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3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20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三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阶段特征核心整合名师在线阶段特征——划分阶段总结特征阶段特征二战后至今(1945年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军事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打破了一战后暂时稳定的世界秩序,最终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后世界格局的重新调整与破坏,使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但维护世界和平力量日益壮大,使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政治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伴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两种模式借鉴发展。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市场的作用不断加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表现科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核心整合——归纳知识整合视角一、第二次世界大战1.背景(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2)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3)英、法、美等国奉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4)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未能联合成一个整体。2.过程(1)爆发:1939年9月1日,二战爆发。(2)初期:法国沦陷,不列颠之战。(3)扩大: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4)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发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5)转折: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战役;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6)胜利①1943年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②1944年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③1945年德国、日本投降。3.性质:是一场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4.影响(1)战争基本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2)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3)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4)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二、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两极格局的形成(1)背景①二战后期,以美苏为首的雅尔塔体系确立。②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方面发生冲突。③美苏实力相对均衡。(2)过程:雅尔塔体系确立——奠定基础;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北约、华约两大组织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3)“冷战”影响①一方面:美苏冷战,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②另一方面:美苏势均力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选修3)2.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主要原因概况影响朝鲜战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扼杀社会主义国家1950~1953年,中朝并肩作战,取得胜利①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②美国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东战争①阿以之间的领土、民族等矛盾突出。②大国插手中东事务从20世纪4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双方共进行了五次战争,都是中东国家与以色列的战争如今中东问题仍是国际关系的焦点;中东和平进程异常艰辛海湾战争①两极格局逐步走向解体,造成中东地区原有均势失去平衡。②西方大国为维护海湾地区的经济命脉。③伊科矛盾的激化1991年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起“沙漠风暴”军事行动,伊拉克接受安理会决议后结束是“冷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和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科技战争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967年欧共体成立,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削弱了美国的霸主地位。(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了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3)不结盟运动兴起: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4)中国的发展壮大: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4.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背景: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2)当今世界形势①和平与动荡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②多极化趋势加强: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世界格局整体上仍然处于“一超多强”阶段。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1)联合国①建立:1945年10月,《联合国宪章》生效,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②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以增强普遍和平等。③主要活动:“维和行动”;通过《世界人权宣言》;推动非殖民化;开展人道主义援助等。④地位:当今世界上最具普遍性、最有影响、规模最大和最重要的国际组织。(2)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①1949年4月,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召开,使反对侵略战争、渴望世界和平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②1955年,《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表,得到各国著名科学家的支持和拥护。③1982年,第37届联合国大会确定1986年为“国际和平年”。④1985年通过《国际和平年宣言》。⑤2001年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2年开始,每年9月21日为纪念国际和平日。(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①客观依据:统一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两次世界大战的深刻教训;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各国对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提高的重视;全球性问题解决的根本需要;世界各国人民对维护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普遍愿望。②关系: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促进共同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证。③影响因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富国与穷国悬殊的贫富差距;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等。知识拓展对国际格局变动的认识(1)国际格局变动的根源是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2)新的国际格局是建立在新的力量均势的基础上,是各国力量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3)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的根本因素是综合国力(科技力量、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等)。(4)国家力量与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立足点与出发点。三、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变化1.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农业:以农业为突破口,取消义务交售制,开荒种玉米工业:权力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利益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农场的经营自主权。以工业改革为重点重点在重工业,从根本上触动经济体制,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后转向政治领域评价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苏联军事实力增强,但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未冲破斯大林体制其措施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经济下滑,国内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2.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2)生产关系调整: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制度。(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等。(4)经济全球化: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规律总结图解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四、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形成: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2)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3)影响①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见附表3.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4.经济全球化的趋势(1)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①根本推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②技术手段:交通运输技术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③消除障碍:两极格局的结束。④体制保障:市场经济体制。⑤推动者: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2)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3)对经济全球化的评价①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②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③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和传染性空前增强;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存。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1.过程(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2)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开发信息技术,互联网产生。(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2.功能:提供文件传输、电子邮箱、聊天等服务。3.影响(1)它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2)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改变了传统产业。(3)改变了人们工作、生活及社会交往方式。(4)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视角整合1.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提示:(1)政治上,美苏争霸拖垮了苏联。(2)经济上,斯大林体制长期得不到纠正。(3)外交上,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4)思想上,戈尔巴乔夫改革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霸权相对衰落的表现有哪些?提示:(1)政治上,西欧、日本的崛起冲击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2)经济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3)科技上,苏联航天技术与美国形成竞争局面。名师在线——明确考向点拨方法考向探究考向1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美苏“冷战”对新中国外交产生的影响【典例】(2013年广东文综,17)下示材料说明当时()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毛泽东解题思路材料将美苏之外的众多国家(包括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与美苏区别对待,将美苏两霸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反映了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B项正确。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是1979年中美建交,当时,毛泽东已经逝世,A项错误;C项材料无体现,错误。材料中将苏联作为霸权主义中的一部分,说明D项错误。答案为B。主题深化美苏“冷战”局势的发展演变对新中国外交产生的影响(1)1949~1955年:美苏两极格局形成,苏联支持、援助中国,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苏中关系开始恶化,美中关系继续对立。中国在外交上,既反苏也反美。(3)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苏中关系全面恶化;美国改善对华关系。(4)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苏中关系走向缓和,美中建交后不和谐的音符时常出现。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5)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外交上坚持开放,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考向2主干知识的新角度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典例】(2013年安徽文综,21)如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对图中②时段解读正确的是()A.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B.“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C.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期”D.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②时段是在1970~1980年,此时由于受中东石油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为应对危机,美国政府减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