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高考脉搏,提高复习效率—09年高考冲刺阶段复习策略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赖蓉辉第一部分2009年四川省文综历史命题的走向预测2009年四川文综卷历史试题仍将具有“稳中有变,变中创新”的特点一、讲求“稳”1.是历年高考命题原则的要求。2.是社会稳定的需要。3.是向新课程过渡的需要。4.是考试中心强调的基本要求。二、讲求“稳中有变,变中创新”1.通过范式更新进行试题创新。2.通过吸纳历史课程标准的精髓进行试题创新。3.通过历史与现实合理而巧妙地联系进行试题创新。4.通过继续突出四川地方文明特色进行试题创新5.通过总结和借鉴命题的经验与教训进行试题创新。6.“旧题新考”突出新切入点、新思想、新角度第二部分找准问题,对症下药问题一:语言表述不准确;对教材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甚至完全记不住材料三1913年—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3—1918年外国棉纺织业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其原因。(12分)示例:第37题第三问省颁答案: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民族资本的外来竞争减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解除了对民族资本的束缚;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民族资本发展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学生答案举例: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应对策略:①注重细节②强化学生语言准确表达能力的训练③强化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过手,④夯实基础,力争做到节节清问题二:对材料信息提取不完整,不能多角度地理解、掌握知识示例:第37题第2问材料二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兴办较大规模的工厂,印度人很快跟进,棉纺织业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印度纺织厂增加到264个,印度工厂生产的棉布和进出口棉布在国内棉布消费总量中的比重,1901-1902年度分别为11.9%、62.7%,1911-1912年度分别为23.3%、54%,但是,这一时期印度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印度作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性质。——摘编自林承节《殖民主义史(南亚卷)》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中期以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省颁答案:①棉纺织业是印度民族工业的主要部门;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得到飞速发展;③印度仍是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④民族工业仍处于从属地位。学生答案举例:棉纺织业是印度民族工业的主要部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得到飞速发展;应对策略:①加强对材料有效信息提取的训练,尽可能完整地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可引导学生对材料分段、分层、分句等。②要使学生学会将材料与教材相关知识建立有效联系。问题三:归纳概括能力差材料三1913年—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3—1918年外国棉纺织业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其原因。(12分)示例:第37题第三问.省颁答案:趋势:出口额虽有起伏;总体呈下降趋势。学生答案举例:下降1913-1914年,减少;1914-1915年,增加;1916-1918年,再减少(归纳不出“有起伏”或“波动)应对策略:加强对阶段特征的学习问题四:知识迁移能力差示例:第37题第三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3—1918年外国棉纺织业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其原因。(12分)省颁答案: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民族资本的外来竞争减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解除了对民族资本的束缚;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民族资本发展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应对策略:精选精练,注重对主观试题的评讲,强化学生的应试能力问题五:对教材、材料理解有误示例:第37题第4问材料四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10年,无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织机和手纺车,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6分)省颁答案:英国的殖民侵略与扩张给印度等亚洲国家造成了沉重灾难,但客观上打破了这些国家的传统社会结构,将其纳入世界市场;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变革;导致亚洲的觉醒,走上了民族独立的道路。学生答案举例:马克思所说的革命是指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历史影响……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英国侵略印度是历史的必然,如果没有英国去侵略印度,也必然会有另外一个国家去侵略印度……应对策略:对教材相关知识的理解要准确、透彻,包括教材中的材料、图片以及课后作业等的相关内容第三部分2009年高考冲刺阶段备考策略一、认真研究、理性分析2009年文综考纲1.理解能力要求2009年考纲中的能力要求目标\要求ⅠⅡⅢ获取和解读信息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2.分析内容变化考纲内容的变化有三种情况:一是内容的增减。二是表述的完善。三是提法的变化。3.关于考纲使用的问题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课文中重要的小字部分仍是考试内容。第二,试题中知识点超出了《考试大纲》范围,但以材料形式出现不算超纲。第三,教材中前后重复出现、或交叉叙述的,要以列入《考试大纲》的为准。4.考纲的解读与预测※2009年高考对中国古代史的考查,会呈现出以下趋势:第一,在命题内容上,将会重点关注中国古代史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三个层面关注不同时期民族团结与融合的史实,尤以魏晋南北朝、隋唐和明清时期最为重要;从中外、境内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尤其关注儒家思想和佛教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关注中国古代的改革,尤其是宋朝的改革;从自然灾害和民生的角度关注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因果与教训;关注中国古代的重大科技成果及其传播和影响。第二,在命题立意上,仍然会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原则,但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接轨的命题意识会进一步强化。