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知识整合要点探究高考透析9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要点史料探究高考命题透析课时跟踪训练知识系统整合人教版历史考点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要点史料探究高考命题透析课时跟踪训练知识系统整合人教版历史最新考纲课程标准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大众传媒的发展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要点史料探究高考命题透析课时跟踪训练知识系统整合人教版历史知识系统整合要点史料探究高考命题透析课时跟踪训练知识系统整合人教版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城市①衣:“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_______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西装、旗袍、裙子在大城市流行。②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③住:西方建筑样式开始出现并逐步盛行。④社会风俗:断发易服,_________成为新风尚。婚丧仪式也改为简约文明。(2)农村:落后、封闭、贫穷;传统习俗坚如磐石。中山装废止缠足要点史料探究高考命题透析课时跟踪训练知识系统整合人教版历史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①前提:新中国的成立。②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a.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b.社会风尚:勤俭节约、_________是社会主流。(2)改革开放以来①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到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无私奉献要点史料探究高考命题透析课时跟踪训练知识系统整合人教版历史②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___________”丰富了餐桌。③住: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④风俗习惯:休闲方式多样化及新风尚的形成。菜篮子工程要点史料探究高考命题透析课时跟踪训练知识系统整合人教版历史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内容链接点政治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也由此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物资匮乏,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人民总体生活水平低经济“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社会生活物质生活水平低,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文化毛泽东思想发展、“双百”方针提出要点史料探究高考命题透析课时跟踪训练知识系统整合人教版历史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1)铁路建设①19世纪70年代:外商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_____铁路。②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③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④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_____、兰新等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淞沪宝成要点史料探究高考命题透析课时跟踪训练知识系统整合人教版历史(2)机车制造: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3)公路①20世纪初,_____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外国近代筑路技术开始传入中国。②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_________获得较快发展。(4)水运①鸦片战争后,列强设立轮船公司,垄断中国水上运输。汽车公路运输要点史料探究高考命题透析课时跟踪训练知识系统整合人教版历史②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___________,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水上运输的局面。③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发展较快。④20世纪90年代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5)航空①1909年,__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②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③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④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轮船招商局冯如要点史料探究高考命题透析课时跟踪训练知识系统整合人教版历史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①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②技术:引进——自制自研。③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④对象:平民化、普及化。⑤进程:先慢后快。要点史料探究高考命题透析课时跟踪训练知识系统整合人教版历史2.通讯工具(1)电报①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了中国第一条_________线。②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了_____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2)电话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电话的发展非常缓慢。有线电报无线要点史料探究高考命题透析课时跟踪训练知识系统整合人教版历史②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③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3.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要点史料探究高考命题透析课时跟踪训练知识系统整合人教版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走向繁荣(1)19世纪中期前后①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②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____》。(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人自办报刊,且多反映社会思潮。(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申报要点史料探究高考命题透析课时跟踪训练知识系统整合人教版历史(4)新中国成立后①《人民日报》《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②《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在介绍学术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内容丰富。(5)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2.电影(1)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_______》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走向成熟。(3)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和革命战争题材被搬上银幕。(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定军山工农生活要点史料探究高考命题透析课时跟踪训练知识系统整合人教版历史3.电视(1)1958年,___________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2)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4.互联网(1)历程①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②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③接入:_____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北京电视台1994要点史料探究高考命题透析课时跟踪训练知识系统整合人教版历史要点史料探究高考命题透析课时跟踪训练知识系统整合人教版历史要点史实探究要点史料探究高考命题透析课时跟踪训练知识系统整合人教版历史要点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料】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问题】根据材料概括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说明其主张的理由。要点史料探究高考命题透析课时跟踪训练知识系统整合人教版历史【解读】解读项目解读结论史料来源信息中国近代学者著述问题限定信息依据材料考查主题信息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史料有效信息基本主张由“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其势不能不去之”“去之无损,留之反劳”,可提取出作者的基本主张是易服、剪辫要点史料探究高考命题透析课时跟踪训练知识系统整合人教版历史史料有效信息理由(1)由“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邦交不结矣”可归纳出蓄辫影响外交(2)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可知蓄辫影响工业生产(3)由“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可知蓄辫影响军事(4)由“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可知蓄辫影响个人卫生(5)由“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斥为豚尾”可知蓄辫影响民族尊严【结论】基本主张:易服、剪辫。理由:影响外交;影响工业生产;影响军事;不利于个人卫生;有损民族尊严。要点史料探究高考命题透析课时跟踪训练知识系统整合人教版历史【深化拓展】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影响1.原因(1)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鸦片战争后,列强把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移植到中国。(2)政府政策的影响。①清政府在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的地区,发展近代工商业。②民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改变传统社会风气的法令。(3)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要点史料探究高考命题透析课时跟踪训练知识系统整合人教版历史(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着旧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生活的演变。(5)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地吸收西方文明。2.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要点史料探究高考命题透析课时跟踪训练知识系统整合人教版历史要点二近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史料】某研究者查找到一份清末衙门堂审记录(节录)“女子严阿苏,现年十六,与梁海相识月之初……十日,梁遇阿苏于路,因邀同行,为巡士盘获(抓获)。官:何时与梁相识?严阿苏: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此事汝母知否?严阿苏: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官:(斥梁海)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要点史料探究高考命题透析课时跟踪训练知识系统整合人教版历史【问题】据材料分析,当时人们的婚姻观如何?请结合所学知识并运用上述材料进行论证。要点史料探究高考命题透析课时跟踪训练知识系统整合人教版历史【解读】解读项目解读结论探究结论结论一:清末,婚姻自由的观念开始被民众接受依据材料中严阿苏说的“我中意他”“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近代工商业的不断发展,民主自由、平等观念逐渐被民众接受,论证结论一探究结论结论二:清末,传统婚姻观念仍根深蒂固依据材料中“梁遇阿苏于路,因邀同行,为巡士盘获(抓获)”以及“(斥梁海)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并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旧礼教、旧思想根深蒂固,论证结论二要点史料探究高考命题透析课时跟踪训练知识系统整合人教版历史【结论】婚姻观:清末,婚姻自由的观念开始被民众接受,但传统婚姻观念仍根深蒂固。论证:①婚姻观念自由:据材料“我中意他”“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近代工商业的不断发展,民主自由、平等观念逐渐被民众接受。②婚姻观念保守:据材料两人被官府查获;“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并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旧礼教、旧思想根深蒂固。要点史料探究高考命题透析课时跟踪训练知识系统整合人教版历史高考命题透析要点史料探究高考命题透析课时跟踪训练知识系统整合人教版历史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例1](2013年安徽文综,37,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材料三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位,在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要点史料探究高考命题透析课时跟踪训练知识系统整合人教版历史铁证。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的人同等权利。——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