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二轮专题复习专题7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七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特征核心整合名师在线阶段特征——划分阶段总结特征阶段特征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失误,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政治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经济通过实施“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中国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1956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外交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70年代初,新中国外交获得重大突破表现生活交通运输发展较快,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影响较大,服装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核心整合——归纳知识整合视角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职能:1954年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③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②作用: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3.挫折:“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的破坏,社会秩序混乱。比较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议会制的异同。二、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年至1957年)(1)工业化建设:1957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进行三大改造。到1956年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2.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与失误三、新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5)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2.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1)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正常化。【图示记忆】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突破四、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2.《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五、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项目变迁服饰新中国成立后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青睐。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习俗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通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交通20世纪50年代以后,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六、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项目成就国防科技(1)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2)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3)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4)1970年,中国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农业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2)曲折的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双百”方针遭到破坏。3.教育事业的发展(1)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年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3)动乱中的教育: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视角整合1.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提示:(1)政治制度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2)社会性质上,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3)经济上,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4)文化上,“双百”方针提出。2.新中国成立初期,深受苏联影响的表现有哪些?提示:(1)政治上,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受苏联苏维埃体制的影响。(2)经济上,借鉴斯大林模式,建立计划经济体制。(3)外交上,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4)教育上,模仿苏联重视理科和专科的教育模式。(5)生活上,列宁装、苏联艺术等对中国影响很大。名师在线——明确考向点拨方法考向探究考向1阶段特征的考查——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典例】(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Ⅱ,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教育宣传领域的变革。马克思主义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B项错误。材料中所述做法本质上是宣传马克思主义,以便与新中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相适应,A项正确。C项不是“主要目的”。材料中的做法是宣传舆论工作的常见形式,并非“全新”,D项错误。答案为A。主题深化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项目南京国民政府新中国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具有很强的买办性和封建性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经济官僚资本、外国资本占据优势,自然经济占主导,民族企业曲折发展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外交西方列强控制着中国的内政、外交,国民政府依附于美帝国主义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生活社会阶层分化明显,阶级之间、地区之间生活水平差别巨大生活水平差别不大,生活习惯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育教育发展缓慢,主要向欧美国家学习逐渐建立了大众教育体系,重视对一般民众的教育普及,受苏联影响较大考向2历史概念的整合能力——中国共产党的“左”倾错误【典例】(2013年山东文综,14)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对20世纪50年代“左”倾错误的理解分析能力。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旨在扩大农业社的规模,提高农业的公有化程度,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中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的“类似尝试”是指农业集体化运动,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赫鲁晓夫政府认为它“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由此中苏两国对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看法产生了分歧,故选D项。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民土地私有制,显然不是要建设共产主义,且与材料时间不符。“一五”计划、三大改造都是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基础,中苏在此事上不存在分歧,故A、B、C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为D。主题深化20世纪50~70年代党的“左”倾错误的表现(1)政治上:主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破坏。(2)经济上: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公有化程度,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3)学术上:将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批判,破坏了“双百”方针,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4)教育上: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了高考制度被废除的严重错误,教育质量大幅下降。(5)外交上:50年代后期开始,执行所谓的“革命外交”,意识形态挂帅,恶化了我国的外交环境,形成60年代外交关系全面恶化的局面。史料解读【史料】1949~1960年中国人口变化的相关数据人口增长率及死亡率年份自然增长率死亡率194916‰20‰195817‰11‰1960负增长25‰——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问题】根据材料指出1949~1960年中国的人口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解读】解读项目解读结论史料来源信息中国当代学者的作品问题限定信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1949~1960年”考查主题信息人口变化及原因变化(1)从“16‰~17‰”“20‰~11‰”的数据可知1949~1958年“自然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2)从“负增长”“25‰”的数据可知1958~1960年“出现人口负增长,死亡率上升”史料有效信息原因(1)1949~1958年的原因需结合所学分析,从政治、经济、医疗等方面归纳该时期的重大事件(2)1958~1960年的原因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结论:变化:1949~1958年,自然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原因:新中国成立,结束了社会动乱局面,政局稳定;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等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变化:1958~1960年出现人口负增长,死亡率上升。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出现。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使经济遭到破坏。点击进入随堂演练点击进入限时训练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