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学习要点】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一)以家庭经营为特征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涉及农具、技术、制度及经营方式等。1、农具——石器木器和刀耕火种、铁农具和牛耕。2、技术——垄作法、代田法、绿肥种植技术、育秧移栽水稻增产技术、稻麦复种制。《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等著作总结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技术发展。3、耕作制度——南方的一年两熟制或三熟制。4、经营模式——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得到发展,并成为古代中国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核心的土地制度及租佃关系1、夏、商、西周:土地国有制。2、春秋战国: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3、租佃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农耕经济更加成熟。①产生(战国)、发展(宋)、普及(明清)②人身依附关系与经济发展(三)小农经济的影响1、春秋战国以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2、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3、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阻碍资~萌芽;4、沉重的赋役负担、人口增加、土地兼并等因素制约小农经济的发展。二、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一)技术先进源远流长、分工细密、长期领先于世界(冶金、制瓷、纺织)(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1、商周:官府垄断。2、春秋战国:出现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3、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三)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1、时间:西周到明前期。2、特点:官府统一管理、资金雄厚、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技艺高3、局限:产品不入市场、缺乏竞争、效率低、阻碍手工业进步(四)私营手工业产生了资~萌芽1、产生于春秋战国,因重农抑商政策,发展曲折。2、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明中后期,产生资~萌芽。(五)“男耕女织”式的家庭手工业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稳定封建经济,另一方面阻碍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三、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一)起源早、不断发展1、商朝:职业商人、货币。2、周:“工商食官”。3、春秋战国:自由商人、商业城市。4、隋唐: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会;外贸繁荣(陆上、海上丝绸之路)。5、宋元:纸币、打破坊市界限、夜市、晓市等。6、明清:商业市镇兴起、发展;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性大商帮。(二)对外贸易由盛到衰1、兴起:汉(丝绸之路)。2、发展:唐(陆路边境贸易和海外贸易)。3、兴盛:宋元。4、高峰:明前期(郑和七次下西洋)。5、衰落:明朝中后期(闭关政策,海禁)。四、中国资~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一)明末清初资~的萌芽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中后期,江南一些丝织业发达的城市产生了资~生产关系萌芽;清朝,缓慢发展,范围扩大,部门增多,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民主思想的产生有重要意义。(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萌芽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统治。但压制工商业发展,阻碍新经济因素发展,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违反经济发展规律,导致落后。(三)“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加固统治、民族“自卫”;长期与世隔绝,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萌芽的发展,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后于西方;不利于中外交往,不利于中国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技。一、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1、政策因素。如农业中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变法、改革。2、科技推动。工具改进,技术提高;兴修水利;推广优良品种;总结生产经验。3、人民群众辛勤劳动。民族融合;共同劳动,相互交流。【归纳总结】二、各经济部门的地位、发展特点及相互关系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②手工业、商业始终是农业的补充。③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促进手工业发展;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商业和外贸也发展起来,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④商品经济繁荣,资~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三、小农经济的发展原因、特点及其启示①根本原因——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普及。②特色——生产积极性高、精耕细作、改进农具、提高产量。③作用——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但又阻碍商品交换。④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为巩固统治,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最终阻碍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力、外贸主动权和科技发展动力的丧失)。