”,国共两党政治交流获得突破。⑦2008年吴伯雄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在南京、北京、上海进行访问,两党领导人握手,翻开两党历史的新的一页。2、海峡两岸的对峙与交流•(1)1949年到1978年底,海峡两岸处于长期隔绝、对峙状态。•(2)1979年以后,两岸逐渐和缓,交流得到加强。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但岛内分裂势力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并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活动,严重阻碍着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3)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海内外中国人的共同心愿。“连宋登陆”彻底结束了两岸关系因内战造成的人民之间的意识形成隔阂,重新衔接台湾与中国大陆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中国大陆和平发展增加了政治领域包容和解的社会氛围,以及增强了两岸民意遏制岛内“台独”活动的意志和力量。【重点知识点拨】一.20世纪30年代,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共两党在处理相互关系的政策上各自都做出了一些调整。请回答:⑴结合史实具体说明国共双方各作了哪些调整?⑵做出这些调整的主要原因有哪些?⑶这种调整对中国抗战的胜利起了什么作用?参考答案:⑴共产党方面的调整:①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年底,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由过去的“反蒋抗日”调整为“逼蒋抗日”。②1936年底,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后,发表抗日通电.八一三事变后不久,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由“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的转变。③1939年,针对国民党开始执行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提出三个坚持、三个反对的口号,努力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方面的调整: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迫使蒋介石将“攘外必先安内”的剿共政策改为承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政策。1937年七七事变后,蒋介石确立了准备抗战的方针。八一三事变以后不久,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了共同抗日。⑵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