※2009年高考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考查,会呈现出以下趋势第一,注重基础,注重理解,强调运用,重视学科主干知识考查,不过分强调知识的覆盖面,试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第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继续关注时政现实,隐性考查时政热点问题,突出试题的时代特色。如命题者会从新的视角考查“中国现代化的历程”,突出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法制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探索及取得的成就(特别是最近十三年的成就),思想近代化、社会生活现代化、城市近代化、外交近代化等,从而科学认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与社会发展,繁荣富强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解放思想。※2009年高考对世界近现代史的考查,会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在命题内容选择上,命题者将会有意识地渗透新课程教材观。第二,在命题立意上,命题者虽然仍会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但命题者将会,更加注重创新,以新的视角看待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力求做到既不远离教材,又不落俗套,体现了命题的灵活性,更加科学地考查学生灵括运用知识的能力。5.细品题型示例二、认真研究试题,抓好复习的载体1.认真研究08年高考文综试题和历史单科试题2.利用已往试题,更好地把握复习重点3.利用试题的精炼呈现,了解重要史观的核心内容。4.利用试题使用过的材料,提高阅读和解析材料的能力。5.收集和整理全国各地调研考试题,集中研究,找出有用的信息,为后期的强化训练做好准备。三、重视理论,发挥史观(范式)的引领作用1.把握几种新史观(范式)的精髓(1)文明史观:人类文明纵向横向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地缘视角(区域文明)精神文明西方文明中华文明长江流域文明黄河流域文明珠江流域文明(2)整体史观(3)现代化史观(4)社会史观(5)生态史观史观问题首先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史观问题也是历史阐释体系问题,新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力,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要注意的是,运用上述几种史观重新理解高中历史五本教材要把握一个“度”:不宜太深、太难能了解其基本观点,能运用其基本观点分析认识教材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问题即可。2.重视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3.重温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3)阶级和阶级斗争(4)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5)继承和发展(6)原因和结果(7)内容与形式(8)现象和本质(9)个性和共性(1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四、用新的复习观念贯穿复习过程1.从“教师为本”到“学生为本”2.从“注重强度”到“注重效率”3.从“浮于表面”到“细节落实”4.运用“新”范式,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以世界史为例,按照文明史范式构建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史大专题,大专题下面再按现代化范式、整体式范式、社会史范式和生态史范式等设置一些小专题。专题一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史一、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几个阶段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初创——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7—18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和工场手工业时期)三、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地位(19世纪初—19世纪六、七十年代,蒸汽时代)四、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基本定型(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电气时代前期)五、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危机与调整(“一战”后,电气时代后期)六、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新发展——社会改革与社会问题(“二战”后,信息时代)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状况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演变九、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制建设——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具有法律性质的重要文献十、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十一、近代西方社会政治思潮的演变专题二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史第一部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阶段性发展概况一、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16——19世纪初)(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5世纪)(二)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16—18世纪中期)(三)工业革命前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特点二、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二)工业革命引起的反响——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三、电气化时代前期的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70年代——“一战”前)(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二)发展不平衡及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特征(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列强的对外侵略四、电气化时代后期的资本主义经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9—1939年)(一)基本特征(二)“一战”结束至1929年经济危机前(三)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五、“二战”后(信息时代或原子能时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二战”后至今)(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三)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