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历代土地制度高三历史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一:考点2中国历代土地制度•一、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二、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三、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③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①屯田制: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等实行过屯田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无地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唐玄宗时国家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这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之一)•③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把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叫“更名田”•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四、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亩田制度》•①内容:•a、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b、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②特点:绝对的平均主义•③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①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②评价: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a、内容: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的有制•b、意义: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②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作用: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五、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②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③意义: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②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③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②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③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②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的地位和发展方向•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完成十五大确定的跨世纪发展的宏伟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持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保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②我国农村必须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为迎接挑战,农业发展必须保证落实以下几方面:•A.控制人口增长,保持农村人口稳定。•B.稳定党的农村基本政策,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中的基本制度确立下来。•C.实行科教兴农,推进农业现代化。•D.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E.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水利建设。•F.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G.调整农村产业结构。•H.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合作与交流。•I.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土地所有制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变化。回答1—5题。•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新税制,其主要作用是•A.促使耕地转向私有•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减轻农民的负担•D.建立封建生产方式•2.洪秀全主张“天下人”平分“天下田”,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两者主张相似的是•A.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C.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D.土地国有和绝对平分产品•3.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的土地改革•A.建立了农业集体所有制•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农村建立•C.在全国各民族地区广泛开展•D.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4.在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在农村采取的措施是•A.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小块出售给农民B.没收教会财产、取消贵族的封建特权•C.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D.从法律上保障新建立的小农土地所有制•5.马克思认为英国的圈地运动是一场“农业革命”,这是因为圈地运动①在农村出现了手工工场②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④引起了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化•A.①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